陳 野
摘要:新課程實施幾年來。課改實驗區存在課時不夠、教材內容多等問題,本文從教材整合的角度探討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和逢徑。以期推動物理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物理教材;二次開發;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0(S)-0063-3
2005年9月江蘇省緊隨山東、廣東等地進入新課程實驗階段,在實施新課程改革教學的四年內,我省物理教師普遍抱怨教材內容多,探究多,規定課時不夠,使師生無所適從。深入調研后,發現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物理教師持有“圣經式”教材觀:他們視教材為“圣經”,認為教材具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教師和學生對教材只有崇拜和服從,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的更新,使教材傳統的絕對權威地位受到了挑戰。一方面,新的課程觀和教材觀視教材為“工具”、“材料”,是教學資源之一,教材由被依賴、崇拜的對象悄然變為實現課程目標所憑借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教材生存方式的改變。教材多樣化的發展形態不斷刷新和沖擊著我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傳統的權威地位被撼動了。在后現代的課程話語里,教材不再是由別人開發、教師被動接受的“產品”,而是可以質疑、分析、批判和詮釋的文本。因此,“用教材教”取代“教教材”,對物理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然的選擇。
1、物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涵義
物理教材的“二次開發”,主要是指物理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對物理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刪、調整和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其他教學材料,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它以既有的物理教材為依托,基于物理教材,又超越物理教材,可以從三個維度上展開:一是對既有物理教材靈活地、創造性地、個性化地運用;二是對其它教學資源的選擇、整合和優化;三是自主開發其他新的物理教學資源。
2、物理教材“二次開發”的必要性
2.1符合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學已不再把物理教材看作是教學的“圣經”和不可改變的“法本”,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倡導不受某一種教科書的束縛,吸收和利用各種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程資源。教師應根據本校特點和學生的需求,精選課程資源,充實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因此,對物理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是符合物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
2.2適應新的物理教材觀的需要
長期以來,許多物理教師只是憑借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思維定勢來處理物理教材,而缺少對教材的獨立思考、質疑和批判,更談不上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和“二次開發”。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我國的中小學教材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從單純的注重知識傳授轉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教材由傳統的“規范”和“控制”轉向。服務”,即服務于教與學。新課程背景下的物理教材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本知識課本”。它只是人們交流的工具。“作為教師,我們需要以一定的描敘方式講解課程,從而鼓勵學生與我們共同探究,通過與文本對話探討各種可能性”。這些思想促進了“材料式”教材觀的形成,即:教材的價值不在于“控制”教學,而是為教學提供基礎性文本,去除其神秘感,因為教材只是在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制的教學材料。教學的根本依據是課程標準。因此,教師所用的材料可以多樣化,而不必絕對服從教材,有能力的教師還可對教材作自主改造,教師應以懷疑的精神和研究的態度對待教材。因此,我們物理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從教材的被動“消費者”轉向教材的積極“開發者”和“生產者”。
2.3促進物理教師的專業化的發展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情境中,物理教師充當的是“課程消費者”,他們外在于他們所執行的課程。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廣大物理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處于邊緣化的地位。新課程倡導教師創造性地和個性化地使用教材,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從教材的“奴隸”轉化為教材的“主人”;從以前一貫的“教教材”轉化為“用教材教”。新課程改革實行教材多樣化政策,與傳統物理教材相比,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從內容安排到組織設計都為教師的“二次開發”創設了空間,同時也為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教材“二次開發”的過程中,教育認識水平會不斷提升,課程意識會不斷增強,專業技能會不斷發展。可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不僅是課程有效實施的必要環節,也是物理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條理想途徑。
3、例談物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有效途徑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或取舍”。根據這一要求,筆者以人教版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為例簡述幾種物理教材“二次開發”的有效途徑。
3.1適當地刪減教材內容
現行的新課標教材是依照《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編寫的,因而《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是物理教師在教材“二次開發”中的主要依據。若教材中的內容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就需要對教材進行適度刪減,不必一味地與教材“同步”。例如,選修3-1的第一章《靜電場》,《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是“知道電勢能、電勢,理解電勢差;了解電勢差和電場強度的關系”。而教材在此安排了四節內容:第4節、電勢能和電勢;第5節、電勢差;第6節、電勢差和電場強度的關系;第7節、靜電現象的應用。其中第7節內容較為深奧,而且《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不作要求,課時較緊時,教師授課時完全可以將其刪去。但教師在教材“二次開發”時也不能根據主觀臆想和個人偏好任意地對教材進行刪減。而是依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進行適當刪減。
3.2適當地補充教材內容
物理教材雖然不斷更新,但因其內容要保持相對的穩定性,所以有些內容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顯得滯后,這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學生的需要,增加一些有關最新科技進展內容,從而開拓學生的科技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例如,在講授必修2第七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第5節“宇宙航行”一節時,我補充了與“神舟飛船”及“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相關的文字和視頻資料,讓學生了解中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概況,從而增強了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了他們愛國熱情。值得教師注意的是,添加或補充的內容不宜過難,以免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補充的內容不宜過多,以免造成喧賓奪主的結果;不宜為了考試而補充教學內容,增加學生的負擔。
3.3替換教學內容和活動
若教材提供的材料或實驗案例不夠合理或缺乏操作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這些內容或活動進行替換。所替換的內容可以是教師自己設計的,也可以從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選取。例如,必修2第五章《曲線運動》第7節“向心力”一節中探究向心力與質量、半徑及角速度的關系時提供的案例(如圖1),實際操作時,我們發現:手無法拿著鋼球讓它沿紙上的某個圓周運動,教材要求手隨即與鋼球分離,實際操作時根本做不到,而且實驗數據誤差較大。在教學時,我仍采用人教版舊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案例,如圖2所示,實驗效果較好。
3.4調整教學順序
教材內容順序是教材編寫者為完成教學任務,按照教學論的原則,將知識點呈現的先后順序。它是有意識地構造出來的,實際并不存在硬性規定的唯一的教材組織順序。在教材“二次開發”時,我們可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景調整教材內容的教學順序。例如,人教版選修3-5第十六章《動量》,教材太注重“先實驗探究,后理論推導驗證”的順序。例如必修2《機械能》一章中,教材是循著歷史的順序,人類是先認識能再認識功,注重了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動量》這一章還按這樣的順序來教學就顯得太生硬了,守恒的規律可以通過探究去體驗,但在講動量守恒定律的條件的時候不應該直接灌輸,而應該用動量定理和牛頓運動定律從理論上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這樣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因為理論邏輯推導和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沒必要總是千篇一律地先實驗探究后理論探究。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材只是提供了一種參考的教學順序,我們可以按教材順序講,也可以不按教材順序講,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構成課程的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要素中,教材只有在成為相互作用過程中的積極因素時,只有滿足特定學習情景的問題、需要和興趣時,才具有課程的意義。因此,教材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取舍。這也充分說明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開展教學,轉變觀念,敢于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服務于學生的物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