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講讀課文,現安排在蘇教版九年級(上)第二單元。我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做了一點嘗試,安排兩課時來教:第一課時,預習;第二課時,交流、展示和提升。第一節課的預習題是這樣的:一讀課文,要求:1. 介紹作者莫泊桑,畫出生字詞并借助工具書解決;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2. 找出能表明作者思路的詞或語句,理清小說情節,想想課文情節的安排有什么特點?二讀課文,要求:1. 課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他們之間什么關系?選一個你最感興趣的人物試做分析。2. 小說的主人公是誰?作者通過這個人物想告訴我們什么?三讀課文,要求:讀出自己的體會,提出自己的疑問。以上問題在自學的基礎上可以與同學討論。第二節課主要是圍繞第一節課的預習內容展開的。第一個問題,簡介莫泊桑,一個學生先發言,然后又有兩個學生先后補充,最后我也補充了一點“世界短篇小說巨匠”。字詞的落實也進行得很順利。我們在歸納課文的情節特點時,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和教參的答案范圍:1. 于勒幾乎未正面出場,但不可缺少,他操縱著菲利普夫婦的臺前表演;2. 小中見大,用小人物的命運來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這一重大主題;3. 設置懸念,波瀾迭起:盼于勒——贊于勒——見于勒——躲于勒;4. 結局出人意料但卻又在情理之中;5. 線索分明,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接下來對人物的分析也很到位,使得最后主題的概括水到渠成。后來我臨時添加了一個續寫環節:如果菲利普夫婦在船上看到的那個不是于勒,那課文的結尾又會是怎樣呢?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想到了很多的精彩結尾。學生的答案豐富多彩:有的寫我們一家在哲西島遇到了要搭船回勒阿弗爾的富豪于勒,于是一家人歡歡喜喜的聚在一起;有的寫真正的于勒在同一條船的頭等艙中,他不承認他有親戚;有的寫于勒還是沒有任何的消息,家里人還是不斷期待他的消息;還有的寫外國傳來于勒的信息,說他把自己全問的財產都用于做慈善事業了等等。下課鈴響了,學生們還沉浸其中,意猶未盡。
課是講完了,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語文課到底應該怎么上?我總結出了如下幾點:
(一)要注重預習,讓學生多讀書。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思考的時間。語文學科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中,聽和讀是基礎,說寫是目的,思是核心。閱讀是吸收,吸收好了,表達自然就好,思維能力也就得以發展,遷移效果就好。而且,現行教材入選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名家名篇多,特別是語言很優美,多讀容易使學生的語言得到內化。何謂“內化”? 著名教育家朱熹說:“大抵須先熟讀,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繼而精思,是其意皆若出于吾之手吾之心。”這實際上就是語言的內化。而這恰恰是關鍵之關鍵,重點之重點。上海育才中學提出的“讀讀、議議、練練、寫寫”、江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都強調的學生的讀,他們之所以取得驕人的成績,不能說與他們注重學生的讀書預習沒有關系。
(二)主體和客體關系分明。課堂上,學生是主體,也是客體,教師應該把課堂的陣地讓給學生,只是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作精要的點撥,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學和討論。課堂上,學生一人說,大家聽大家評;一人讀,或者齊讀、混讀、輪讀,書聲瑯瑯;或者,突然靜悄悄的埋頭寫作,筆頭在紙上沙沙作響,如蠶咀嚼桑葉;或者,交頭接耳,熱烈討論。大家熱鬧非凡,笑逐言開,成功的喜悅蕩漾在每個學生的臉上,滿足的微笑掛在每個學生的嘴角,真正成了學習和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容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學生成了聽眾和看客,成了機器,他們怎么能對課堂感興趣?學生的語文素養怎么能提升呢?
(三)教師要精講。精講是教學的關鍵所在。教師的精講首先是課堂時間的安排上。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的時間規定是不斷摸索下的經驗總結,很值得我們深思。教師的精講還表現在對教學環節的把握上,特別是導入要精,小結要簡,對學生的疑難處、課文的重點處和難點處多花時間,多動腦筋避免面面俱到而導致面面不到,只放心自己不放心學生。精講還表現在教師的提問要能緊扣目標而富有啟發性,避免過多或過簡。于漪老師在教《“友邦驚詫”論》一文時,針對開頭一節提出了以下兩個問題:1. 文章開頭擺出學生請愿是事實即可,為何說“只要略有知覺的人就都知道”?“略有知覺”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為“略有知識” 行不行?2. 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真面目和賣國事實的同時,為什么要加入讀書的議論?是不是有點扯開?在語言表達上有何特點?這些問題緊扣了課文內容,內在之間有很強的邏輯性,解決了實際問題,也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可謂“一石三鳥”。正如《學記》中所說:“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
(四)課堂要活。呂叔湘先生說:“語文教學,關鍵在一個‘活字。”有人認為,課堂熱鬧就是“活”。其實這只是表象而非實質。我們認為,“活”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張揚個性;第二,能挖掘教材的現實意義,讀出自己,讀出感受;第三,能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上下貫通,學以致用,學會遷移;第四,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擺脫教學的模式化和教學手段的單一化,充分利用現有的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第五,教學機制完善,教師本身的高素質。
(五)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學生的自尊心如同稚嫩的小苗,非常脆弱,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影響一個學生的終生。教師要公平公正地對待課堂里的每一個學生,對學生的回答,要充分給予肯定,多表揚、少批評。鼓勵他們發表感言,張揚個性,讓他們在課堂上,在語文的天地里自由飛翔。
課堂教學是我國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教育培養人才的主渠道。如果我們的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夠立足課文,從“精”字上著眼,夯實基礎,突出重點;“透”字上用功,內化書面語言,并反復訓練,形成技巧;“化”字上見效,遷移能力,發展智力,課內開花,課外結果,那何愁我們學生的語文素養不得提高?又何愁我國的語言文化不能傳承呢。
作者簡介:
陸江華,中學語文一級教師,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從事語文教學29年,現擔任初三語文教學任務和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