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媛
摘要:我國的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各地大興土木,見縫插綠,環境質量日趨改善。道路空間作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間,它的綠化風格會直接影響到行人或附近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對城市街景的重視及其街景中園林植物的景觀設計的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植物景觀;街道;園林
1城市道路植物景觀設計形式的發展歷程
規則式設計。由于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的原因,西方古代城市的許多場合多為規則式種植。而法國勒·若特爾式園林可能是規則式種植的典型了。它一般采用中軸式或放射對稱的平面圖案布局,植物多采用規則的叢林、林蔭道、花壇、樹籬和草地等形式栽植。在規則式栽植的綠化的特點之一就是植物經常被修剪。據研究,植物修剪早在古埃及時期就開始了,到古羅馬時期已經十分流行,而巴洛克時期這種修剪則達到了頂峰。在這種花園里植物被修剪成了綠籬、綠墻、綠廊、綠門、綠色天井,各種綠雕精細無比,秩序嚴謹卻少有天性。實際上,植物是被當作了建筑構件來使用。
自然式設計。在西方由于植物地理學思想和東方園林的綜合影響,一種新型的園林形式誕生--自然式風景園林。這種形式的園林模仿英國廣闊的大自然建造,植物以自然式密林、疏林草地、大小不同的樹群等形式布局。樹叢和寬闊的草地開始出現,森林和草原的比例關系與當地的自然結構一致。受其影響,從18-19世紀有許多規則式綠化被改成了自然式,城市中出現了一陣自然而清新的空氣。
規則式和自然式只是我們描述綠化栽植的兩種極端形式。事實上,大量的綠化都傾向于兩者的混和,這既有設計和栽植的原因,也有自然的演替(如部分植物自然死亡或更替)和多次的改造成份。
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的作用
城市道路綠化的規劃設計要以發揮其功能作用為著眼點,才能有的放矢,創造出優美的道路景觀。明確街道的作用是進行規劃設計的前提。城市街道綠化的主要作用有三方面:實用功能、營建景觀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實用功能。組織交通和遮蔭是街道綠化最主要的實用功能。通過不同的種植方式可以使道路人車分流,創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環境。高大的喬木尤其是街道樹在夏季可有效地為行人遮蔭降溫。有些街道綠化還設有活動休憩的場地和設施,成為行人的休閑場所。
營建景觀。街道綠化是街道景觀重要的組成部分,植物是街道景觀中最為特殊、活躍的元素,植物的自然美使城市更接近自然,植物生長中產生的各種變化,使城市中的人體驗到時間、季節的變化更替,從而也使得街道景觀更為自然生動。
街道兩側往往缺乏良好的自然環境,而以建筑和人工設施為主,使得街道景觀缺乏親和力而難以協調。綠色植物是統一各類街景要素最為理想的軟質景觀材料,通過植物的色彩、質感、外形可以形成統一的基調,使各類硬質景觀得以協調,同時軟硬景觀形成對比,相互烘托,達到豐富而和諧的景觀效果。
此外,還可以利用綠化進行空間的組織,通過綠化創造或虛或實、或開或合的不同空間變化,使街道空間更加柔和、自然、豐富多彩。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街道的生態環境比城市其它區域更為惡劣,綠化是改善街道生態環境最有效的途徑。街道綠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效益主要有吸滯粉塵、降溫、增加溫度、吸收有害氣體、減弱噪音、防火、防風、保持水土等。
3城市道路植物景觀特性
街道綠地和其它街道景觀以及其它類型的綠地景觀相比較,具有以下特性。
功能性。街道綠化受各類客觀條件的限制明顯,與人的活動關系密切,綠化景觀的營建必須在先滿足功能的前提下進行。即首先要滿足各類街道不同功能的要求,同時要滿足各類城市設施的需要。
自然性。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植物的自然特性,使街道綠地景觀與街道其它景觀的特性有著最大的區別。良好的街道綠地景觀必須是通過生長健壯的各種植物體現的。植物的生長良好與否取決于是否有合適的光、溫、水、土等自然條件,在設計時就必須要遵循科學的原則,而不能只片面追求藝術性。
連續性。街道是直線或者大半徑曲線的線形布局,長度遠大于寬度。這樣的布局使得綠化只能是沿縱軸方向演進的景觀序列,景觀的組織強調連續性,變化不能過快過多,而是要有節奏有秩序的進行排列。
流動性。街道的使用用者處于運動中,對街景的感知是動態過程,流動性是街道綠地景觀的重要特性。視覺效果與觀賞速度有關,處于不同交通方式中的人(駕車、騎車、步行)、運動的速度不同,對景觀有著不同的感受,這是設計者所必須考慮的,設計要充分運用視線的流動,形成連續的景觀變化。
導向性。為保證交通的安全和暢通,街道綠化的方向性必須明顯,才能限制車輛和人的運行方向。交叉口、交通島、立體交叉綠地的設計對導向性的要求尤其重要。
生態性。街道綠化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綠色廊道,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使街道景觀更為清潔、健康而親切自然,對人的感官、心理和情感產生良性的影響,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對自然的親近和依賴。
時序性。綠化形成的空間是四維的景觀空間,處在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季節的植物會在姿態、色彩、質感等方面發生明顯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觀賞效果,使景觀具有了時序性,不再是一成不變。城市中的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自然的氣息、時間的魅力,這是其它街景所不及的。
4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美學特征
自然美。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自然美往往是將城市自然特征的景觀引入城市街景中,城市街道成為貫穿城市的命脈,這一脈絡應是無孔不入的。自然形態具有特色的城市,應充分利用自身先天的優勢,把一些不同地理特征的景觀內容同城市街道相接,形成獨具自然美特征的街道園林植物景觀,成為城市景觀的標志。如武漢市就是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街景設計就可以借用其優美的自然山水環境為背景來營造,也可將山水作為一種文化引用到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立意之中來表現。
藝術美。藝術美源于自然美,它是把自然美的景觀因素加以提煉,使之形成具有藝術特征的美學題材。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藝術美,往往是把自然界景物加以人工化的模仿,使自然界中的山水景觀、植物景觀重新以藝術的布局方式加以組合,形成人工化的自然景觀因素。這種人工化的景觀,要以地域文化的不同特色作為景觀依據,通過創作與布局,作為一種新的題材內容出現。在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藝術美中,人工雕琢的內容則更多一些。
意境美。意境美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升華,是與園林景觀中自然美與藝術美交融在一起,從而達到"以情寫景,以景寓情"的理想境界。街道園林植物景觀的意境美,是城市地域文化內涵的反映。它濃縮了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內容,把文化與景觀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進行街道園林植物景觀意境美的創作時,應更多地體現出地域人群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內容的反映,形成了思想與景觀的共融,使之真正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成為城市人群的一部分,從而達到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洪成.呂晨.城市園林街景設計.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3]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張晉石西方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師叢書克雷馬克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5]趙巖,谷康,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文化底蘊,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