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德
摘要:本文首先討論了更新管理觀念,嚴格規范程序,接著分析了提高不同層次的內控意識是做好內部控制的根本保證和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最后研究了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隊伍建設,適應新形勢下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和增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行政事業 事業單位 行政事業單位 財務管理 事業單位財務
一、更新管理觀念,嚴格規范程序
牢固樹立成本觀念,穩步推進集約管理。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往往缺乏項目成本及投入產出核算的意識。如,水電費問題,應進行分類核算,計算最佳使用量,這樣也增強了職員厲行節約的意識。對于辦公用品,實行按量配發,減少辦公經費開支。強化經營意識,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事業單位以科學研究等工作為主業,但對后勤物業保障等工作也投入很大精力,例如有些單位的后勤工作從水電、綠化、物業管理、展室看護、保潔到食堂管理等五花八門,涉及行業工種紛繁復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優解決方案,經營單位應該走社會化管理之路。類似保潔以及綠化等工作,在未達到一定規模時,宜采取市場化管理,請專業的保潔公司和綠化公司,費用往往會降低。通過某些內部服務項目的社會化管理,能達到相關費用降低的功效,市場化管理給事業單位的建設和發展也必將注入新的活力。
二、 提高不同層次的內控意識是做好內部控制的根本保證
內控意識是內控制度得以落實的基礎和前提。財務人員要增強按照法規和相關文件政策認真實施內部控制的意識。財務人員按照法規和相關文件政策辦事,是其基本的職業規范。要防止無原則,惟命是從的人治情況,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以標準制度為依據,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循私情。要樹立內控意識,把財務審核的內控機制貫穿于平常的業務工作之中,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監管規章的貫徹執行,確保各種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圍,確保自身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全面實現,做到查錯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隱患,保證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轉。要落實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人員素質,培養愛崗敬業、遵章守紀的自覺性,轉變工作作風、大興求真務實之風,使全體財務人員在各級班子的領導下,以滿腔熱情和昂揚斗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
首先,為加強固定資產管理,防止流失,事業單位應根據《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和《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的規定,建立健全相應管理制度,包括國有資產登記制度、財產清查制度、固定資產的入庫驗收、保管、使用、交接以及處置制度等。其次,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的內部監督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固定資產內部監督制度,并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對固定資產使用、處置及其他情況進行內部監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清查盤點。二是建立固定資產處置審批權限制度,處置國有資產必須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批準,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四、加強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隊伍建設,適應新形勢下財務管理工作的需要
事業單位領導要帶頭認真學習有關財政、財務管理的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執行財務管理制度的自覺性,增強財務管理和依法理能力。要充分認識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真正從思想上重視財務管理工作。定期聽取本單位預算執行和財務管理情況匯報,支持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督促下屬部門和職工增強財務管理意識,保障各項財務管理規章制度的落實。2.要加強財會人員和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財會人員和內部審計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要有計劃地吸收一些年輕的、具有會計或審計專業學歷、懂業務的人員充實財會和內審崗位,不斷加強財務管理力量。3.要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業務和政策水平,適應新時期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新形勢的需要。對在單位理財活動中有突出表現的人員,應加以獎賞和重用。
五、增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而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的立法和制度的設置又存在相對的滯后性。因此,必須加強內部控制的前瞻性和預見性。(1)在立法和制定新的制度時,不僅要結合實際情況,更要結合事業單位財務工作的一般規律和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充分考慮不斷變化的事業單位財務內部控制環境。(2)當新的法律法規出臺時,要做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壽命評估。(3)在試點單位實施新的法律法規時,應盡量選擇經濟業務種類多,經費流量大,與其他單位業務來往較頻繁的單位。
參考文獻:
[1] 章新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淺探[J]財會月刊, 2004,(01)
[2] 徐曉英,對加強科研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 2004,(05)
[3] 曾鴻梅,淺談垂直管理單位的財務管理[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10)
[4] 李紅真,強化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芻議[J]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4,(03)
[5] 郭智,淺談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04,(16)
[6] 李建發,論改進我國政府會計與財務報告[J]會計研究,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