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順 宋 航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142-02
摘要針對民辦高職院校校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存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民辦高職院教學督導、教學信息、教學制度、人才培養質量、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探析研究,并提出民辦高職院校校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創新實踐
關鍵詞:民辦高職;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與創新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提高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永恒主題。任何一所民辦高校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牢固樹立質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線的觀念,不斷增強質量意識,以質量求生存,走質量立校、質量興校、質量強校之路。改革開放為高校發展,特別是為民辦高校發展開辟新天地。打破了以往多年來由國家包攬辦學的局面;在彌補財政投入不足,擴大高等教育機會,促進高等教育多樣化、推動教育體制改革、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競爭局面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新興辦學力量,民辦高校基礎設施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與公辦高校相比差距較大。民辦院校的特點:師資流動性不穩定,必須有完整的教學監控體系,才能保證學校教學秩序的穩定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其教學質量從一開始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民辦高校如何保證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尤為重要。目前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中存在著教學管理工作缺乏競爭機制;教學質量監控范圍較窄;教學質量監控作用發揮不充分等。近些年來民辦高校不斷探索至今尚未找到有效途徑。進入21世紀,對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充分尊重高校教學規律和民辦高校的特殊性,盡快開發構建高效率的、適用性強的、富有彈性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已是民辦高校整體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我院在如何有效控制教學質量實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存在問題進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個監控體系。在理論上,本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鑒企業管理和兄弟院校的先進經驗,應用到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對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理論進行創新。實踐上,改變陳舊的管理習慣,構建新型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教學監控的理論,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目前已建立了一套融組織、監督、控制體系于一體的全員參與、全過程質量監控的院、(系)、學生三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包括建立質量監控的目標體系、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制定切實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過程監控如教學大綱的實施、師資的配備、課堂教學質量、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和教學時間的保證;課程的合格率、優秀率、各項競賽的獲獎率等。經過幾年的實踐,有力地促進和保證我校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一、著力提高教學質量 加強教學督導監控
1.教學督導監控。對所有教學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各種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改革方案進行經常性的隨機督導和反饋。建立了院、系(部)、學生信息員叁級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分工合作,分層指導;建立素質良好的院、系(部)兩級教學督導隊伍,聘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教學督導員。教學督導工作以督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為中心,“督”“導”結合,以“導”為主,對全校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通過督教、督管、督學,較好地保障了我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2.教學信息監控。
通過日常的教學秩序檢查,主要對每學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進行教學檢查,學期期初的檢查側重于對教師教學準備情況的檢查;期中檢查側重于對教學現狀的分析與反饋,期末檢查側重于課程考試和工作總結分析。通過教學信息反饋和學生學習信息反饋等常規教學信息收集渠道,及時了解和掌握教學中的動態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召開各種座談會從評教、評學、評管三個方面進行教學信息的采集。通過學生評價教師,教師評價學生,師生共同評價學校管理,形成一種交互式的充滿活力的評價機制。辦好督導簡報,加強信息反饋。每月出一期,刊登教學信息管理等內容。
3.教學制度監控。教學研究制度;聽評課制度;學生評教制;教學常規制度(涉及教學計劃、備課、上課)。為使整個教學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確保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師教學工作規范》《教師考核辦法》和《教學管理崗位職責規范》,對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出了具體要求,規范了每個教學管理崗位的職責。為了確保學校教學方面的計劃、規定、決議得到貫徹執行,做到令行禁止,出臺了《關于建立教學檢查制度的意見》,對教學檢查的內容、標準、組織領導、檢查的方法以及檢查結果的處理都做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學生信息員制度、向學生征集教學改革建議的制度、學生參加評教活動的制度和學生舉報制度。為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減少教學工作中的各種事故,制定了《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為了加強對考試的管理,制定了《考試成績管理辦法》。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為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制定了《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表》。建立了領導聽課制度,出臺了《關于各級領導聽課制度的意見》。建立了課程評價制度,制定了《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分標準》。建立了院系教學管理評價制度,制定了《教學管理先進單位評分標準》《考試管理先進單位評分標準》。建立了畢業生質量跟蹤制度,制定了《畢業生跟蹤調查表》《用人單位跟蹤調查表》。制定了《大學生德、智、體綜合測評標準》。制度的制定是為了保障教學質量的提高,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隨著人才質量標準的更新,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調整,學院必須不斷地修訂原有制度和制定新的制度,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穩定提高。每周定期召開教學例會,由教務處主持,分管教學副校長、系部主管教學工作的領導參加,通報教學情況,研究和布置教學工作。
4.人才培養質量監控。
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是職業能力、必備知識、基本素質的養成。主要監控點為職業專門技術能力(基本技能)、職業關鍵能力(發展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就業率及層次、畢業生工作狀況、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社會對學校綜合評價以及課程合格率、校內外各類競賽狀況等。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和永恒話題。對教師進行專家評教、領導評教、學生評教和教師互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綜合測評,既有教師的考核、班主任輔導員的評價,又有學生間的互評。①教學過程的監控:學生學習情況。對學生學業成績(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課程)學習的監控是實施學習質量監控的重點,嚴格期終考試;教師授課情況。對教師授課情況的監控分課堂教學監控和實踐教學的監控。②教學管理的監控:學生違紀情況;教學管理制度;畢業和就業的監控。學生畢業和就業的重點監控目標是學生各類資格證書的獲得情況和就業率。 5.教學質量管理監控
實施院、處、系(部)三級監控,且各部門及個人都有監督反映職責。學院相關部門實施一級監控。教學工作委員會(各專家組):主要監控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重大教學改革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建設與發展方向,指導教務處及各系部抓好教學基本建設。教學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為信息監控中心。院級領導教學質量檢查工作制度。在每學期開學前;學期中期;院處領導實行隨機聽課制度;期末考試期間院領導都會到場。教務處:主要監控《教學管理工作規程》、《教師教學工作規范》等教學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教學計劃的實施情況和師資等教學資源的配備利用情況,負責向教學工作委員會匯報,向各系部、處室反饋教學資源和教學質量狀態信息。學生處、校團委:主要監控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相關的教學活動,監控學生就業及畢業生工作適應狀況以及用人單位和社會的綜合評價等。督導辦:主要監控與評價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以及教師職業道德、履行職責等情況,對教學和教學管理部門制度實施及相關教學管理狀況實施再監督。負責向教學工作委員會匯報、向各系部及相關處室、教師反饋相關教學質量信息。
各系(部)實施二級監控。重點監控本系各專業建設與發展、教學計劃實施狀況、教學文件的齊備、產學研結合、素質教育、教學資源配置等運行狀況。各系總支側重于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學生學習狀態、畢業生工作狀態等方面的監控。
二、教研室實施三級監控
主要監控《教研室工作條例》規定的各項職責的實施情況。重點是課程建設、教材建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分學期授課計劃的編制和實施、教學手段與方法改革、教師教案及教學水平的改進與提高等。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學校教學質量管理及保障系統的分支體系,教學質量監控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教學建設為基礎,監控為手段,全面提高質量為目的。作為民辦高校更加注重“以生為本,德育優先、規范管理、以質取勝” 的辦學理念,為此,我們從科學發展觀出發,構建我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緊密結合學校實際,緊跟高等教育發展步伐,與時俱進,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教學質量管理觀念,創新管理辦法,有效實施教學過程的全面監控,確保教學質量持續穩步提高。
1.立意創新
具有民辦高校特色,在理論上,本研究借鑒兄弟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先進經驗,運用到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監控,是對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理論的創新。實踐上,改變陳舊的管理習慣,構建新型管理體系,能進一步提高教學監控的理論,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從依靠政府到走進市場;從經營學校到經營專業;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從科研中心到教學中心。
2.理論創新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目前的存在和發展也確實遇到了許多新的理論問題。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民辦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占有應有的位置,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加強內部機制建設,向管理要質量.通過管理打造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尤其要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理論研究,嚴肅和規范教學過程.科學制定各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強化教學督導,完善聽課制度,并盡最大可能保證教學信息的暢通,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問題,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 民辦高校從一開始被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是“規范”問題,不論是招生、收費還是教學、管理,人們普遍認為民辦高校的規范需要比自由需要更為重要和迫切。因此,大多數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往往更加強調對規范的制定和執行,而忽視了自由對于具有“生命特性”的大學教學活動的意義。因此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必須兼顧處理好自由與規范的關系。
3.實踐創新
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實踐探索,樹立教學質量管理理念,明確教學質量監控的目標系統; 推進校、院(系)兩級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監控的組織系統;以迎評創建為契機,完善教學質量監控的制度系統。通過聽課直接反饋和通過教學簡報、教學巡視反饋處理,各類檢查評估結果通報和教學事故處理和教學工作會議等方式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教師或相關部門。將任課教師的教學狀況與年終工作績效、師德考核、職稱晉升、學習培訓資格掛鉤,實行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定期召開教學例會,由教務處主持,分管教學副校長系部主管教學工作的領導參加,通報教學情況,研究和布置教學工作。經過多年實踐,已形成一套體系,如:對教師的考核、教學事故的處理、教學督導簡報。
4.評價創新
通過召開教師、學生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評價教學質量。衡量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的首要標準是學生的就業創新能力,即創造性。考試及格率是衡量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另一標準,即適應性。社會評價(包括用人單位、學生家長)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又一標準,即應用性。以上三個標準及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是衡量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達到三項指標的措施:必須有一批專業水平高的教師;必須有刻苦攻讀的學生,學生的學習的主題;必須要有嚴格、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
5.文化創新
為適應學校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學校必須加強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功能強大的教學管理信息系統,諸如教學計劃查詢、教師工作任務查詢、課表查詢、學生網上評教等都可以通過信息系統軟件來進行。這種現代化的基礎數據集成、集中維護管理模式,規范了數據的格式和數據處理方式,既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又促進了規章制度的執行。教師是一所學校的文化主體,在民辦高校中教師要承擔起傳授知識、傳承文化、塑造學生品格和價值觀念的職責,必須靠文化的力量,形成學校教師群體的精神特質,形成學校的凝聚力。學校應重視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把學生作為文化建設的受益者,以文化的魅力去感染和熏陶,使之將來能夠成為服務于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必須遵照學院辦學指導思想和定位,結合學校各部門、各單位所有成員的力量,相互分工、互相協作,共同履行教學質量監控的職責,堅持以質量為核心,使規模、結構、質量與效益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