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卉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中許多有價值的東西需要學生通過朗讀,逐步體會和感悟,教師的責任是要在學生和文本之間建立橋梁,必要時給予恰當的點撥和引導。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開始之前,就要認真研讀文本,留心細節,從小處著手引導學生讀出其中深意,特別是抓住其中一些關鍵性的詞語,能起到事半功倍、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留心提示語。讀好人物對話。
課文中人物的語言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而在人物語言的前面往往還會有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等提示語,這對于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有很大的幫助。
《我也是普通一兵》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要求學生體會到劉少奇同志在危難面前臨危不懼、舍己救人、以人民利益為重的高尚品質。備課時我發現劉少奇的語言在文中并不多,只有三句,但句句都可見真情。于是上課前我將三句話分別寫在小黑板上,上到第3節時出示第一塊讓學生讀:少奇同志懇切地說:“你們都在奮力搶險,我能在一旁坐著嗎?快給我任務吧!我也是普通一兵。”
一個學生聲音洪亮地讀了這句話,我豎起拇指夸獎他讀出了偉人的風范。此時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會兒正是危急時刻。大家堅決勸阻少奇同志去搶險,可少奇同志偏要去!光聲音洪亮是不夠的。”“那你認為還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懇切!”我連忙用紅筆在“懇切”二字下畫圈。“這時你就是少奇同志,讀讀看。”他十分投入地讀完了,班上鴉雀無聲。我輕輕地問大家:“如果當時你就在船上,從少奇同志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樣的語氣和感情?”誠懇、急切、真誠……“是呀!這正是‘懇切這個詞傳達給我們的感受。”我再指名多個學生朗讀,味道越來越濃。再讀后面兩句時,學生就自主性地找到了閱讀人物對話的竅門。
二、注意語氣詞的讀法。讀出情感。
有時語氣詞能很好地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語氣詞單獨使用時,它的讀法是很多的。在相應的語句中,語氣詞到底該怎么讀,讀哪個聲調,對此,學生其實并不太清楚,需要老師悉心指導。一次早讀課上,學生自讀《夜晚的實驗》,突然有個學生問我第6節的第一個語氣詞“啊!”該怎么讀。我愣了一下,在備課時我并沒有注意到它,因為這個詞實在是太司空見慣了。我又仔細讀了一遍這個小節:“啊!蝙蝠在夜間飛行,捕捉食物,原來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
這個小節告訴我們斯帕拉捷通過多次實驗終于發現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可想而知,他當時的心情會有多么的激動,這一個“啊”字里飽含著他的情感,很值得推敲。我高興地表揚他:“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說明你善于思考,善于發現,把書讀活了。上課時讓我們共同來討論。”上課時,我將“啊”的五種讀法及意思出示在小黑板上,與學生共同研究。通過對前文的學習,他們很快就確定,在這兒“啊”應該讀第四聲,表示斯帕拉捷終于找到了答案,他恍然大悟。立刻,孩子們似乎都成了斯帕拉捷,恍然大悟地讀開了。
三、抓住動詞。讀活文本形象。
一篇文章要想生動活潑,就離不開動詞的恰當運用。用了動詞的文本所展現出的畫面是鮮活靈動的。老師要適時捕捉這些有靈性的詞語,有時甚至要通過形象演繹來促成學生的理解,把文本讀活。
《望月》這篇課文將詩和月光融合在一起,讓我們沉醉在清幽曠遠的意境中。文中一些描寫月光的語句十分優美,將它們勾畫出來讓學生好好品讀很有必要。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江兩岸,蘆蕩、樹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處隱隱約約地伸展著,起伏著。月光為它們鍍上了一層銀色的花邊……”
銀色的月光為江兩岸朦朧的美景增添了暖色。學生們用舒緩輕柔的聲音深情地朗讀著。可我總覺得這不是一幅靜止的畫面,其中有光斑在跳動,而學生還沒有讀出這樣的意境來。于是我讓所有學生舉起一只手臂,做“伸展著,起伏著”。看著他們將手臂緩緩地向前伸出,然后優雅地上下波動著,我說:“好!就這樣一邊做動作一邊輕輕地讀這六個字。”他們都沉浸在動作與語言的協調上,漸漸地,我聽到了“伸展”被他們拉長了,讀得有起有伏了,孩子們抑揚頓挫的朗讀,似乎把我同他們一道帶人了那個優美的畫面里去了。
當然,文本中值得推敲的帶有共性的詞語還有很多,它們飽含真情隱藏在字里行間。這就需要我們在鉆研教材時字字入目、處處留心;在閱讀教學時精心指導、共同體驗。只要教師組織和引導得好,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顯現,從而使我們的閱讀教學充滿魅力,也就能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獲得一次又一次高質量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