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星 卜民力
摘要:在追求規模辦學和高就業率的同時,我們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完善評估體系,以培養中職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前提,多元化、多渠道發展職業教育事業,構建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中職;人才培養觀;培養模式
在經濟市場化的大環境下,有些中職學校在辦學上出現了只重眼前利益,過分迎合市場的傾向,以至于在教學上以短、平、快的節奏“制造人才”,把學生培養成只有單一技能、窄專業理論基礎的“專用工具”,忽視人的自我發展需要。一般而言,在經濟發達地區想找個一般的就業崗位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有些家長就認為讀職校無用,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將來能干什么,想得很少。基于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審視一下我們的人才培養觀,前瞻性地制定出體現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理念的新時期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社會上普遍將職業教育視為對經濟的服務。導致學校為追求高就業率,過分迎合市場的需要,忽略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忽視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然而,教育的真正使命在于傳承人類經驗和文明。過分強調教學服務于經濟社會,勢必會削弱教學的內涵,忽視人的可持續發展。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有過這樣一句話:“為完滿生活做準備”,詮釋了教育的基本含義。我國臺灣教育家賈馥茗在《教育的本質》一書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所以,教育是為了幫助人類實現生命價值,是一種成就人的事業!當前,我國的中職教育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國家正規劃1000多所職業示范學校,上萬名骨干專業教師參加了國家級培訓,在硬件建設、軟件儲備方面也得到大手筆的投入。與此相應,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也是百花齊放,有聯合辦學、“訂單”培養、學校自主招生等多種辦學模式。模塊化課程設置、項目教學法等與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改革,也在不斷借鑒、完善中綻放出絢麗光彩。時代的進步,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借鑒,也要求我們在借鑒、創新中尋求發展的平衡點。誠然,西方成功的職業教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社會制度、人文環境甚至地域文化上的差異,“拿來主義”式地學習西方模式,忽略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承,顯然是不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我們要在發展創新中尋求平衡點,只有認清差距、分析不足,才能想辦法、抄近路,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人才培養捷徑。
加大對學校辦學質量的社會監管力度,建立一套完善的行業評估體系國外發達國家人才培養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幫助學校全面監控教學質量,有利于學校獲得地區、社會的認可,更有利于學生獲得高質量的、規范化的教育。如美國的工程與技術評估委員會(ABET),每年都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習能力、合作精神、道德及社會責任等作出評估、指導和要求。我們應該完善制度,使得學校自愿請行業的專家來學校考察、指導、評估;讓一些學術團體、技術組織參與學校辦學質量監管,指導人才培養工作。
完善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在當今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政府提出了:“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口號,構建起了一幅全社會“終生學習、人人有技術”的藍圖。為此,中職學校應著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多技術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作動力支撐。因此,我們要完善課程設置,以社會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為依據,分析這些崗位群所需的技能要求,明確勝任這些崗位需要的能力、專業基礎要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分解和整合,有效地進行課程設置,使中職課程在朝靈活性和多樣性方向發展的同時,兼顧到課程結構的規范性。課程設置要體現出學生個體間差異,要以引導學生愉快學習、快樂成長、發展個人天賦為目標,避免一刀切。要多開設一些選修課程,供學生根據個人特點、興趣愛好選學,從而讓學生樂學。課程設置要體現科學性和前瞻性,克服隨意性和盲目性;要詳實地對市場進行調研,預測出未來三到五年本地對人才的需求趨勢;要考慮行業發展的時效性帶來的就業崗位的變化。以制造業為例,在經濟發達地區,數控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未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機床操作員,也需要編程人員、設備維護人員等,為此需增設《數控編程》、《CAD/CAM》、《數控設備與維護》甚至是《機械原理》、《機械傳動》等理論課程,開設相應的實習、實訓課程,有必要根據學情開發相應的校本教材。
建立國家規劃與地方自主相結合的辦學機制,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應由國家統籌培養經濟、科學、工業等關鍵領域的技能型人才,如核電、軍工、電力等一線作業人員。服務行業的人才培養則應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側重地開展。在充分體現教育公平性及大眾性的前提下,多方位、多渠道地發展職業教育,以實現職業教育的多元化,不僅有助于發展地方經濟,更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所培養人才的社會適應性。
確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樹立全社會參與人才培養的職業教育觀在經濟市場化的大背景下,社會上普遍認同職業教育是一種對經濟的服務,把職業教育當成是經濟社會的工具,使得不少企業認為技能人才的培養是職業院校的事情,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一走出校門就應具備相應的崗位操作能力。其實,學生在學校這段時間只是其職業能力的養成和發展階段,現代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還要積極參與培養新一代的勞動者,要大力提倡學生在企業中的見習、頂崗實習,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要鼓勵企業參與社會辦學,糾正企業將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的錯誤做法,加強學校與企業間的溝通;要組織人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指導、傳授操作技能。同時,社區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延伸和有效補充。生活即教育,政府、社區應建設開放性的教學設施,如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組織開展電腦、烹飪、縫紉、維修等培訓,開設第二課堂,寓教于樂,在豐富青年人閑暇生活的同時,也使他們的實踐能力、職業素質得到鍛煉。同時在這些活動中還會撞擊出靈感的火花,使他們產生創業理想,為他們將來就業奠定基礎。應創造條件,讓社會上的行業能手、專家主動參與到對下一代的培養上來。整個社會還應共同關注弱勢群體,體現教學的公平性、大眾性,關注人的個性差異,真正做到教育的大眾化;應共同關心學生誠信、敬業、合作等職業素養的養成,培養學生自信心,使他們將自己的長處發揮得更好,為將來的完美就業,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價值奠定基礎。
總之,在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我們要以關心人的自我發展為前提,回歸教育之本義,以培養人格完善、技術全面的現代公民為己任,構建起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模式,為貫徹落實《面向21世紀教學振興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作出我們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賈馥茗.教育的本質——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06.
[4]黃堯.中國職業教育形勢和今后發展的目標任務[J].職業技術教育,2008,(12).
作者簡介:
胡金星(1965—),男,浙江海鹽人,浙江省海鹽縣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中心講師、工程師,主要從事中職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研究。
卜民力(1967—),男,浙江海鹽人,浙江省海鹽縣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中心高級教師、工程師、技師,主要從事中職機械類專業課程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