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校本培訓常見的幾個鏡頭”,是常見的,它不是發生在一兩所學校,而是發生在大多數學校,因而案例的典型性帶來了討論的普遍意義。
這幾個鏡頭不是孤立的,它描繪了校本研修的圖景,在圖景的背后,就是唐國均局長所強調的:校本研修的本質和品質。
校本研修有許多技術問題,比如,研修主題的確定、培訓材料的選擇、培訓專家的約請、研修方式的設計,如此等等,都必須考慮周全,設計精當,安排妥帖,這一切都將影響培訓的效率、效益。但是,這些問題都關涉到培訓的本質和品質。如果對培訓的本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準確的把握,對培訓的品質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那么,培訓的效率會更高、效益會更好。
現就培訓的品質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我認為,良好的、有效率的培訓,應當具備以下品質,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培訓的文化、教師文化以至學校文化。
有效率的培訓應指向教師精神生命成長培訓,當然是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但是,培訓更要提升教師的專業尊嚴和專業價值。如果培訓只是指向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就有可能使培訓技術化。其實,教師更需要精神生命的成長、心智的完善和豐富,所以要激發教師培訓的內驅力。一位教授說:我們送人禮物,可以是一籃青菜,也可以是一束鮮花。青菜多么實惠,但是人們往往還是送鮮花而非青菜,為什么?因為鮮花具有審美意義,是人與人精神交往的方式。校本培訓既要送“青菜”,更要送“鮮花”,還要讓送“青菜”的過程具有精神價值。
有效率的培訓應是“教師的”。所謂“教師的”,應包含以下幾層意思:從教師的需要出發。培訓是教師所需、是教師所急,培訓的內容要求與教師的需求相融。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以教師為主體,教師不僅僅是受訓者,也應是培訓者,無論受訓者、培訓者都具有主人的意識和積極主動的姿態。培訓是“教師的”,不僅是對教師的尊重,也是把教師當作最寶貴的資源來開發,更重要的是讓教師參與到培訓過程中來,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主。
有效率的培訓應是對話的過程。既然教師是培訓的主人,必然在培訓中與培訓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應有多種形式:或是在培訓中發表思想,或是就某一問題與培訓者共同討論,或是提出質疑。這里有個問題應廓清,即培訓者往往是一講到底,這是不是對話呢?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戴維·伯姆認為,對話是一個多層面的過程,遠遠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所指的談話和交流范疇,而旨在從一個特別的角度,探索人類廣泛的體驗過程。在于“在對話群體中共享意義”。(戴維·伯姆,論對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可見,即使培訓者一講到底,如能激發聽者思維,打開心智之門,互相發現對方,也應是一種對話。
有效率的培訓應具有校本的特點。校本特點同樣有多種理解,但基本要義應是基于學校的經驗和問題。我認為,校本培訓既要有體制內的,還應提倡草根的、出于志愿的非制度化的共同體。這種校本培訓的方式更自由、更實在,會更有效果。
有效率的培訓應當有一定的深度。深度不應理解為理論的深度,我認為是思維的深度,從更深的層次、以另一種方式來討論和理解。這種深度還應來自理論與實踐的對接,而不是純理論的鋪陳,玄而又玄,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有效率的培訓應當形成風氣:規范、自覺、參與。這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教師應當培植自己的“培訓自覺”,有良好的學習風氣,這是基本要求,但十分重要。實事求是地說,形成這種風氣的學校還不多。
我想,具備了以上品質,形成了良好文化,培訓應當是有效率和效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