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亮
摘 要: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社會教育作用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特別是其中所蘊含的德育教育,更是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注重的重要環節之一,本文試圖通過這方面的探索,暢談一些自己的實踐心得,以期求得方案的斧正。
關鍵字: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語文課是中?;A課程教學中極其重要的科目之一,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延續,語文教學中所涉獵的其他學科內容也最為廣泛,其審美教育、特別是德育教育對學生的思想素養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歷來為方家所肯定,并負諸于教學實踐中。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是由語文學科的規律性和特殊性決定的。直接進行德育教育的政治課,以理性的、抽象的內容為主,在教育方法上,老師從教材內容出發,直接闡述某個道理,得出某個結論,施教者的動機是顯而易見的,而語文課則以感性的、形象地內容為主,在教育方法上,語文教師則往往在某個場景和形象地描繪分析中傳遞某種道理,暗示某種結論,施教者的動機一般是不外露的。由此可見,語文課程教育因素的形象性,決定了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含蓄性,是寓德育教育于語文課形象地講解之中,激發學生對善良事物的欽佩感情和對邪惡勢力的不可容忍的態度。這就成為語文課程特有的規律。具體的來講,就是要盡可能的運用課文中的一個個具體形象場景,發掘課文中所具有的愛國主義思想、道德、信念等思想品德因素,從中領悟真、善、美等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文體和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同一目的的德育教育,這是在語文課上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其產生的效果也將是長久而深遠的。如圍繞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在學習《梅園新村之行》時,講課中,分析周總理這一人物形象,著重要分析周恩來無私無畏,為中國人民的事業英勇奮斗、鞠躬盡瘁的精神,體會周恩來高度的愛國主義思想,樹立學生為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勤奮學習的堅強信念。同樣,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教材,如《長江三峽》、《天山景物記》、《雨中登泰山》等山水游記作品,通過閱讀與欣賞,引導學生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風采,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從中的到激發;在教法上,或以聲情并茂的德朗頌來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感觸;或以細致入微的形象描繪來感染學生的心靈與思想,進而使其受到強烈的熏陶與深刻的教育。
在閱讀教學中,抒情性的文體要通過各種不同閱讀手段,如表情朗讀、分析角色、反復吟誦,達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從而激發學生產生共鳴,在強烈的感染中滲透德育教育;記敘文體要善于把握事物和形象地本質,由此滲透德育教育的因素。如學習《長江三峽》一文,讓學生充滿激情的一遍遍朗讀課文,教師則以言傳情,以情激情,三峽的美麗畫卷便漸漸鋪開,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一幅幅祖國壯麗山河的畫面就在學生的腦海中英現出來,教師再反復吟誦、體味,作者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激情就流入了學生的心田。在這種感情的氛圍下,一點即悟:那波濤洶涌、浪花飛濺的急流,仿佛社會主義建設的沸騰生活;那云影水影、日光水光相互交織的醉人景象,仿佛就是未來和平溫馨的美好生活;那噴薄而出,變幻奇特的江心日出,猶如祖國光芒萬丈的前景!這樣,學生的愛國情愫就在吟誦領悟中涌動、噴發出來。
隨著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日新月異,各種信息源流到處皆是,學生們不會為課內所學的內容為滿足,他們還會在社會上接受各種新鮮事物,受到好的熏陶,感染或受到壞的東西侵蝕?,F在的中專生,多數一屆比一屆小,涉世不深,無論是他們的閱歷還是分析事物的能力,都是不成熟的。他們只習慣于用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經驗和認識進行一系列的思考、消化。如果他們所接觸的是好的,有益的事物,那么他們的思想意識就會得到提高和升華,使心靈受到陶冶和凈化;反之,他們接受的是壞的、無益的事物,則會受到腐蝕和毒害。有鑒于此,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內講授的同時,一定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的指導,教會學生辨別香花毒草,提高他們鑒賞及鑒別的能力,將語文課的教育能力得以延伸。
古人云:“文以載道、文道并重”使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的責任之所在,語文課教學同樣肩負著德育教育的重任,在傳授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同時,還要教育學生怎樣做人,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同樣是語文教師的責任之所在,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精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王朝聞:《美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2]劉瑞慶:《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甘霖:《文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