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青
轉型不一定會帶來產品的高附加值、技術的升級和企業的更多效益與利潤,但轉型卻實實在在意味著放棄令人難以割舍的已有市場份額、輕車熟路的技術與營銷策略。

轉型的過程也許痛苦而漫長,但卻可以給未來帶來希望。從2008年及2009年前幾個月的銷售業績來看,吉利轉型已經開始逐步發力。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吉利參展規模大大超過去年的北京車展,展出23款在量產計劃中的車型,而所有在售車型則一律不參展。
五大技術平臺、12款新車規劃、BMBS主動安全技術,這些研發努力的背后,可以感受到吉利希望用產品說話、用技術發言,而這也正是吉利轉型的重要內容。
吉利變了 車向高處走
當合資品牌因國家對1.6L及以下車型購置稅減半政策而進軍小排量市場時,吉利卻大張旗鼓地搞起了中高端車型的研發,不僅有售價20萬元以上于6月上市的上海英倫品牌,更有被公司內部人士稱為“小勞斯萊斯”的豪華車。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心里在打著什么算盤呢?
其實,這沒什么秘密。熟知李書福的人都知道,他的造車初衷就是要造跟奔馳、勞斯萊斯一樣高品質的轎車,但一直沒能實現。

采訪中,李書福告訴記者,“小勞斯萊斯”有著所有豪華車應有的品質,比如內部空間大而舒適,“躺著睡覺是絕對沒問題的。”
甚至,他還信心滿滿地說:“我們絕對保證車內人的安全,無論是寶馬還是賓利,都敢跟它們碰撞,而且我們肯定會贏。”
據了解,這將不僅僅是一輛汽車,而是一臺醫療器械,坐在里面的人在享受其交通工具的功能時,更能治療自己的頸椎腰椎。
可以說,李書福想造高品質轎車的想法基本上都實現了。但這個夢想的實現,不知道吉利汽車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艱難轉身 8億元的代價
現在回過頭來看,李書福依然能感受到2007年5月之后那一段時間里,縈繞在他周圍來自內外部的巨大阻力。
2007年5月,吉利明確提出進行戰略轉型,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型為“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成本優勢轉向技術優勢。

一直以來,吉利汽車一直是低質低價車的代名詞,而李書福也認識到低端品牌形象對吉利未來發展的限制。在他看來,如果不重視這一點,即便是跨國汽車制造商也會因此原地踏步,看一看菲亞特在中國的命運就會明白這一點。
“吉利的高端轉型已沒有退路。”CSM汽車信息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華區汽車市場預測總監張豫說。長安奔奔等本土汽車制造商已在經濟型轎車市場造成巨大威脅,更不用說合資品牌車企紛紛下探帶來的壓力。
不過,剛剛提出戰略轉型的時候,李書福首先遇到的是來自企業內部的阻力。有觀點認為這是搞“質量躍進”,完全不符合吉利的實際情況,最后,經過管理層成員投票,才最終獲得通過。
在企業外部,不少經銷商認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優勢,實施轉型后沒有前途。于是,有的經銷商選擇了退出,有的則暫停提車。
轉型開始后的幾個月,吉利的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來自企業內部、外部的質疑聲風起云涌。但是,李書福卻下了狠心,堅決要把轉型做到底。
在老產品尚存在不少市場空間的情況下,吉利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用高附加值的“新三樣”產品(遠景、金剛、自由艦)替代低附加值的“老三樣”產品(豪情、美日、優利歐)。
據吉利副總裁劉金良介紹,截至目前,吉利“新三樣”的銷量已占到總銷量的95%以上。
將老產品全部停產,吉利是需要下很大決心的,所有報廢的模具、夾具和生產線當時的投入不小。為了這次轉型,吉利付出的是近8億元的代價。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浙江臨海基地是吉利汽車的發祥地,在這次戰略轉型中停產一年多,所有生產線和廠房全部淘汰重建,全體員工在停產期間參加培訓,到2008年下半年才開始生產熊貓車。

遠大目標 推動吉利轉變思路
“思路決定出路”,這是李書福常掛嘴邊的一句話。現在,吉利新的戰略構想也十分清晰:不僅要成本領先,還要在技術、人才、質量、服務上全面領先;不光要生產經濟型車,還要有中高檔車;不僅有轎車,還要有SUV、MPV等豐富的產品線。
問題是,放棄了“低價”這個“金字招牌”,用戶還買賬嗎?
恰恰相反,正如一位參加“走進新吉利”的資深媒體評論員所說的,未來幾十年,盡管中國老百姓仍然創造著全球最大的汽車需求之一,但無疑他們需要的,不是那種價廉質次的低端車。
顯然,吉利的領導們都明白這一點,不然,李書福不會在今年的兩會期間高調地說,今后吉利將轉變使命,不造4萬元以下的汽車。
而正是這一點,決定著吉利品牌與吉利汽車的命運與未來。如果其轉型成功,將涅槃而生,那么它所贏得的,將不僅僅是中國持續增長的市場,而且還是一個更大的世界市場;但如果其不能轉型成功或者在競爭品牌的“踩壓”之下而日漸式微,那它最終也只能像世界汽車史上很多曾經風光一時的品牌一樣,最終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