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7個月前的一天,因為家庭意外而長期精神緊張的龍燕突然感到“一股氣從胸部往上沖,直達左邊頭頂,感覺劇烈的頭痛,不能向左邊轉頭,左半邊手腳發麻。”龍燕以為自己肯定是犯了“腦溢血”或“心臟病”,從那以后,這些毛病就纏上了龍燕。
為了治療自己的“心臟病”,35歲的龍燕7個月來已經跑遍了全城的三甲醫院,透視、腦電圖、心電圖、超聲波、纖維胃鏡……能做的檢查都做遍了,都沒查出有什么異常。雖然醫院的檢查報告都說是沒病,但龍燕還是總感覺心慌、失眠、精神煩躁、手腳發麻,還常常有胸痛和頭頸部疼痛。于是繼續一次又一次地往醫院跑,因為自己的“病情”而憂心忡忡,一再要求醫生不要隱瞞自己的病情。
專家看法:
龍燕的問題并不在身體,而是在于精神方面。她可能患了神經官能癥中的疑病癥。神經官能癥是一種心身疾病,既包括心理障礙以軀體的形式表現,但在軀體檢查方面無任何器質性病變的某些神經癥性疾病:也包括有器質性病變但疾病的發生是源于精神方面的原因。現代醫學認為,神經癥是以素質因素和心理社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大腦功能輕微失調的心身疾病。疑病癥是其中比較復雜的一種類型。疑病癥往往病程很長,盡管神經癥患者可以出現許多軀體上的不適,但是相應的檢查沒有發現有器質性改變
而且遇到不愉快或者有挫折感時會加重。
根源是不安全感
疑病癥的病因主要是一系列的社會心理因素:
生活因素:如婚姻改變、遭遇意外變故,朋友交往少,孤獨、缺乏安全感
醫源性因素:
醫生不恰當的言語、態度和行為引起的多疑。
診斷不確切,濫用檢查,造成懷疑。
發生不明癥狀后,自我暗示或者聯想而生疑。
素質因素和人格特征因素:
疑病癥患者往往性格較為敏感、多疑、主觀,固執,為人處世謹小慎微。
對身體過分關注,對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
總懷疑自己有病
1感覺身體某部位敏感度增加,但病痛部位不確定。
2有疼痛或者其他疾病感受,也能準確描述身體出現的不適感,但實際病變并不存在。
3主動要求做各種檢查但又懷疑檢查結果或者懷疑醫生對自己隱瞞了病情因此惶惶不安。
42/3的疑病癥患者會感覺疼痛癥狀,最常見的是頭痛,腰痛等,也有感覺全身疼痛的。
5多種軀體癥狀:如口內特殊氣味,惡心,吞咽困難;反酸、脹氣:腹痛:心悸胸痛,呼吸困難;還有少數患者懷疑自己五官不正,鼻子乳房形狀異樣,或者身體有異味、出汗。
6堅定的疑病觀念對身體健康狀況或者疾病過分擔心,但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合,把通常出現的生理現象或者異常感覺解釋為疾病,而且觀念非常堅定,不相信檢查的結果和醫生的解釋。
去“疑”有辦法
1耐心傾聽,理解他們
患疑病癥的人通常主觀性比較強,而且細心謹慎,非常注意關注自身的細微變化,過分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會使他們對身邊親人的依賴心理增強,希望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否則會產生孤獨自憐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康復,
耐心傾聽疑病人的訴述,細心護理,取得他們的信任。
恰當地應用以接受、支持、保證為三原則的簡易心理療法,給他們“我接受你對自己健康的顧慮,也支持你尋求治療的努力,保證會幫助你尋求健康”的心理暗示。
2給他毫不含糊的正確信息
疑病癥患者的性格特征多敏感多疑,而這種猜疑心理大都是一種自我消極暗示,因此,“疑病人”常常表現出對自身健康狀況的不安,難以適應環境,在身體出現一些不明狀況時產生緊張或恐懼的內心體驗并有相應的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癥狀。對這些“疑病人”應采取適當的方法,幫助他們改變原來的認識結構,解除歪曲的想法,從而改變其行為為重點。
改變疑病人的疑病需要給他正確的知識。比如疑狂犬病的疑病人,常常會害怕水傳染狂犬病,如果只依賴別人給的保證是無法打消疑慮的,給他毫不含糊的相關信息,讓他自己認識,才能給他帶來安全感。
疑病人常見的問題是“那萬一呢?”的問題,這個問題需要反向思考,“就算疑的病癥成為事實,又會怎樣呢?”幫助他分析解決的辦法消除不安全感。
3主動溝通,找到疑病人真正恐懼的問題
疑病人恐懼的都是大病,他們懷疑自己有病的真正原因其實是恐懼疾病所帶來的未知世界。因此,證明自己確實有病對他們來說并沒有意義,首先要找到病人恐懼的點是什么。不管是懷疑哪種病的疑病,往往是疾病把患者心中真正的恐懼折射出來了,疑病人害怕的其實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疾病的意義。因此,如果已經經歷過看病無果之后,真正要找出的是患者真正害怕的原因。
疑病人害怕的是疾病所帶來的死亡,比如懷疑自己患中風、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疑病人,對得病的可能過分高估,這就需要提供相關的知識,誘導他認識生活中的安全與不安全因素,從而打消顧慮。
害怕疾病所帶來的對未來的影響,比較典型的是懷疑自己患性病艾滋病等等的疑病人,這類疑病人一般真正擔憂的是一旦自己患病,身邊的人會如何看待自己,這種情況下需要鼓勵他帶著擔憂生活,幫助他轉移注意力,增加與其他人的交往,把疑病人的精力外化而不是內化,這樣用在擔憂上的精力減少,則用于正常生活的精力就會增加。
4必要時服用藥物
一般情況下,疑病癥患者只需要及時找心理醫師解決問題就可以。但這并不表示這種疾病不是大問題,如果因為對疾病過分的緊張和擔憂而影響的正常生活,比如出現失眠、焦慮等精神癥狀時,就需要及時去精神科就診,及時采取措施緩解緊張焦慮情緒,必要時還須入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