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旭
摘要:本文從經濟學和實務性兩個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并針對上述分析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盈余管理 動因 治理措施
盈余管理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在會計準則和相關法規的允許范圍內,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會計估計的變更或安排交易和事項等方式來實現其期望盈余,并通過財務報告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從而實現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一種行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分析
(一) 經濟學動因
1.“經濟人”假設動因
現代企業理論的一個核心觀點認為,企業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約(合同)的有機組合,是人們之間進行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在一系列契約組合中,出于“經濟人”假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2.信息不對稱
現代意義上的企業是由股東的投資而存在的,但所有者往往并不直接經營公司,而是委托公司管理當局負責直接經營公司,這就產生了委托—代理關系。一方面,股東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要想了解公司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就需要公司管理當局提供有關公司的財務信息。如果信息是對稱的,信息的使用者與信息的提供者對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對信息的處理就不可能影響到信息使用者的判斷乃至決策。因此,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公司管理當局無法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現實中,總是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管理當局)通常比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關公司生產經營的信息,即使是公開披露的會計信息,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管理者與投資者之間只是一種和約關系,雙方目標不一致,即存在著和約沖突,管理者有違背投資者的要求以獲取利益的需求。也正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使得以管理者自身最大利益為目標的盈余管理成為可能。
(二) 實務性動因
1.資本市場運營需要動因
企業的資本市場運營的需要主要是針對上市公司而言的?!豆痉ā穼ζ髽I上市有著嚴格的規定,企業必須進行財務包裝,以便合法合規的“騙”取上市資格。同時經過刻意規劃的報表還有助于企業獲得較高的股票定價;而證監會有關文件規定的上市公司的配股條件,也會導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
2.債務契約動因
對于公司制的企業,用所獲得的資金進行投資,投資成功后,股東可得大部分剩余,而債權人只能獲得固定的利息;如果投資失敗,股東在破產時可不必償還全部債務,而債權人要承擔全部后果。因此,債權人為了減少代理成本和風險,保證到期收回本息,在貸款時,往往要求債務人提供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財務會計報告,并在債務合同中訂有一系列以會計數據定義的保護性條款,如流動比率、營運資本等方面的限制。如果債務人不能履行合同中的條款,則視為違約。因此,企業管理當局將選擇可增加資產或收入及減少負債或費用的會計政策來保證一定的盈利水平,以避免產生違約行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成為企業減少違約風險的一個工具。
3.避稅動因
由于我國稅法體系還不十分完善,稅收優惠政策頗多,企業為了節約稅負,減少現金流出,往往盡量降低報告凈收益,以增加企業營運資金。同時由于各地區的稅負不同,上市公司經常利用關聯交易把利潤從稅負高的子公司轉移到稅負低的子公司,從而導致國家稅收流失。另外,生產應稅消費品的上市公司,其生產的應稅消費品都全部銷售給自己控股的銷售公司,以達到少交消費稅的目的。
4. 會計制度、準則的缺陷也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客觀條件。
新會計準則的頒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利用舊會計準則進行盈余管理的漏洞,但仍存在利用會計準則的模糊性來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比如會計政策的選擇、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利用,這些都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客觀條件。
二、減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措施思考
對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且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說明企業的有關利益主體會采取合法手段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時,應不斷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契約,而不是一味地打擊和壓制。
1. 不斷完善會計準則及有關法規、政策和契約。會計準則是準則各利益相關方博弈的產物,本身就具有不完全性、可選擇性和可變更性。要根據我國的市場環境特點,及時不斷地修訂和完善會計準則,盡量減少準則中不明確或含糊不清的規定,縮小會計政策選擇的空間和范圍;還要隨著經濟業務的發展和新問題的出現,以及適應會計國際協調和交流的需要,使準則具有適度的前瞻性,給予會計主體應有的選擇空間。同時,由于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虛假會計信息的判斷標準,使得盈余管理與會計造假難以區分,因此對有關法規、政策和契約要及時進行修改完善。
2.加強審計、提高審計質量。審計是會計信息質量保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審計可以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度,減少虛假會計信息。但遺憾的是,現有的CPA審計遠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出于種種私利,CPA往往屈從于被審計單位的意圖,喪失其獨立性,甚至發生審計合謀行為。要使審計真正發揮保護市場經濟的作用,首先應加強審計準則建設,建立一套能有效規范審計業務的準則體系;其次要提高注冊會計師的素質,包括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第三要加強審計的獨立性,真正做到經濟、工作和精神獨立。同時,審計職業界、證券監督部門、財政部門等要加大對審計舞弊行為的處罰力度,嚴懲欺詐行為。
3. 完善現行上市公司的有關規定,健全關聯方交易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國證監會關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關規定,作為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之間隱含的契約標準,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強烈的盈余管理動機,對此應當建立一套指標體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條件,避免由于指標的單一性而使管理當局進行利潤操縱。通過增量考核,縮小操縱空間,提高操縱難度。特別是由于關聯方交易監管的相關法律缺陷,控股股東沒有相應的制裁措施約束,利用控制權操縱關聯方交易,待公司上市或配股后,又帶有掠奪性地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因此,應借鑒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制定相應的股東派生訴訟制度和控股股東賠償制度,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4.改革現行企業業績考核制度和管理者報酬、聘任制度?,F行企業業績考核往往過分注重利潤指標,而利潤是根據權責發生制計算出來的,極易發生應計項目管理。因此,應當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長期和短期相結合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并可采用經濟增加值、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等作為核心指標。目前國有企業的報酬與企業的價值相脫節,經理為了獲取報酬,往往不考慮企業長期發展的要求,作出能增加企業當期盈余但無助于提高股東財富的決策,同時也易發生利潤操縱行為。對此,應當改革以固定工資為主體的報酬制度,增加風險收入的比重,將經理的報酬與企業的業績聯系起來,具體可以采用業績股份、經理股票期權、增值權益等激勵方式,這樣既可協調經理與股東的利益沖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經理的利潤操縱行為。
5.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從外部來看,我國尚未建立起發育完全、運作規范的股票市場,經理市場尚未形成;從內部來看,國有企業存在所有者缺位現象,作為資產終極所有者的國家獨立在企業外部,《公司法》所規定的各機構相互制衡的機制也遠未發揮作用,董事會、監事會在很大意義上形同虛設,導制內部人現象嚴重,經理控制了會計信息系統,而會計人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不得不聽命于經理,操縱財務報告,提供虛假信息。因此,要防止盈余管理的泛濫,必須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應當健全董事會,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建立審計委員會,負責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監督,負責CPA的聘任和交流;建立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一種基于合約的委托書規定雙方的責權利關系。同時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培育經理市場,使內部監控機制和外部監控機制兩方面都能充分發揮作用,對經理的財務報告行為實行有力的監督。
6.加強信息披露,減少信息部對稱的程度,提高公司的外部利益關系集團對有關公司管理當局盈余管理動機的了解,可以更加有效地發揮資本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程小可,公司盈余質量評價與實證分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崇明,金輝,盈余管理的動因與規范措施[J],會計之友,2006(5)
[3]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論《資產減值》準則的政策涵義[J],會計研究,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