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林
高效的校本培訓應有怎樣的品質?對這個問題探討的關鍵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視角。我以為,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一個有效教學的問題——作為教者的培訓人員怎樣培訓(教學)才能讓作為學習者的教師有更大的收獲。而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習者的“有意義學習”。
成熟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新知識、新觀念必須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經驗、知識、觀念,相互作用,經過同化或順應,建立實質的、非人為的聯系,有意義學習才算實現。有意義學習除了要求學習內容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外。還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可聯系的適當的經驗、知識、觀念:二是學習者必須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能積極主動地促進新知識、新觀念與既有的經驗、知識、觀念相互作用,相互聯系,使新知識新觀念獲得心理意義。據此,我們對校本培訓的應有品質不難達成以下共識:
一是校本培訓必須能促進受訓教師將培訓內容中的新思想、新理念與他們已有的教育教學感受、經驗、觀念等相互作用,在心理上建立實質的非人為的聯系。學校管理者必須把握衡量培訓是否有效的內在標準,并將這個標準作為校本培訓的核心目標。現行的很多培訓像案例中的培訓一樣,缺乏這種目標追求。學校管理者和培訓人員不研究受訓教師的認知結構狀況,不了解受訓教師對有關問題的既有看法,更不了解他們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樣式及其經驗和感受,或照本宣科,或自說自話,空講理論。這樣的培訓,不能引發老師對自身既有實踐和觀念的反思,新舊觀念不能建立實質的心理聯系。對一線老師的理論培訓要有實踐性和親和性的特質:源于實踐、指向實踐、引導實踐:從老師的教育實際中來。又走向老師的教育實際中去。在授受理論的同時,更要引導教師用新觀念觀照已有的經驗系統、觀念系統。
二是校本培訓必須有效激發老師主動參與。沒有參訓者主動參與的培訓是低效的。要讓老師主動參與。至少要做到兩點:一要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讓老師能真切地感受到培訓內容對他們專業發展的提升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培訓前對受訓老師要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們最缺乏的是什么,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不僅要傾聽老師的心聲,更要走進他們常態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以準確把握他們專業素養的“最近發展區”。在“最近發展區”選定的培訓內容提升價值大,會受到老師歡迎。二要建立必要的教師專業成長評價機制,使得老師在專業團隊中既有“培訓提升了能受到激勵”的內在動力,又有“不培訓提升不行”的內在壓力。
三是校本培訓必須引導老師深度參與。深度參與的過程就是受訓者新舊觀念在心理上積極作用、建立實質性聯系的過程,就是受訓者的專業認知結構解構與重構的過程。要讓受訓老師能深度參與,就要求我們在培訓中建立必要的對話機制、共研機制、重構機制和試驗機制。就是在培訓中,培訓者和參訓老師、參訓老師與參訓老師之間要開展積極有效的互動,就培訓的有關專題展開深入的討論,聯系實際闡發各自的看法。在思想觀念上既有碰撞又有互補、整合和提升。在此基礎上,要回歸實踐,讓大家選取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問題用新理念來重新設計解決方案,并組織參訓老師進行試驗,在試驗中進一步探尋新理念——新操作——新結果之間的邏輯聯系,努力發現內在規律和機理。而案例中的培訓根本就沒讓老師參與。效率必然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