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敏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3-0172-01
新聞媒體作為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對規范使用語言文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一些有著鮮明時代色彩的、積極向上、健康的詞語躍上了新聞的版面。這些詞語既形象生動,又富有時代感。但是目前新聞界也存在一些濫用舶來語、地方語、行業語等詞語現象,直接危害了漢語言的健康發展。對此,作為新聞工作者應發揮一種“過濾器”或“轉化劑”的作用,將低級趣味、古怪生澀的詞語“過濾掉”或“轉化掉”,以適應新的形勢,使報紙等新聞媒體在語言文字規范化進程中有效地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
新聞用事實說話。而事實不是抽象的,它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事件原因、結果等因素構成,因而新聞語言必須具體,應當少用抽象的概念。這就要求如實地記敘具體人、具體事、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具體經過,也要求具體形象的現場描寫、細節描寫等。
魯迅先生說過,寫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新聞作品更應真實、具體。寫得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就高。
新聞必須屬實,不能含糊其詞,不能模棱兩可,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因為語言運用不準確而造成新聞失真或歧議的例子在報道中是經常發生的。有的是概念不清楚,如以前出現在報紙上常提到的“苦樂不均”等,現在不提了。還有在宣傳農村大好形勢時有“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這三句話流傳很廣。表面看來,這幾句話很生動,似乎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準確的,難道過去二十多年,天就不幫忙,人就不努力嗎?所以新聞寫作中不宜隨意運用這些不準確的語言。
新聞要求快,要求迅速及時。這就決定了新聞語言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一條新聞只報道一件事實或只寫出一個人物。這樣,內容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容易做到條理分明、頭緒清楚。如果報道的事件比較復雜,牽涉到的人物較多,可以采用分解報道的辦法,化長為短,化繁為簡。直接寫事實,不要穿靴戴帽,要學會精選事實,讓事實說話,把事情來龍去脈交代清楚,干凈利落。
新聞是人們普遍關心的事實,有群眾性。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識字不多的人,都要通過媒體了解國內外大事。要用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寫報道,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所用的語言,更應該接近口語,怎么說就怎么寫。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人或部分人才能看懂聽懂的一些字眼或話語。
隨著社會發展,新聞語言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詞語,新詞語既包括不久之前產生,其含義、色彩和表現形式都給人們以新穎感的那種詞語,又包括舊有詞語的新義項、新用法。歸納起來,這些新詞語又可以分為這樣幾類:
新造詞語。在原有構詞材料的基礎上,按照漢語的構詞規律創造新詞新語,這是詞匯新陳代謝的一條主要途徑。例如:影星、歌星、評估、傳銷、空姐、脫貧、扶貧等等。伴隨新事物、新觀念的出現,這些詞語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借詞語。近些年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廣泛,人員往來逐年增多,大批外國新產品、新技術進入我國市場,相關的外來詞語也被引進來了。例如:克隆、托福等等。以往借用外來詞語,大體分為意譯(人權、國聯、眾議院)、音譯(普魯士、康拜因、辛迪加)、音兼意譯(卡片、浪漫主義)幾類。隨著英語成為國際通用語言之一,很多英語縮寫直接進入漢語中來,例如:CT(X射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WTO(世貿組織)、DNA(脫氧核糖核酸)等等,經常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中出現,人們對這些“洋玩藝兒”已經司空見慣了。
新轉詞語。由于文化教育的普及,科技知識進入千家萬戶,很多專業用語用在人們日常談話當中,并取得嶄新的意義。“曝光”本來是指使照相底片、感光紙感光,再加處理,影像就顯出來,現在常常比喻把隱蔽的、見不得人的事公開出來,讓群眾知道真相。“充電”本來是指把電源接到蓄電池的兩極上使它獲得放電能力,現在常常比喻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這些用法,措詞簡練,含義深刻,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體現了文化品位。
網絡詞語。網絡語言不同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它是一個新生的社會產物。網絡語言具有隨機性,在QQ聊天室里,我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有許多還是用簡寫的形式,偶、菜鳥、暈、頂等文字和它本身所要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樣的,一些數字的簡寫更快地表現了應用者想要表示的意思:201314(愛你一生一世),886(再見了)等等。
從事新聞報道的記者應該牢記一點:新聞不是辦給專家看的,在語言上要兼顧大眾的總體水平,不能追求用詞的華麗與新奇,更不能有意地追求陌生化,而是要盡量選擇受眾容易理解的普通詞匯、常用詞匯。同時記者還要善于把一些可能會讓受眾產生困惑的專業術語轉化為受眾易懂的詞加以解釋,力求通俗化。讓絕大多數讀者看得明白,是新聞從業者最起碼的業務要求,也是最起碼的職業義務。
語言的風格應該多樣化,可以雅、可以俗;可以莊、可以諧。但是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語言,其語言風格因為具有社會示范作用,所以應該以明快、莊重為主。如同教師的著裝,生活中穿什么風格的衣服那是個人自由,但是一旦走上講臺,在學生面前的著裝風格就應該莊重得體。莎士比亞說過:“善于在字面上播弄花樣的,很容易流于輕薄。”新聞語言要講究簡潔明快,生動活潑,需要采編人員通過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來達到,而不應依靠方言、江湖語言,更不能用低級趣味的語言或者大多數人看不懂、認不清的古怪、生僻詞語或者外來詞語標新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新聞工作者在使用新聞語言時,發揮一種“過濾器”或“轉化劑”的作用,將低級趣味、古怪生澀的詞語過濾掉或轉化掉,以適應新的形勢,使新聞媒體在語言文字規范化進程中有效地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