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鈞
在兩個月前舉行的2009年上海車展上,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突出,令人刮目相看,特別在新能源車型的品類、數量和技術指標方面,上汽、奇瑞、海馬、比亞迪、長城等中國自主品牌均顯示出較高的水平。已有海外媒體驚呼:中國掌握了跨越一個時代的新汽車技術,甚至已經反超了國際巨頭!

毋庸置疑,新能源車正從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變為中國汽車工業努力爭取的目標,相比國外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屬于起步晚,發展快,效果明顯。其原因是,中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國家政策優勢、企業戰略優勢及產業環境優勢。
中國自主品牌從汽油、混動到電動僅用了不到20年時間,因為沒有產業負擔,繞過了很多彎路,這相比傳統汽車巨頭長期沉陷在大排量MPV、輕卡的高額利潤中不可自拔的狀態來說,無疑是一種優勢;此外中國的體制優勢至少對制定連接器、電源、充電設備的統一標準有很大幫助,效率也明顯高于西方國家;作為后發國家,國家對自主品牌給予了高瞻遠矚的政策指導,相比西方國家近年來加大新能源汽車研發、稅費、補貼的政策實施要早很多,力度也要大很多。因此,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超速發展應該十分正常。
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舉國一片“新能源熱”中,是否應該保持一份冷靜,保持一份清醒。事實上,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差距仍然十分明顯,切莫以“反超了國際巨頭”而沾沾自喜。憑心而論,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尚有諸多問題亟待破題。
其一,目前全國有200多家整車廠、供應商和科研院所從事研發新能源車,我們看到了全民研發新能源車的繁忙景象。但值得反思的是,這種各自為政、孤軍奮戰的模式讓繁榮的背后充滿了風險,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不能把金錢和精力都一股腦兒地耗費在各種各樣能源路線的研發上,必須有的放矢,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氛圍中,整合技術,合力解決“瓶頸”問題,為中國汽車新能源戰略找到適合的支點。
其二,中國在汽車技術發展戰略重點方面有兩種觀點。一種戰略是進行“跨越式發展”,開辟“新起跑線”,在新能源汽車方面趕上世界水平,基本放棄傳統發動機節油技術。另一戰略是重點開發汽車主流產品節油核心技術,對新能源汽車技術暫時僅進行探索性研究,專攻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真正的難關(電池技術)。但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如果脫離了節能減排與清潔能源的大規模供應前景這兩個大前提,終將一事無成,這種情況應當避免。
其三,新能源汽車時代能否盡快到來,關鍵看市場、客戶愿不愿意購買。如果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比同檔次燃油動力車價格高了太多,那么盡管這些汽車在節能性上要遠優于同等燃油動力車,客戶也還是會選擇燃油動力車。如果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能享受實實在在的優惠。讓客戶和企業能互惠互利,這樣才能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其四,新能源車其實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電動車、混合動力車等甚至都有可能只是過度產品。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環境及量產的基礎非常薄弱,而且新能源的研發需要投入巨資,又很難很快見到效益。中國的新能源戰略缺少的不只是基礎配套,技術穩定性的不足、標準的缺失、消費觀念的盲區等,都將影響其發展。發展新能源汽車不能急于求成,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在主流產品核心技術方面還很落后,務必謹慎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