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20年前的今天,地處絲綢之鄉的吳江市盛澤實驗小學提出了“務實基礎、開發潛能、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的16字教育目標,邁出了“蘇南小城鎮兒童提高素質綜合實驗”的步伐,通過開發絲綢文化教育資源,優化學習、活動、交往三大體系,歷經10年艱辛,走出了一條素質教育的“絲綢之路”。20年后的今天,這所百年老校在絲綢文化精神的燭照下,孜孜以求教育的每一個細節,精心培育“秀外慧中的陽光兒童”,行走在素質教育的新“絲路”上。校園的景致依然如故,唯有絲綢文化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個角落,融化于每一個細節,滋養著每一個心靈。驀然回首,一切已然悄悄地長大;絲綢之鄉,一片燈火輝煌。
柔韌篇:看得見的是力量。看不見的是教育
一個小小的蠶繭,常常可以抽出1000余米的絲線,凌而不亂,細而不斷,自有一股天然的韌性;纖纖蠶絲,一經一緯,縱橫交錯,密密織就一匹匹綾羅綢緞。細膩滑爽,優雅而又柔韌。當嬌嫩的肌膚與柔和溫順的絲綢邂逅時,絲綢以其特有的柔順質感,依著人體的曲線,體貼而又執著地呵護著我們的每一寸肌膚,然而又讓你舒適得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春風化雨
教育,當如春風,于無聲處悄然溫暖孩子的內心,讓他們如同接受禮物一般悅納教育。教育的力量,來自于無數個體慰孩子心靈的教育細節。
早晨7:30,當天值班的是張校長,他微笑著站在校門口,向每一位進校的師生問早、問好。起初,一些學生見了他,躲得遠遠的,從校門的另一側快速地溜走。于是,他就站在了校門的中間。果然,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會和他相視,微笑著問早。有的還敬了個隊禮。一個小男孩漠然地從他身邊走過。張校長叫住了他,問:“你忘了什么沒有?”小男孩茫然地看著他,想了一會兒,恍然大悟:“老師好!”張校長笑著摸了摸他的頭:“謝謝!你真的沒有忘記!”小男孩快樂地跑進了人群……一直到8:00。足足半個小時,張校長就微笑著站在那兒,盡管笑得連臉上的肌肉都有點兒酸,但他覺得很值。幾年過去了,師生微笑著問早,早已成為盛澤實驗小學早晨校園里一道亮麗而又溫暖的風景。
教育,就是這樣需要現場感。改變學生,教師先要改變自己,你給了孩子什么,孩子就會回報給你什么。向孩子微笑著問早,最簡單,最自然,卻最有力量。學生就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一個一個現場中,習得了禮貌。學會了感恩。小而專注的教育細節。足以引起持續而重大的改善,找到那個“支點”,就不難撬起整個“地球”。盛澤實小始終關注并尋找的,正是那一個個足以撬起“地球”的“支點”,積聚起那一點一點的教育力量。
咬定青山
教育,要有認定目標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才會產生奇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盛澤實小始終堅持“著眼素質、著手基礎”,不跟風,不出軌,不做墻頭草。透過紛繁的教育現象,直抵教育的本真,從內心生長出一種堅韌的力量。
語文教學向來模模糊糊,莫衷一是:否定了“滿堂灌”,又倒向了“滿堂問”;否定了“滿堂問”,又迎來了“滿堂讀”;否定了“滿堂讀”,又冒出了“滿堂悟”……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時期流行不同的教法,不同的老師也會教出不同的內容,一時讓人無所適從。而盛澤實小的語文教師自有“主心骨”,他們遵循“語文姓‘語,小語姓‘小”這個樸素的認識。始終將教學目標集中在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學習上,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的訓練課,既重視課文思想內容的準確理解。又重視課文語言形式的真切體味。學習生字、理解概括、誦讀體會等聽說讀寫活動扎扎實實,一課一得,清晰明了。“千淘萬瀝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正是因為他們始終堅守語文教學的本真之路,才能在任何時期不為“亂花迷人眼”,領略到語文教學一方獨特的風景。“讓語文課清晰起來!”“磨礪筆尖上的智慧!”等語文教學主張是他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真實寫照。
不僅僅是語文教學,“會傾聽、善思考、厚基礎、有潛能”已成為盛澤實小每個教師的教學信條,絲綢文化柔韌的品性已融入了每一個學科教學之中,凝聚成了“知人者方能體慰他人,自知者猶可堅守自己”的校訓。
曲徑通幽
教育,需要剛性與直面,以堅守自己;也需要柔情與曲徑,以體慰他人。當我們面對一時難以破解的教育難題,不妨“曲徑通幽”,或許就能柳暗花明。
曾幾何時,家訪成了“燙手的山芋”,明明知道家訪有益,卻總也邁不開那個步。教師抱怨現在的家訪很多家長不歡迎,總以為老師家訪是因為孩子犯了什么錯,怕在鄰居面前丟臉。老師們認為與其熱臉貼冷屁股甚至吃閉門羹,還不如約家長來學校面談,或者干脆打個電話了事,畏難情緒裹住了家訪的腳步。“最好的教育是示范!”于是,晚飯后,節假日,校長帶領學校行政人員一個一個登門家訪教師,真誠的交談、融洽的氛圍,讓教師們切身感受到了關心與重視。一位老師感慨地說:“32作快10年了,第一次有校長來家訪,連我父母都激動得一個勁地要我好好工作!”一個多月的教師家訪。讓教師們深切理解了家訪的教育意義,沒有硬性的規定,老師們卻都自覺地開始了家訪。但是許多年輕的班主任缺少與家長溝通交流的經驗,不是沉默寡言,就是草草了事,常常無話可說,很是尷尬。“最好的管理是服務,而最好的服務是與教師一起研究!”學校決定每個行政人員陪同一個年輕班主任。一起到學生家中訪談。有了學校領導的參與,家訪自然順順利利,年輕的班主任們也實實在在地學了一課“有效溝通”、“高品質交往”。漸漸地,家訪已不再“燙手”了。
要改變學生,先改變教師;要改變教師,校長先要改變自己。盛澤實小聚焦教師精神,組織每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學校的辦學思想、培養目標與文化精神,在討論、講演等活動中解讀、內化,達成深度的理解與高度的認同。進而提升教師的精神境界。在多大范圍達成的共識,就能在多大范圍產生力量。柔性的管理,人文的關懷遠勝于剛性的要求與嚴格的制度。柔韌,不急功近利,也絕不放棄,這是一種可以直達人心的力量!
精致篇:看得見的是細節。看不見的是文化
在男耕女織的年代。絲綢幾乎全都出自女人之手。女人在織機上織出一匹匹柔軟絲綢的同時,也織進了女性的似水柔情。直到今天,你在絲綢的質地上依然能感受到女兒般的溫情和細致。至于那純粹得如珍珠或月光般的光澤,正是欲說還休的婉約與精致,像極了古典的詩詞。“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農民種田,講究精耕細作;工人做工,講究精益求精。而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顆顆稚嫩的心靈,怎能不細致入微、精心施教呢?好的教育,就是永遠追求更好的教育,永遠行走在持續改進的路上。
學校提出“晨讀、午習、暮省”以來,老師們每個時段都自覺進班看管學生,盡心盡職,學校井然有序。在晨讀巡視中,我們發現有一個年級幾乎沒有老師進班看管,
而學生依然很自覺。仔細詢問,才知道他們的語文和英語老師提前一天布置了晨讀的內容和要求。當天的語文晨讀:1、大聲地自由朗讀《望月》2遍;2、有感情地朗讀第2自然段。并能熟練地背誦;3、同桌互背文中有關月亮的6個詩句。這些晨讀的內容和要求,語文老師當天要抽查3到5名學生。抽查未過關的學生,放學前必須到老師那兒補讀。難怪學生這么認真、這么自覺。一個老師始終在教室里看著學生晨讀,他很敬業;一個老師讓學生自覺地晨讀,他很專業!“專業”在他用“制度”而不是用“人”來管理學生。使學生最終養成自覺自律的習慣,終身受益。敬業的老師是好老師,而“專業”的老師更好!他不但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學生!
“教育即解放”。越強調精致管理,對學生的條條框框似乎就越多越細,違紀違規的學生也隨之越來越多,設定的條條框框便更多更細……教育陷入了一個無法自拔的“怪圈”,教師累。學生苦。精致化的教育必然要經歷精細化的過程,但必須超越精細化的階段,走向自主與自覺的人文關懷,達到一種教育的自由與解放。這是教育的使命,也應當是精致化的教育及管理的使命,也是教育的力量源泉之所在。
重要的還在于落實
一個完美的思想,逐層執行,每個人努力完成其中的90%,堪稱優秀;然而,到了第5個人手上,這個完美的思想就只剩下不到60%,不及格了。這就是執行力的衰減與偏差。學校教育,缺的往往不是先進的思想與理念,而是不折不扣的執行與落實。
學校不止一次地強調:每個學生都是重要的,每門學科都是重要的。然而,事實上,學困生始終得不到足夠的關愛與輔導,非考試科目總是處于可有可無的邊緣。學校緊緊抓住教學“六認真”這根韁繩,在“認真”上下功夫。以往檢查作業,常常翻一翻,打個等第,走過場。而現在的作業檢查則嚴格細致:每月底每個班級只隨機抽查5名學困生的全套作業,語文、數學、英語等。每個作業本,必須一道題、一道題地查看:有沒有漏做?有沒有漏批?有沒有訂正?從中推斷任課教師對該生的課堂指導狀況、課外輔導程度。推斷出課堂教學的實效。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地記錄在評價表中,寫上具體的改進建議,及時反饋給任課老師。這樣的反饋,深得教師的認可,促進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改進與對學困生的輔導。
以往非考試科目的考查,考什么、怎么考都是任課教師自己說了算。于是,交上來的考查結果都是100%合格。學校選擇了體育學科作為試點,讓每個體育老師從自己任教的班級中抽取一個班參加廣播操的考查。每個監考老師負責考查10名學生。廣播操分9節,每一節只要動作正確、節奏合拍,便判為合格。9節操中須合格6節以上,總評才能合格。結果,沒有一個班級的合格率達到100%,有些班級的合格率只有80%左右。這完全出乎體育教師的意料,他們深感震動:體育也有不及格。體育也有學困生,體育也要補課輔導!
“重要”不是掛在嘴上、寫在墻上的,從細微之處人手,嚴格檢查,細致考查,才能有力地推動每個教師認真教好每一個孩子,認真上好每一堂課。當“認真”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校園文化,就有了改變一切的力量。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最好的鞋不是最貴的那雙,也不是最漂亮的,而是最合腳的那雙。同樣的,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為每個孩子設計適合他的課程,尋找適合他的學習方法,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師的教育追求。
劉老師剛接五年級班,發現班上一位姓陳的學生,期末考試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都沒及格。尤其是語文,錯別字連篇,讀書、寫字的速度慢得讓人心焦。最讓人擔心的是他學得慢忘得快,昨天剛剛背誦的詩句,今天就忘了,要么經常“串門”,把兩首詩混在一塊兒。劉老師重新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套教學計劃和訓練方案,即“三個一”:每天識記4-6個生詞,以免混淆;每天聽寫一段話,并跟著老師朗讀、背誦,以積累基本句式,鍛煉記憶力;每天看3頁老師選定的讀物,以逐步擴大閱讀量。簡單、容易,小陳很快就不怕學語文了;“低起點嚴訓練,邁小步不停步”,這樣的教學正合小陳的學習節奏。于是,他找到了學習的自信,一步一步趕了上來,一學期后居然考了64分,終于合格了。試想,如果按照原來的教學進度,他會被活活“拖死”。要知道,有多少學生就是在不適合的教學進程中,被永遠拋在了路上。教育,就是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給予學生適合的教學。
在舜湖校區,學校還為孩子們精心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慧心”校本課程。低年級的鋼琴、陶藝,中年級的萬能機床、機器人實驗、輪滑,高年級的網絡化學習、健身健美等,30多門選修課程,不同年段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有選擇才有個性,有個性才有發展。適合,就是順應每個孩子發展的內在規律。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這樣的教育,對學生來說,是快樂與幸福的;對教師來說,也如此。
智慧篇:看得見的是勞作,看不見的是智慧
自絲綢問世以來,不知經歷過多少纖柔之手、粗糙之手,男人之手、女人之手,指尖上留下的是老繭,織入的是勤勞;不知有多少圣人、賢達的目光,從絲綢上面滑過,就像燕翅從天空和水面上滑過一樣。不留痕跡。卻讓絲綢生生不息,從一個朝代走進另一個朝代,從一個時期邁入另一個時期,延續著生命的靈性與智慧。
舍得
我們的教育,做得最多的是“加法”,這也要,那也不能少,于是如“蝜蝂”,一路走來背上沉甸甸的東西。最終壓垮的是自己。舍得,就是要多做些“減法”,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教育負擔,這是一種教育的勇氣,更是一種教育的智慧。
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已成為一個“頑疾”,而癥結就在“教一學一考”的背離。于是乎,教師在課堂上什么都要講,什么都要教,唯恐疏漏了哪個知識點,真的把書教“厚”了。盡管如此,考試又好像在與師生玩“捉迷藏”:你教的我不考,你會的我不考,我考的是你未教的、沒學的。于是,教師、學生只能一頭栽進題海,無法自拔。盛澤實小卻把那層窗戶紙捅破了,將“教一學一考”真正統一了起來。考你所教的,測你所學的,實行學業水平達標考試,力求讓每個學生每門功課都能達到合格,長項學科努力優秀。并以合格率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徹底解放教師,使教師能夠將主要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課堂教學的“煉課”中來。于是,課堂不再塞得滿滿的,內容精要,目標集中,作業精煉……明凈的課堂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樣,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有了舍,便有了得。從題海中解脫出來,就有了足夠的時間誦讀經典,豐富精神世界。讓每個孩子裝著一部《論語》出校門。就成為一種可能。
獨特
“當別人沒有想到的時候,你應該想到了;當別人想到的時候。你應該做到了;當別人做到的時候,你應該做得最好了;當別人做得和你一樣好的時候,你應該換跑道了。”長青林文化的“跑道理論”揭示了“獨特”之于教
育的個性魅力。盛澤實小追求智慧的教育。讓平凡的工作充滿智慧的挑戰,一如讓課堂充滿理智的挑戰一樣。
教師備課,大多是按照教學的流程,呈現線性的設計,即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好的設計,也能如行云流水,自然順暢。然而,仔細推敲一下,很多教案所寫的教學環節,可有可無。比如《小露珠》一課中要求學生閱讀兩個例句:“小露珠爬呀,滾呀,越來越大,越來越亮。”“太陽公公散發的熱量越來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來越輕了。”并用“越來越……”造句。一般的老師這樣備課:1,指名朗讀例句;2,理解“越來越”這個詞語表示什么;3,學生模仿例句,口頭造句,教師評點;4,學生獨立用“越來越”造句。
這樣的備課似“流水賬”,寫的幾乎是“正確的廢話”,一般人不寫也會這樣教,備與不備,寫與不寫,沒多大差異。有什么樣的教學設計,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設計與教學,學生往往滿足于“今天的雨越下越大”“太陽越升越高”之類的句子,是其原有語文水平的簡單再現。而盛澤實小的語文教師,改變了傳統“線性”的備課方式,采用“板塊式”備課,讓人耳目一新:
例句解讀:前一個例句中的兩個“越來越”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形狀與光澤)形容同一個事物(小露珠)所發生的變化:后一個例句中的兩個“越來越”表明前一個事物(太陽)發生了變化,后一個事物(小露珠)也跟著發生了變化,兩者之間有內在的關聯。
情境說話:目的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事物發生的變化,及事物之間發生變化的內在聯系,并運用“越來越”這個句式來表達。
情境:指明一學困生朗讀例句,教師作四次指導:(1)跟讀一遍,以便讀得更連貫;(2)鼓勵學生大聲讀一遍:(3)再次范讀,要求學生注意“越來越”的語氣語調,以便讀得有節奏,有感情;(4)鼓勵學生放聲朗讀。
練習:(1)剛才這位同學讀了4遍例句,你發現每讀一遍有什么變化?(引導學生運用“越來越”夸夸剛才的同學,要求至少用上兩個“越來越”。)(2)剛才這位同學怎么會越讀越好的?(引導學生運用“越來越”說說老師指導與同學朗讀之間的關系。)
寫話表達:發現自己生活中那些變化了的事物及事物間的聯系,用“越來越”表達(至少用上兩個)。
這樣的板塊式備課。針對核心內容,作了深度解讀,并設計了有層次、有坡度的教學訓練活動。體現了教學的指導性和成長性,且操作性強,可以預測教學實效。板塊式備課,聚焦于教學的核心內容,變行云流水為張弛有度。改變的不僅僅是教案的書寫格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備課的思維方式和研課方式,也必將帶來課堂教學的變革。
融通
一個真正視教育為生命的人,他的所見所聞,都會自覺地與教育聯系起來,從中看到教育的風景,領悟到教育的真諦。于是,他就有了一雙教育的慧眼。
一次。語文余老師聽書法課,看到書法老師一開始并不講字的框架結構、筆畫筆順,也不示范書寫。只是把將要臨摹的字投影在大屏幕上,讓學生靜靜地看,認真觀察整體形態、用筆特征、結構規律,揣摩范帖的風格韻致,這個過程稱之為“讀帖”。學生在臨寫的時候,不是看一筆寫一畫,而是憑著讀帖的印象將字一氣書寫下來。余老師立即聯想到語文教學中的生字教學,不也可以讓學生先用眼睛“讀字”。用心“默字”嗎?多次嘗試,余老師發現學生盡管抄得少了,卻識記得更加清晰、牢固。外行看熱鬧,內行聽門道。跨了一個學科,在陌生的課堂,或許你就能找到教育的靈感。悟到教育的門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鑒、融會貫通,教育的智慧就孕育其中。為了打破學科之間那道無形的墻,實現教育視界的融合,盛澤實小將每周三的教師例會改成了“杏壇論語”,每次由兩名教師主講,講自己的教育故事。講自己的學科教學心得,講對教育現象的看法……婁小明老師從美術教學的視角看特級教師教《燕子》,看到了語文教師未曾想到的問題;周育儉老師的《我看數學新教材》,更是以睿智的眼光,給“神圣”的教材挑刺。批判的意識。獨立的思想,激起了層層漣漪。每周的“杏壇論語”,以及每月的《名家講壇》,撞擊著教師的心靈。催生了教師的思想。觸類旁通。豁然開朗,正是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