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維學
馬英九執政周年記
馬英九執政已屆周年,對臺灣島內政治生態、經濟形勢,以及兩岸關系的現狀當有評析之必要。
5月20日,馬英九當局執政屆滿周年。一年來,馬當局順應兩岸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推行務實開放的大陸政策,在兩岸關系方面取得亮麗成績。島內政局總體上比較平穩,馬當局執政基礎趨于穩固,民進黨發展危機加深。但馬當局執政能力不強,政績不彰,導致民眾不滿意度持續升高。由于國際經濟走勢仍不明朗,臺灣經濟短期內恐難根本好轉,馬當局何時走出執政困境、國民黨能否打贏年底縣市長選舉,尚有待觀察。
一、馬當局的大陸政策促使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贏得島內外高度肯定
國民黨重新執政后,祖國大陸抓住機遇,持續推動改善發展兩岸關系的政策措施。尤其是胡錦濤總書記去年12月31日提出的六點意見,深入推動兩岸關系朝和平發展方向邁進。馬英九拋棄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臺獨”分裂路線,主張“兩岸是非國與國的特殊關系”,推行以“一國兩區”為核心的大陸政策。在兩岸執政高層和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掀開歷史新頁,跨入和平發展軌道,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繁榮”的新階段。一是“臺獨政權”終結,“法理臺獨”挫敗,兩岸關系走出“高危期”,10多年來兩岸緊張對抗的局面大幅緩和。二是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同國民黨領導人會面,就兩岸同胞關心的一些重大問題達成共識。兩岸黨際交流不斷深入,兩岸良性互動初步形成,兩岸高層互信不斷增強。三是海協和海基會重啟協商談判,簽署6項惠及兩岸同胞的協議。尤其是陳云林會長率團首次訪臺,推動兩會協商制度化。四是兩岸“三通”邁出歷史性步伐,兩岸經貿交流尤其是人員往來取得突破,大陸民眾赴臺旅游得以實現,有利兩岸民眾增信釋疑、增進共同利益、加深情感交流。
受兩岸關系緩和的激勵,祖國大陸在涉臺外交上持續釋放善意,馬當局在參與聯合國、加入國際組織等方面低調行事,兩岸在國際社會的關系由陳水扁時期的激烈對抗轉向大幅緩和。臺灣一些動搖不定的“邦交國”暫時趨于穩定,臺當局節省了大筆“固邦”經費。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在秘魯利馬舉行的APEC峰會,是臺自參加APEC以來最高層級的代表。世界衛生組織接納臺灣為國際衛生條例成員,臺灣正式與國際衛生防制體系接軌。兩岸還積極就臺灣今年5月以適當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進行溝通,達成共識。
馬當局在大陸政策方面選擇了正確的執政方向,給島內民眾、海峽兩岸、臺海地區帶來和平發展空間,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島內民眾的高度肯定。今年3月29日,馬英九就職后首次訪臺的“美國在臺協會主席”薄瑞光高度肯定馬當局的兩岸政策,認為兩岸實施大三通和恢復對話“不僅符合臺海雙方利益,更符合美商利益”。臺“行政院研考會”多次民調顯示,行政部門施政以“改善兩岸關系”最受肯定,滿意度達60%-80%。《遠見》雜志3月24日公布的臺灣民眾政治樂觀指數次指標中,兩岸關系緩和指數為61.9,是民心指數調查各項指標中最高的一項。上述民調數字是對馬當局執政周年最大的肯定,也說明島內社情民意正朝有利于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向邁進。
二、馬當局政績不佳,但政權基礎趨穩,政局基本平順
馬當局在兩岸關系方面取得亮麗政績,但總體施政表現未如預期。
一是“拼經濟”未見成效,馬英九“六三三”的競選支票跳票。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風暴打亂了馬當局“拼經濟”的部署,臺灣經濟遭受重創,出口貿易嚴重衰退,失業率屢創新高。臺“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8年經濟增長率僅0.12%,2009年預測全年經濟負增長2.97%,是臺灣經濟發展史上最嚴重的衰退。失業率自去年3月以來節節攀升,今年2月高達5.75%,打破自1978年失業率統計調查以來新高。
二是馬英九領導魄力、協調能力不足,嚴重削弱藍營戰斗力。馬英九以“全民總統”自居,延攬多名綠營人士“入閣”,推行“黨政分離”路線,重大人事安排與決策不與國民黨中央及“立院黨團”協商溝通。國民黨“立委”否決了馬英九提名的“監察院副院長”沈富雄,迫使“考試院長”提名人張俊顏退出審查程序,重創馬英九聲望。去年11月22日,國民黨召開重新執政后的首次“臨全會”,“府院黨團”極力營造團結氛圍,但沒有形成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沒有理順泛藍內部關系,直接影響藍營戰斗力。
三是馬當局政策執行力較差,建樹不多。迫于輿論壓力,馬當局對“扁案”進行“世紀審判”,但司法機關偵辦扁案拖沓,導致民眾不滿情緒升高。劉兆玄“內閣”政策反復,對調漲油價、“閣員綠卡事件”等處置不當,對“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等反應緩慢,尤其是財經老官僚處理金融海嘯乏術,導致風波不斷。掌握“立院”絕對多數的國民黨不但沒有推行有重大突破的改革,反而攬權蠻干,效率低下,對“李慶安雙重國籍案”優柔寡斷,拖延“陽光法案”進度(4月3日通過的“貪污治罪條例修正案”被稱為“烏云蓋頂的陽光法案”),對“拼經濟”的重大預算案和法案缺乏急迫性,引起越來越多民眾的不滿。
馬當局“興利無能”、“除弊無膽”、“內部失和”,導致民眾開始質疑馬當局執政能力,對馬選前許諾“馬上好”的高度期待落空,對國民黨的失望與不滿日漸增強。第一,民眾對馬當局不滿升高,“馬英九光環”迅速消退。臺灣《遠見》雜志在馬英九當選周年公布的民調顯示,民眾對馬的滿意度與不滿意度分別是28.6%、58.3%,信任度與不信任度分別是45%、40.2%,顯示多數民眾對馬執政的整體評價維持在“傾向信任但明顯不滿”。《中時電子報》線上民調4月3日公布的民調顯示,56%的網友認為馬執政政績不及格。八大公、民營勞工團體計劃在5月1日發起近10年來最大規模的“反失業大游行”。第二,民眾對國民黨“完全執政”轉趨失望。《遠見》雜志3月份公布的民調顯示,馬英九、劉兆玄以及國民黨的信任指數均有所下降,61.5%的民眾不滿國民黨“立委”表現,遠高于表示滿意的19.9%。第三,泛藍支持者對國民黨信心有所松動。在泛藍占優勢的鐵票區,國民黨在苗栗縣“立委”補選中落敗,在臺北市大安區“立委”補選中險勝。《中國時報》批評國民黨“一年不到就有步上民進黨執政后期的隱憂”,選民“已對國民黨發出嚴重警告”。
不過,經歷執政周年的磨煉與考驗,馬當局已基本穩住陣腳,政權基礎趨于穩固。國民黨“完全執政”,馬當局全面掌握高層人事與行政資源,尤其是掌控了軍警情等要害部門。兩岸關系緩和,臺美高層互信恢復,馬當局外部執政環境明顯改善。民進黨三次重挫后,整體實力迅速下滑,制衡國民黨執政的能量大幅下降。一年來,民進黨、“臺獨”勢力頻頻發動“反中嗆馬”游行鬧劇,雖穩住了泛綠基本盤,但未能撼動馬當局執政基礎。最主要的是,民眾雖對馬當局“拼經濟”績效不滿,但“尚未延燒到全面性沸騰地步”。他們接受“政權轉移”現實,認同馬當局“清廉執政”、兩岸和平與族群融合政策,仍對馬英九寄予期待。如果重新投票,《蘋果日報》民調顯示,“馬蕭配”、“謝蘇配”支持度分別為55%、32%。TVBS民調顯示,“馬蕭配”、“謝蘇配”支持度分別為43%、28%。
三、民進黨整體實力嚴重削弱,陳水扁弊案加劇民進黨發展危機
民進黨失去執政權淪為少數黨,整體實力和社會基礎削弱,“扁案”更使該黨陷入創黨以來的最大危機。
首先,蔡英文領導地位受到強力挑戰,無力主導該黨發展路線與步調。學者出身的蔡英文與民進黨淵源不深,在“派系共治、集體決策”模式下難以發揮一言九鼎的作用。臺“最高檢察署”偵辦“扁案”以來,陳極力動員嫡系人馬和“挺扁”勢力“保駕護航”,利用8年執政構筑的貪腐共犯結構挾持民進黨,凝聚“臺獨基本教義派”支持,削弱了蔡英文主導民進黨發展路線的能力。黨內其他派系袖手旁觀,各自為政,坐視蔡英文孤軍奮戰。“四大天王”積極扶植子弟兵進入中常委,影響民進黨決策,威脅蔡的領導權威。蔡英文選擇新潮系大將吳乃仁擔任秘書長,引起謝長廷人馬、陳水扁正義連線人馬的強烈反彈。媒體認為,蔡英文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最寂寞、最無力的黨主席”。
其次,民進黨貪腐、“臺獨”、暴力形象愈演愈烈,轉型再造計劃落空。蔡英文致力推動民進黨改革工程,積極部署2009年縣市長選舉。但受陳水扁弊案拖累,民進黨改革工程受挫,緩慢爬升的支持度重新跌至10%以下。一是“扁案”強化了陳水扁與民進黨的“共犯結構”,10多位民進黨前朝高官和縣市長接連因弊案被收押,黨內修改“廉政條例”替涉弊“天王”解套,民進黨重塑“清廉”形象、爭取民眾支持的努力付之東流。二是在“基本教義派”強力牽制下,蔡打著“維護臺灣主權”旗號,提出“新本土觀”掩蓋“臺獨”本質,攻擊馬英九“親中傾統”、“出賣臺灣主權”,抵制ECFA(“兩岸綜合性經濟協議”),阻撓兩岸關系發展,致使其推動民進黨兩岸政策務實轉型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三是民進黨開始重回暴力路線老路,陸續發生民進黨臺南議員暴力襲擊張銘清事件、“11·6圍城流血事件”等,使民進黨重新背負“暴力黨”惡名。
民進黨各派系、實力派人物和地方勢力,圍繞黨中央主導權、縣市長選舉候選人提名、是否與扁切割等議題合縱連橫,明爭暗斗,民進黨呈現“分而不裂”的渙散局面,整體戰斗力嚴重削弱。“臺獨”勢力重整旗鼓的步伐被“扁案”打亂,泛綠陣營士氣受到沉重打擊,支持度大幅下滑。但必須客觀地看到,民進黨社會基礎、組織基礎沒有根本受損。一旦時機成熟,民進黨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四、馬當局能否走出執政困境、國民黨能否打贏年底縣市長選舉,對馬英九2012年競選連任影響巨大
經濟持續衰退是島內民眾不滿馬當局的主因。“拼經濟”能否取得成效,不僅關系到馬當局能否穩定執政,關系到國民黨年底縣市長選舉成敗,更關系到2012年馬英九能否競選連任。
目前,臺當局經濟部門樂觀認為,經濟景氣已觸底回升,“春天的燕子已經來了”,但島內不少經濟學者對臺灣經濟的信心回升持保守態度。一方面,島內各項經濟指標下跌的速度和幅度有所趨緩,但仍是負值,而且就業機會、耐久財貨的購買時機、物價水平等重要指標還在下滑。另一方面,出口貿易占GDP64%的臺灣,其主要貿易對象除大陸經濟仍保持較快增速外,其他國家和地區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衰退。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發達國家出口預計平均下跌10%,創二戰以來最大減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七大工業國將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經濟衰退,其中美國、日本、歐元區分別負增長2.6%、5.8%、3.2%。在國際經濟景氣不佳的情況下,臺灣經濟在短期內能否根本好轉,是一個極大的未知數。鴻海董事長郭臺銘認為,“最壞的時候還沒有到,臺灣經濟景氣要到2012年才會好轉”。亞洲開發銀行預估2009年臺灣經濟負增長4%,瑞士信貸證券預估臺灣經濟負增長7.2%,失業率將在年底沖破10%。
如果下半年臺灣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偵辦“扁案”取得重大進展,民眾對馬當局的不滿意度將大幅下降、支持度將大幅上升。果如是,民進黨借社會運動挑戰國民黨執政的正當性進一步弱化,馬當局執政將更加平順。不只國民黨年底縣市長選舉有驚無險,馬英九2012年競選連任的復雜性也將大幅下降。
但如果臺灣經濟持續衰退,失業率持續升高,偵辦“扁案”仍拖而不決,馬當局可能面臨三面夾擊的執政險境。一是民怨將繼續擴大,國民黨群眾基礎面臨削弱危險。二是民進黨以經濟民生議題發動“倒馬風潮”的正當性增強。民進黨將今年定為“社會運動年”,計劃在馬英九就職周年前后尤其是下半年,以所謂“臺灣主權”、經濟民生議題舉辦一系列游行,引起民眾對馬當局“執政無能”的共鳴,淡化陳水扁弊案對民進黨的沖擊,凝聚社會力量,整合泛綠勢力,為年底縣市長選舉、2012年東山再起蓄積能量。三是國民黨內將出現挑戰馬英九權威的現象,馬掌握政局的能力可能削弱。如果三股勢力意外形成合力,“倒馬”聲勢高漲,島內政局將在下半年進入動蕩期,馬當局執政形勢更加嚴峻,馬當局的“期中考”——年底縣市長選舉面臨苦戰。而如果民進黨確保南部6縣市,并奪回“臺灣第一大縣”臺北縣,如果蘇貞昌挾臺北縣勝選氣勢投入2012年“大選”,馬英九競選連任之路未必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