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華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135-01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能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提高學生聽話、說話和作文能力,能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應當說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扮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探究,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感受。閱讀教學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內容,懂得課文“寫了什么”,“為什么寫”;二是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再認識作者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規律和方法,懂得課文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完成這兩方面的任務呢?我認為必須做到: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情緒高昂時就會有良好的情趣去學習他感興趣的東西,效果特別好。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并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如《蝙蝠和雷達》一文,本屬科普小品文的范疇,有一定的閱讀難度,但教師如能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有關知識,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那么學生必將產生一種探求雷達與蝙蝠之間有一種什么聯系的欲望,從而產生一種愿意主動去閱讀課文的動機,進行閱讀也因此較容易了。再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寫祖國美麗山水的文章,教學時就可采用假想,旅游、掛圖、多媒體、樂曲等多種教學手段來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小游客,由近及遠地觀賞彩圖。感受桂林的山美、水美及山水相映的意境美。教師“導游”,學生暢游,師生共同入境。這樣教師既省力,學生學得又輕松,教學任務也就如期順利地完成。久而久之,閱讀興趣就會逐步演化成為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
二、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強化閱讀訓練
閱讀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是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強閱讀訓練。所以,在教學中首先要重視閱讀指導,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比如教學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反復讀、深入讀,要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在邊讀邊思中、在互相討論中、在小組交流中、在合作學習中動口、動腦、動手,去學習朗讀和默讀,去理解詞句、去培養語感、去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讓閱讀過程成為學生快樂的精神體驗的過程。在低年級,學生初學閱讀,可教給他們一些理解課文的最基本方法。例如怎樣確定一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如何找出事情發生的時間?課文中有幾個人物?如何確定主要人物?一段話中的重點句是什么?一句話中的重點詞是什么?以及如何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含義,如何進行朗讀、默讀等。
在這一學段的學習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擴大閱讀面。要鼓勵學生多閱讀童話、寓言、故事、閱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要引導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閱讀,而且要走進閱覽室、圖書館去閱讀書報,還要上網閱讀。二是要保證基本的閱讀量。三是要注意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在中、高年級,學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教師不妨讓學生學習圈點、勾畫、抓中心句、重點段等進行閱讀的方法。本學段更強調獨立閱讀,探究性閱讀,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閱讀敘事性作品應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應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使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勵,使學生具有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引導學生自己讀進去,產生個體的真實體驗,進而在師生交談、討論中受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在中、高年級還要讓學生學會默讀和略讀。默讀既是習慣,同時也是一種閱讀能力,默讀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思維活動的展開,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要切切實實地進行培養。略讀就是簡略地讀,大致地讀。這種閱讀形式有兩大優勢:一是省時。有些閱讀材料,并不需要我們去詳細揣摩,只需略知大概,那么采用略讀的方法就比較合適。二是快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閱讀較多的材料,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較多的信息。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只有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特點,抓住關鍵性的知識指導學生閱讀、觀察、議論,才能引導他們自覺地探求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重視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取多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一經內化,就能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思維得到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必須扎扎實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