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燕 李全慶 陳利根
摘要土地職業倫理是現代職業倫理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土地法治的倫理基礎。但是目前在我國的職業倫理建設中卻出現土地職業倫理的缺失,這既不利于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又對現代倫理建設職業化趨勢造成阻礙。加強土地職業倫理研究和教育,完善土地職業倫理考評體系和監督機制。建立土地職業行為準則,繁榮傳統土地倫理文化是目前填補土地職業倫理缺失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土地職業倫理土地職業倫理
中圖分類號B82-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09)03-0103-04
目前,世界正面臨著嚴重的土地危機,而造成土地危機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文化、體制等原因,但是土地職業倫理建設的缺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完善的土地職業倫理制度和機制,人地關系的和諧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土地開發與利用面臨著巨大的道德風險,而這種風險一旦爆發必將嚴重威脅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對社會生命、健康和財富造成極大傷害。土地職業倫理既是職業倫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土地倫理職業化發展的重要方向。加強土地職業倫理研究,深刻剖析土地職業倫理的深層內涵,提出加強土地職業倫理建設的可行途徑,是當前土地倫理學和職業倫理學必須明確的方向。
一、土地職業倫理的內涵
(一)倫理、職業與土地
在中國,“倫理”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倫,從人,輩也;理,從玉,治玉也。”這里,倫即人倫,指血緣輩分關系;在哲學界通常把倫理定義為調整人倫關系的條理、道德、原則,也即“倫類的道理”。在西方,“倫理”一詞是從風俗、品性、風尚等演繹而來的。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首先使名詞ethos成為一個形容詞ethikos,才使之具有道德品性和道德行為規范的含義。在現代英文中"ethics"含有倫理與道德兩層含義。道德和倫理在詞源意義上是基本相通的,都指人們應該如何的規范。其實倫理與道德的內涵實質上存有差異:倫理涉及整體,道德強調個體;倫理是一種規范體系,指向的是“什么是善的行為”,但探討的并不是什么事物或哪些事物是善的,而是對“行為”或“實踐”的探究,強調的是人際關系應該如何以及人際關系事實如何,進而提供一些一般性的法則。正如德國經濟倫理學首席理事霍爾斯特·施泰因曼認為,“‘道德是指一定文化界域內占實際支配地位的現存規范;而‘倫理則是指對這種道德規范的嚴密方法性思考”。而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專門對“法”、“道德”、“倫理”進行了辨析,他認為,法是客觀外界的法,是人格的定在,是意志的普遍性;道德是主觀內心的法,是內心信念的規定,是自我的特殊規定,是意志的特殊性;倫理則是客觀法與主觀法的統一,它調整主觀和客觀、內在和外在、普遍和特殊之間的關系,并在倫理的關系中實現人格的定在。
在英文中,profession與occupation和voca—tion都具有職業的含義,與profession相對應,oc—cupation和vocation所表達的職業泛指一切行業和工作。而profession則是特指,通常是指受過高等專業教育和訓練的具有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從業者,如建筑師、律師和醫師。《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是:職業是指必須經過專門的高等教育和技能訓練者才能夠從事的一種行業,如醫學和法律職業。Vinceat Laizzi認為,職業是指一個通過專門的訓練和教育掌握了專業的技能并利用這些技能為其他人提供服務的個人所組成的界限分明的群體。羅國杰先生認為:“職業是一種歷史現象。其形成于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與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的勞動分工相聯系。”何清漣先生認為:“所謂職業,從本質上來看,是社會職能專業化和人的角色社會化的統一。”Vinceat Laizzi認為其特征為:(1)對公眾負有特別的義務;(2)必須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能;(3)有一個明確的服務方向;(4)具有職業象征意義的物與做法;(5)職業者之間和職業者與客戶(病人)之間存在特殊的關系;(6)職業者享有高度自治;(7)職業者扮演著社區領導者的角色;(8)職業倫理法典;(9)職業協會。格林伍德將職業的特征概括為五點:(1)職業人員的技能是以系統的理論知識為基礎,而不是依靠實踐積累的經驗和技巧;(2)職業人員對他們的工作有相當大的自主性:(3)職業人員形成的聯合體,調整其職業的內部事務,對外則代表職業人員的利益;(4)一個人要加入職業,要接受現有成員對其進行資格審查;要成為一個職業成員,往往要參加職業資格考試,獲得許可證,得到頭銜,這個過程受到有關職業組織的調整;(5)職業擁有道德法典,要求所有職業者遵守它,違反者將被開除。從上述對職業特征的描述分析,職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職業擁有倫理或道德法典。
197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荷蘭瓦格寧根召開的農村土地評價專家會議上對土地下了這樣的定義:“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以上和以下的大氣、土壤及基礎地質、水文和植被。它還包含這一地域范圍內過去和目前人類活動的種種結果,以及動物就它們對目前和未來人類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響。”1975年聯合國發表的《土地評價綱要》對土地的定義是:“一片土地的地理學定義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個特定地區,其特性包含著此地面以上和以下垂直的生物圈中一切比較穩定或周期循環的要素,如大氣、土壤、水文、動植物密度,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及相互作用的結果,對人類和將來的土地利用都會產生深遠影響。”在我國,原國家土地管理局1992年出版的《土地管理基礎知識》中這樣定義土地:“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巖石、氣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因此,可以認為土地是一個自然社會和生態綜合體,既是自然的產物,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活動的結果。
(二)職業倫理、土地職業倫理及特征
職業倫理就是為協調職業活動中職業勞動者之間、職業勞動者和勞動資料之間、職業勞動者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體現于職業活動過程中職業勞動者為促進人類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所應遵循的原則和行為規范。土地職業倫理作為職業倫理的一個分支,是指在土地職業活動中,協調人地關系和諧發展所應遵循的倫理原則和規范,或者說土地職業倫理是指土地職業者在履行其職責的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應該具備的道德品質以及調整土地職業者之間關系的倫理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它包括土地行政職業倫理和土地民事職業倫理,土地經濟倫理、土地政治倫理、土地社會倫理和土地生態倫理,土地倫理原則和土地倫理規范,靜態土地職業倫理和動態土地倫理。與一般倫理相比,土地倫理有以下特點。
1.土地職業倫理具有復雜性。土地職業倫理
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涉及農民、市民和官員等。因此,與一般的職業倫理相比,它更加復雜。
2.土地職業倫理具有多元性。土地是國家和社會存在的基礎,沒有土地國家和社會便無法存在,可以這樣說,國民經濟的每一個部門、國民社會的每一個方面都滲透著土地的血脈。作為“職業性”土地倫理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縱向的土地行政倫理也包括橫向的土地民事倫理,既包括土地經濟倫理、土地政治倫理,又包括土地社會倫理和土地生態倫理。
3.土地職業倫理具有綜合性。盡管土地職業倫理是多元的,又是復雜的,但是作為土地職業倫理精髓的原則應該是綜合的,不管在經濟、政治領域,還是在社會與生態領域都應該是普適的。土地經濟倫理關注的焦點是土地經濟利用的倫理性,土地行政倫理關注的核心是土地行政在合法前提下的土地倫理正當性,土地職業倫理不是它們簡單的疊加,而是它們的有機綜合。
4.土地職業倫理具有發展性。“合理利用”土地是職業倫理的永恒原則,但是合理的內涵在不同時代、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或者說是隨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在古代社會,土地相對于人口來說是極大豐富的,合理的內涵主要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開發土地面積;在現代社會土地的人口負荷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合理的內涵主要是集約利用。
二、土地職業倫理的現實缺失
當前,我國土地職業倫理的最大問題就是土地職業倫理缺失,具體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土地職業倫理思想和理念缺失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提出,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八個為榮,八個為恥”,明確了我國社會當前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現實針對性,對土地職業倫理建設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但是它只是普遍的社會倫理思想和原則,對土地職業倫理思想和理念的發展缺乏職業針對性。“土地永續利用”、“土地生態發展”和“博愛土地”的思想和理念尚未真正得到確立和詮釋。
(二)土地職業倫理制度和規范的缺失
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職業倫理制度建設取得了較大發展,如行政倫理、經濟倫理、社會倫理、法律倫理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是專門的土地職業倫理制度和規范建設還是空白。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到單位和個人,還沒有成文的土地職業倫理制度和規范。無論是在土地管理機關的制度和規范建設中,還是在土地開發利用機構和個人的章程和規約中,很少有涉及土地倫理制度和規范的內容。
(三)土地職業倫理文化的缺失
我國具有深厚的土地倫理文化底蘊。史書記載,早在大禹的時候就頒發了保護自然資源的禁令,具體內容包括:春天三個月不能到山中砍伐樹木;夏天三個月不能到水中捕魚,因為這樣不利于樹木和魚類生長。孔子在《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中要求“開蟄不殺”、“方長不折”。《禮記·祭義》記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王制》也說:“獺祭魚然后虞人人澤梁,豺祭獸然后田獵,鳩化為鷹然后設廚羅,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殺胎,不妖夭,不覆巢。”先秦道家著作《文子·上仁》說:“先王之法,不掩群而取躍,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但是時至今日,我們仍未能充分發掘古代優秀土地倫理文化的深刻內涵,盲目以經濟現代化為主導,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倫理和文化內涵,導致目前土地職業倫理文化的缺失。
(四)土地職業倫理教育的缺失
土地職業倫理學作為土地學與倫理學交叉的新興學科,土地職業教育當然是土地制度建設的重要部分,然而,當今我國土地職業教育中最缺乏的便是職業倫理教育。直到今天,我國有關土地倫理的文章屈指可數,了了幾篇,更不用說土地倫理教科書,至于與土地學相關的本科和研究生培養中把“土地倫理”作為課程之一者更是天方夜譚。正如趙士輝先生所說:“我國高校普遍缺乏應用倫理學教育……有關部門和專業對應用倫理學在專業教育中的地位認識不足。”高校對職業倫理教育的價值認識尚且如此,更別說其他組織和部門了。
三、土地職業倫理建設的途徑選擇
(一)加強土地職業倫理研究教育,樹立正確的土地職業倫理觀
通過土地倫理研究和教育,把土地倫理整合到每個土地職業人的修養和社會價值中去,明確他們對待土地的態度和手段,增強土地職業倫理責任意識,端正利用土地的態度,處理好經濟行為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踐行土地倫理。對于不同的土地職業人,土地倫理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對土地管理機關工作人員來說,應在不斷加強行政職業道德建設的同時,著力提高他們對土地的倫理認識,并能夠在土地行政中堅持土地倫理原則,嚴守土地行政倫理規范,從而做到倫理行政;對于土地開發利用人來說,應教育他們充分認識土地倫理與土地經濟、土地文化之間的關系,在土地倫理原則的指導下,嚴守土地開發利用倫理規范,最大限度地發掘土地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從而實現土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對于土地估價人、土地中介人等來說,應該在熟知并理解土地倫理的基礎上,幫助人們樹立愛護土地的觀念,并通過行動促使人地關系和睦相處和永續良性地發展。
(二)建立土地職業行為準則,完善土地職業倫理考評體系
制訂土地職業行為準則和職業倫理準則,并加強倫理監督機構和懲戒程序,使每個公民在從事土地職業的第一天,便知道自己應做什么,不應做什么,違反行為準則將受到何種懲戒。以美國為例,在1990年秋天,美國林學會(SAF)會議期間,林學會理事會高興地接收了倫理學委員會關于在社會的倫理學法則中增加土地倫理準則的建議,該建議于兩年后通過并生效。其內容為:每個會員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保護林地及其生態系統,提高其生產力;(2)把優秀的管理方法推薦給土地所有者并幫助他們完成生產計劃;(3)維持人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的適當生產力,使它能長期滿足人們的需要;(4)作為一名會員,應當制止那些破壞林地及其生態系統的生產方法,如果發生此種情況,會員有義務迅速提醒當事人,引起他的注意。當前,我國土地倫理失范現象比較嚴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地倫理準則或土地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土地職業倫理考評體系,切實發揮“準則”和“考評”在土地職業倫理建設中的作用。
(三)加強土地倫理的制度化建設,夯實土地法制的倫理基礎
目前,我國的土地法制還不健全,許多最基本的職業倫理規范盡管是土地職業人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職業倫理準則,但由于沒有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得其約束力很弱。因此,應該建立一系列明確的土地法規規范,使土地職業人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哪些行為是被鼓勵的、允許的,哪些行為是被反對的、禁止的,并建立起堅定的職業倫理取向。只有把最基本的土地職業倫理規則納入法制化軌道,才能為土地職業人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更好地發揮其職業倫理的自覺性。正如羅爾斯所說:“一個人的職責和義務預先假定了一種對制度的道德觀,因此,在對個人的要求能夠提出之前,必須確定正義制度的內容。這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關職責和義務的原則應當在對于社會基本結構的原則確定之后再確定。”
(四)完善土地職業倫理監督機制,培育健康的土地倫理文化
公開是監督的前提。要完善土地職業倫理監督機制,首先要公開土地職業過程。孟德斯鳩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經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然而,“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土地職業人應將其職業活動內容、措施、程序等公布于眾,置于陽光之下,接受社會監督。其次是強化對土地職業日常監督中倫理內涵的發掘。無論是土地行政監督機構,還是土地開發利用監督機構,都應根據土地倫理評價考核體系,強化對土地職業行為的倫理監督。最后是培育健康的土地倫理文化。文化在職業倫理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正如葛蘭西曾說,“人們借助于文化懂得自己的歷史價值,懂得自己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健康的土地倫理文化不但能夠傳承民族文化的核心職業倫理觀念。引領土地職業倫理健康發展,建構土地職業精神,而且還會傳授土地職業倫理觀念,規范個體的土地職業行為,塑造理想的土地職業倫理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