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全海 胡 晶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不同的貨幣單位具有不同的購買力。在國際上一般采用購買力平價來衡量對比國之間價格水平的差異,即兩種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相同數量和質量的商品、服務時的價格比率。按照20世紀初瑞典經濟學家Gustav Cassel提出的理論,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是由兩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人們通常把購買力平價作為分析判斷匯率走勢的依據之一,用以評判匯率波動是否合理。
2008年8月,選擇北京和紐約多家超市就若干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展開實地調研,考察人民幣與美元基于生活必須品的購買力比價。其中在北京選擇11家,廣泛分布于東城、宣武、西城、海淀、崇文、朝陽等城區:紐約10家,廣泛分布于Manhattan、Queens等城區。被調查的商品包括肉蛋奶、糧油、蔬菜、水果等5大類共38種生活必須品。
從調查所得到的統計結果看,人民幣與美元平均比價(基于生活必須品)在1.07-4.37之間。其中日常用品類比值最高,為4.37;蔬菜類比值最低,為1.09。
一、調查方案設計
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一直是受到廣泛關注并頗有爭議的問題,因為其匯率水平要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為保證研究的可行性,確定了一個較為實際的調查和研究目標,即只單純從市場價格表面反映人民幣與美元之間購買力的差異,并不是要得出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理論匯率或合理匯率。同時,考慮到居民生活必須品種類較多而調查渠道有限,將調查商品的種類限定在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超市主要商品。最終將調查的范圍確定為5大類38種生活必須品。
首選北京和紐約作為調查城市,因為在這兩城市展開調查較為方便,而且它們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從自然地理角度來看,北京和紐約都處在北緯40度附近,一年四季溫度相似,兩城市居民容易形成相近的消費習慣。從人文地理角度,北京和紐約都是著名國際化大都市,在各自的國家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對周圍城市有較強的輻射作用。所以,北京和紐約的比較在較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和美國消費水平的比較。
關于調研時間的選擇,考慮到紐約市場較為發達,商品來自世界各地,時令性商品一年四季價格差異不大;而北京市場商品主要來源于國內,受季節性影響較大,不同季節商品價格懸殊,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季節商品價格。選擇時令性商品供應比較充裕的8月份作為價格調查的有效時間,保證了調查數據在時間上的可比性。
此外,每個超市每種商品有若干價格,如不同質量的牛奶、肉、蔬菜、水果等都有多種不同價格,不同包裝的糧油、香皂、牙膏、洗滌用品等價格也不同。為保證調查數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我們在抄錄價格時,對價格數據異常的商品予以剔除。
二、數據的處理
按照調研設計方案,首先對調查得到的數據統一單位,然后對數據進行數學處理。
中美兩國采用不同的度量衡制度。中國采用國際單位制,北京超市的價格多是“人民幣元/500g”或“人民幣元/1000g”,比較容易統一單位。而美國采用美制,在紐約超市大多商品是按照“美元/磅”標價的,需要將價格進行轉換統一為“美元/公斤”。此外,在紐約超市有些商品是論“個”或“盒”賣的,即價格是“美元/個”或“美元/盒”,如雞蛋、水果、蔬菜經常是這樣標價:“1.99美元/6個”或“2.99美元/打”等。為便于比較,這些單位都要轉化為以單位重量標價。
為統一單位,按照“1公斤(Kg)=2.2046磅(1b)”將“美元/磅”轉換為“美元/公斤”。對于不是以“美元/磅”計價的商品,如食用油價格一般標為“美元/升”或“美元/加侖”,洗發水和沐浴液的價格一般標為“美元/盎司”或“美元/毫升”等,一般根據液體密度將其轉換為統一單位,如對食用油按照1加侖=3.785升折合3.4822公斤換算價格1。
另外,在美國購物付款,除標簽標明的價格外,還要額外交稅,不同的州采用不同的稅收政策,在紐約除了服裝和鞋類免稅外,一般商品按照8.375%付稅,在進行數據處理時還需要增加稅項,確保價格的真實性。
在統一單位的基礎上,對各種商品求平均值。將收集到的每個超市每種商品都按照“刪除最高價和最低價,求簡單平均值”的原則進行數學處理,以保證數據的可比性。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將經過統一單位處理的數據以“人民幣元/公斤”和“美元/公斤”為單位列表,可以看出美元和人民幣對各種商品的購買力的對比情況。用“人民幣元/公斤”除以“美元/公斤”,可以得出基于38種生活必須品人民幣對美元貨幣購買力比價:同時,為了更直觀地比較兩地商品價格的差異,把紐約的商品美元價格按照當時匯率2轉換成人民幣價格,與北京市場商品價格進行同幣種比較,如表1所示。

對38種生活必須品根據其不同屬性分成5大類,得到不同類別人民幣對美元貨幣購買力比價,見表2。
從表1兩國不同幣種比較結果可以看出,人民幣與美元平均比價在1.07-437之間,其均值從大到小的排序為日常用品、糧油、肉蛋奶、水果、蔬菜,調研結果總體上符合中美兩國實際經濟狀況。

中美兩國在資源結構、產業結構、消費水平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主要生活必須品一般屬于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產品,在上述5類商品中,最便于運輸和儲存的是日常用品,美國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價的勞動生產商品直接進口它們,從而使美元的相對購買力較高;蔬菜是最不便于長途運輸和長期保存的,各國都立足于自己生產,因而兩國貨幣購買力最接近;中美兩國同屬資源大國,但由于美國國土面積與中國接近,而人口僅為中國的四分之一,加上美國現代高效農業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勞動生產效率較高,造就了國際四大糧油巨頭中的3席(ADM、Bunge、Cargill),其糧油、肉蛋奶等商品十分豐富,故美元的相對購買力較高。
另外,季節因素對中美兩國時令性商品價格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在紐約季節因素對蔬菜和水果類價格的影響很小,根據在紐約一年時間的追蹤調查,全年絕大部分蔬菜和水果類價格波動幅度不超過30%。而在北京受季節因素影響十分顯著,不同季節該類商品價格波動幅度有的超過200%。
通過將表1中紐約與北京兩地價格數據轉換成人民幣(按當時匯率計算的¥/kg),進行比較后不難看出,紐約市場大部分商品價格都普遍高于北京市場同類商品價格,比如紐約西紅柿價格要高出北京市場價格近5倍,而茄子高出8倍,這主要是由于兩國間匯率造成的。盡管調研結論還不能足以研判人民幣匯率水平是否合理,但兩地直觀的價格比較對于外貿出口企業準確判斷美國市場價格,制訂合理的定價策略,掌握國際市場主動權,具有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