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寧
中圖分類號:TU23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014-01
本議題的提出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既社會大發展引起了世界的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世界一方面似乎變得更加適合人的居住和生活,另一方面又對原有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室內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主義”已不應該是我們關心討論的話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室內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必須變得冷靜、成熟起來,去思索如何盡可能地節省自然資源,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如何建造出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室內環境。
一、室內設計的地位
室內設計作為一個單獨的學科,一直都具有相當的獨立地位。可是近年來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多元化的新時代,相關的邊緣性學科逐漸興起,多學科的交叉成為必然趨勢,室內設計還能否繼續唱獨角戲?說的直白一點,室內設計的定位是什么?是否還有作為一個單獨學科存在的必要性呢?
從大處來說有建筑設計,雖然建筑已經給定了我們完整的室內空間,但建筑師設計的是大的空間,是人們共性化的需求,對建筑里的各個業主的個性化需求他卻是無法一一考慮和滿足的。這就要求有那么一部分人針對各個業主的不同需要,設計出滿足個性化的使用空間。另外,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消費者都有專業的審美意識,尤其是在狹小的空間中,非專業的裝飾很可能會使得空間更加的擁擠。而室內設計師則可以在協調業主的喜好同時,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使空間的搭配更合理、更人性化。
二、什么是完美的室內設計
室內設計的好壞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但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衡量:實用性、舒適性以及可持續性(筆者甚至認為可持續性應該是排名第一的標準)。好的室內設計(也同樣適用于其他藝術設計范疇)應該是藝術、科學與生活的整體結合,是功能、形式與技術的總體協調,通過物質條件的塑造達到精神品質的追求,也就是更人性化的設計。當然,我們還要力求達到與自然的共生,即便是在現實看來不可完成的目標,也必須是設計師考慮的內容。
1.實用性
即室內空間的設計首先要滿足人們的使用需要,居住空間、商業空間、餐飲空間等對設計的需求是不同的,哪怕是一個家居空間也有對各個功能分區不同的要求,要做到滿足人們生活中飲食、睡眠、清潔、儲物、學習、工作、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甚至業主的一些特殊需求。
2.舒適性
舒適性是一定要建立在實用性的基礎上的,一個不滿足功能需求的不實用的室內空間是絕對不會讓人感覺舒適的。舒適性的創造要從這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方面是技術上的,也就是合理利用材質,讓人在空間中有豐富的觸覺感受,提供給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們以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和聲環境等等;一方面是藝術性的,也就是通過色彩、造型、裝飾等手法讓人在室內精神愉悅,創造長效多適、靈活開放的室內空間。
3.可持續性
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對生態的尊重上的,應該處理好人、環境和自然的關系。在創造舒適的小環境的同時,又要保護好大環境。具體的講,小環境的創造就是體現空間的實用性和舒適性的;大環境的保護則是對自然界有節制的索取并把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減到最小。
作為一名追求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師,不但自己應有環保意識,還要在設計中體現出來:即盡可能的節約自然資源,少制造垃圾,使人們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滿足人們的回歸心理。并且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灌輸給消費者,引導人們的生活,改變人們的觀念。
三、室內設計你往何處去
室內設計的未來是建立在設計師自身的發展提高,只有設計師自己成熟了才能設計出成熟的作品。作為一名負責任的設計師,不能把目光僅僅停留在經濟效益上,而要用先進的設計思想引導人們理性消費。
我認為,在未來的室內設計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形式材料色彩外,應更加注重這些方面的考慮:
1.利用外部環境中的因素
外部環境因素的一方面是建筑本身的結構所給我們提供的有利方面,以及該建筑所處的地域地理特征。這要求我們了解當地的氣候、地理因素,有效利用當地的自產資源。一方面是歷史文化的積淀,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財富,體現高品位文化特征。
2.利用自然資源
在我們作室內設計時,應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光、注重自然通風、合理引用太陽能、沼氣等可再生資源,盡量考慮水資源的可循環使用,盡可能引入植物改善環境小氣候,極力減少廣義上的垃圾產生量。
3.挖掘新材料新技術的潛力
科技的發展使得不斷有新技術和新材料面世,面對這些新生物,人們往往對之了解不深,很難真正的使用到生活中來。設計師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接觸這些新興的事物,努力將之合理利用到自己的設計中來,并介紹給消費者。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室內設計的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即最大限度的考慮各種因素的共生。當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唯一可行性方案,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理論都具有它存在的價值,但是否具有更高的客觀合理性,還需要通過實踐進一步加以驗證。筆者愿于世界同行共同探討該話題,進一步加深室內設計行業的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