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我同意平時的備課要常態,但是我覺得案例中的這個常態是不可取的。他的常態是簡單的應付,這種簡單包括對教材的鉆研、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媒介的準備。從這位語文教師的備課過程可以看出他的“常態”對這一課的教學根本就沒有作任何準備:放學后,在電腦前查資料,寫教案,忙到10點;搜尋圖片,做幾張幻燈片,又忙2個小時。最可笑的是制作幻燈片這一技術還需要向別人請教。可見,他原來既沒有基礎資料。也沒有設計初步方案,更沒有使用過現代媒體。其實,他所說的常態備課就是不備課。
我們追求的常態應該是高效率的常態,是高質量的常態。不認真備課不行,這一點無可置疑,不需要爭論。目前,我們需要解決的是怎么備高質量、高效益的常態課。備課的好壞關鍵取決于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把握程度,因此,讓教師鉆研教材、吃透學生和思考教學過程的時間不能少。從某種程度上看,一個完整的、規范的教案抄寫和課件基礎材料的搜集需要很長時間,且有的內容都是“共性”的,是否讓教師自己書寫、搜集與課堂教學效益沒有直接聯系,這些基礎資料可以共享。對此,我校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究,具體做法是“共享基礎資源,實施二度創造”:年級組將下一周的每節課教學內容分別安排一名教師主備,由主備教師自己鉆研教材,備寫一份教案,并根據教學需要,制作好課件;然后,集體備課時。年級組本學科全體教師進行討論,對他的教學設計和課件提出修改意見,形成一個集體共性備課,并將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和課件發至學校網上,作為基礎資源,供大家共同享用;最后,上課前每個教師將其下載下來。根據本班級學生情況進行二度創造。這樣做避免每個教師都花大量時間查資料、設計教案和做課件等基礎勞動,教師用于二度備課的時間就不需要那么長,提高了備課的效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這種備課一定要做到:“主備”,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研討”,小組必須認真開展;“二創”,個體必須按需改進。否則,這種備課流于形式,也無異于不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