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摘要:為了實現高職院校的良性發展,需要以管理促效益,提高其辦學質量和效益。推行二級管理制度是我國高職院校為完善內部管理而進行的制度變遷。本文從理論和現實角度,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和供應鏈理論為分析工具,探討了目前在高職院校推行二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推行二級管理制度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高職院校;二級管理;可行性;路徑選擇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的使命。高等職業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具有較高的標準與要求,因而對管理的要求也很高。通過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的不斷改革與創新,促使高職院校發展壯大,從而給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推進社會改革和發展。
我國高職院校的管理現狀
我國高職教育起于 20世紀 80年代,起步較晚,并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沿襲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也有一些由中職升格而來,沿襲了中職的管理模式。
政府是辦學主體,我國高校內部管理基本也是采用準行政的“科層式”管理體制,其本質則體現為權力在校內各管理層和效益群體間的分配及其相互間的權力作用關系。高職院校的權力一般分為學院、系部兩個層級,兩者間構成了一個自上而下的權力體系,維持著日常運作。這種體制,有利于學校貫徹執行國家要求,提高政策實施的績效。但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抑制各系部利用剩余教育資源的積極性;普通教職工很少有機會參與介入各個層次的決策過程;抑制了教師的創造力。
對于沿襲普通高校管理模式的高職院校來說,陳舊的管理體制所帶來的弊端暴露無遺,教學、生產、科研三條線各自發展,相交而不相融,難以發揮對高職人才能力培養的綜合保證作用,嚴重影響到高職院校的長遠發展。
管理是特定組織在規定目標指引下,通過對人、財、物等方面進行整合,進而達到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對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體制進行研究,明確高職院校的管理目標以及為達到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措施、手段和方法,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高職院校管理的本質,以便更好地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挑戰,并抓住機遇,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得生存和持續發展。
我國高職院校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二級管理體制是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來的,其實質是使學校原有的以職能部門為主體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二級單位管理為主體的管理模式,有明確的目的性,即要從內部管理體制上入手,探求和解決高等學校發展中共同面臨的辦學效益不高、人才培養模式相對落后、辦學活力不強的現實問題,使二級單位通過相對獨立的活動,更好地促進專業整合和發展,激活基層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最終推進整個學校的發展,使學校和系部處于共贏狀態。
(一)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理論依據
新公共管理理論為推行二級管理制度提供了立足點新公共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于歐美國家的一種新的理論思潮,也是近年來深刻影響其他國家行政革新的主導思想之一。該理論主張:將私營組織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門,如實行全面質量管理;重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由注重過程和投入轉向注重結果和產出;通過多種形式的授權改善公共部門的工作;將決策與管理分開;放松規制等。作為提供準公共產品的高職院校,以事業單位的身份受到來自各級政府的直接行政領導,在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浪潮中,承接了政府分離出來的部分職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自主權,同樣也受到政府改革思路的影響。3E(效率、效能、經濟)亦成為高職院校所追求的目標。在發展中同樣強調以效率、效能為中心,采用顧客導向,強調市場化、競爭、產出控制、質量管理、信息技術、組織創新、彈性、績效等元素,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興起以及在行政領域的應用,亦為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供應鏈理論為推行二級管理制度提供了合理的價值解說 供應鏈管理由Oliver&Webber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是企業管理的一種有效方法,它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企業交易伙伴共同承諾一起緊密合作,并有效率地管理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以期在付出最少整體供應成本的情況下,為消費者或顧客帶來更大的價值。供應鏈存在著合作本質,強調要把鏈上各職能部門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整體力量,實現整體效益最優。供應鏈管理的思想精髓在于:要將顧客所需的正確產品在正確的時間、按照正確的價格、正確的數量、正確的質量和正確的狀態送到正確的地點,并使總成本最小。以客戶為導向、協同合作,在供應鏈各組成部分間形成資源共享、同步計劃,最終實現共贏。
高職院校以向社會各行業輸送高技能專業人才為目標,其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它所生產的“產品”是否滿足社會的需要。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看,高職院校內部的院系關系可以看成是一條供應鏈上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為了實現共同目標,培養滿足社會需要和行業要求的人才,在一個集成平臺上通過資源共享并合理配置,院校從戰略角度總攬全局,系部從具體執行入手,再協商利潤的合理分配,從而實現院系的共贏。
(二)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現實基礎
高職院校管理方式的新變化為實施二級管理制度提供了生長土壤高職院校本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管理結構必須具有兩個特點:第一,為對變化做出迅速反應,信息傳遞渠道必須迅捷暢通;第二,為滿足環境變化要求,組織結構必須能及時靈活調整。滿足這兩點,高職院校才能主動適應變化,在動態的環境中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也開始直接面對市場,其內部管理體制已經出現一些變化,開始強化服務意識、市場意識,引入競爭與激勵機制,內部治理結構從管理向經營轉變,實行經營發展,探索有資源要素運營的有效模式,借鑒企業的運作方式、管理理念和方法。不少高職院校引入了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全面質量管理,教育員工樹立產品質量觀念,逐步推行廣泛授權和參與式管理,進行過程質量控制;合理協調各種教育教學資源,通過有效配置,發揮各種資源的作用,取得最佳教育教學效果;在確保高職教育辦學主體、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現有資源狀況,通過遠程教育、短期培訓等辦學形式,充分利用學校資源,以取得最佳辦學效益。高職院校采用一些新管理手段,效果已逐漸顯性化,這些變化為高職院校進一步推行新的管理制度、采用二級管理提供了生長空間和現實土壤。
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成為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催化劑 高職院校已逐漸認識到和本科教育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內涵建設,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重視實訓課程,著眼于培養具有職業道德和高技能的高素質學生。在內部管理上,強調簡捷高效,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簡化程序;營造良好環境,激勵競爭,激發教師發展的欲望和潛能;提高對教學管理人員的科學化、專業化要求,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教學管理人員工作質量,以確保管理工作質量目標的實現;理順院、系兩級關系,激發內在活力,實現互利雙贏、和諧發展。學校中高層管理人員與基層教職工共同商定發展目標,使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場和觀點,使員工按照總目標確定個人目標,在獲得適當資源配置和授權的前提下,積極以目標為中心實行全員管理,將目標完成的程度作為評價和激勵員工的杠桿,促使他們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職員工的福利待遇,擴展個體發展空間,真正實現雙贏。因此,強調內涵建設也成為推進二級管理制度的催化劑。
我國高職院校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路徑選擇
(一)現實存在的幾種可選擇路徑
新制度主義經濟學認為,制度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行二級管理制度可以看成是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制度的變遷。然而,制度變遷勢必帶來不同程度的陣痛,要想以最低的成本成功推行一項制度,就必須選好制度推行路徑。
強制性制度變遷強制性制度變遷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實行,它可以純粹因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生。即使在自發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制度安排變遷中,往往也需要用政府的行動來促進變遷過程。強制性制度變遷一般不通過協商、選民參與等過程,適用于控制性較強的組織集團。
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必須由某種在原有制度安排下無法得到的獲利機會引起。誘致性制度變遷看重選民的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主張通過參與、會話、協商來讓選民認識到制度變遷所帶來的益處,從而自覺自愿地推行制度變遷,一般在非正式組織較為發達的團體中比較有效。
混合型制度變遷實際上這是一種將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混合使用的一種途徑,融合了上級以命令、計劃、規則等強制推行制度變遷和組織成員通過參與自發組織、實行某些制度變遷的一系列因素,它適用于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共存的復雜的系統環境。
(二)在高職院校實施二級管理制度的優化路徑選擇
通過比較現存的幾種路徑選擇,筆者認為,混合型制度變遷是高職院校推行二級管理制度的一種相對較優的路徑選擇。高職院校雖然具有自身的特點,但它依然具有高等教育的一些普遍特性,因此,高職院校的權力結構同樣是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結合。由于行政權力具有較強的控制性,且行政性質的工作較為程序化、規范化,可變因素有限,所以在行政權力改革中可采取強制性變遷,通過院級指令性文件強制推行二級管理制度;學術權力方面的改革,則必須充分考慮教師這一團體的特性——松散性,提倡讓教師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學校管理中來,進行充分的對話協商,使教師產生一種自主管理、自動推行二級管理制度的內在動力。無論是在行政權力系統還是在學術權力系統推行二級管理制度,都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全面轉變觀念實施二級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放權,從上到下都應樹立一種權、責、利相統一的觀念,依據校情逐步推進院系二級管理體制,實現管理重心下移,牢固樹立系部是責任中心的理念,充分調動系部積極性,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辦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
加快職能轉變權與職是不可分離的,伴隨分權的是相應的職能轉變,只有真正實現了職能轉變,才能實現功能重組,達到優化的效果。院級主要承擔宏觀性、戰略性管理,考慮如何準確把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與方向,統籌全局;各二級單位作為管理中心,貫徹與執行學院各項制度,負責組織與管理具體教學過程。
緊抓推行二級管理制度的關鍵——財權下放財權下放是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二級部門享有一定的財政自主權是二級管理體制真正落到實處的前提、基礎和重要體現。財政自主權主要是指二級部門在學校統一規劃指導下享有一定的自主效益創收權、效益經營使用權、繼續發展投資權、財政風險權等,在學校政策允許下能夠進行對本部門財政的自由使用,這樣可以激勵二級部門與外界合作,產出的效益可以作為本部門的發展基金,減輕學校財政壓力;通過合作還可以了解市場狀況、本專業教學現狀以及社會的人才需求狀況,使學校的培養方向更加明確,學校的前景和社會效益也會更好。
建立健全評價和反饋系統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認識——實踐”的螺旋式上升路徑是使一項制度合理有效的最好方式。學院通過建立評價監督系統對推行二級管理的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及時發現并修正問題,通過反饋信息,結合實際情況,使實際效果接近預期目標,才能成功推行二級管理制度,最終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彭和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美)弗里斯特·E·卡斯特,詹姆斯·E·羅森茨韋克.組織與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3](美)大衛·辛奇,利維,等.供應鏈設計與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張成福,黨秀云.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劉曉歡.論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管理體制[J].職業教育研究,2005,(1).
[6]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7]謝安邦,閻光才.高校的權力結構與權力結構的調整對我國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方向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8]陳明.激勵機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運用[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7).
[9]王定云,王世雄.西方國家新公共管理理論綜述與實務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10]彭德琳.新制度經濟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1]Oliver&Webber.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ogistics catches up with strategy [M].London: Chapman Hall,1982.
[12]Hau.L.Lee,V.Padmanabhan,Seungjin Whang.The Paralyzing
Curse of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upply Chai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Spring,1997.
作者簡介:
王艷(1982—),女,江蘇南京人,管理學碩士,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技術系教學秘書,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