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麗
摘 要:政治資源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源,對于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維系或變革社會政治體系和政治秩序的決定性因素。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在其執政活動中全面有效地整合維護與開發政治資源,不僅關系到執政使命能否順利實現,而且關系到執政黨的前途與興衰存亡。中國共產黨在其60年的執政活動中對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世紀要求黨從階級基礎、政治資源的根本與核心上去維護、開發、擴充政治資源,加強整合政治資源的能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執政黨 執政能力 政治資源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27-02
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如何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既是一個緊迫的實踐課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F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資源來談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問題。
一、政治資源與執政能力的概念內涵
所謂政治資源,主要是指社會公眾對執政黨及其政治主張、政治行為等的認同、支持;政黨具有的對公眾的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等,此外也包括政黨自身具有的組織優勢、人才聚集優勢、良好作風的優勢等等。這些能量綜合起來,就使中國共產黨有了比其他社會組織更強大的政治能量,從而對社會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資源就是力量,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擁有資源越多,推進事業的力量就越大,發展的基礎也就越厚實。而政治能量的大小是中國共產黨政權鞏固與否的決定性力量。共產黨的政治資源是以執政為民為基礎,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揚與時俱進、發展和創新的精神,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制定各種路線、方針、政策和制度,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樹立政治權威,加強制度建設,同時還要注意加強思想教育等等。
執政能力,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綜合運用治黨治國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制度和方式方法等要素的總和。執政的過程是對執政黨已有的政治資源的利用和耗費。
首先,隨著時代和社會形勢的變化,執政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能量會逐漸減弱。王長江曾說過:“一個政黨在連續執政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后,就會發現他所面臨的是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社會?!眥1}在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針對民族資產階級既有擁護社會主義,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積極方面,又有剝削的消極方面的特點,我黨采取和平贖買政策,順利地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參加者的積極性。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黨提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大力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三資”經濟,從而大大調動了個體戶、私營企業主和外商的積極性,擴大了我們黨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增強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向前發展;同時,生產力獲得極大的發展,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極大地充實了黨的執政資源,因而黨的執政地位仍然穩固。鄧小平曾經深刻地指出:“人民現在為什么擁護我們?就是這十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眥2}
人民為什么擁護我們,這是因為黨把執政積累的政治資源在消耗了之后迅速彌補了被消耗掉的政治資源,加強自己執政基礎,提高民眾的認同和支持,從而得以維護其執政地位和政權的運行。因為,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政治資源的組織和利用。政治發展一般來說是通過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兩種方式進行的。而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均是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革命或改革想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求改革和改革的組織者和發起者具有敏銳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領導才干,還要求具有非凡的組織和動員社會政治資源的能力。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已經明證,黨的有力領導、正確決策、有效的政策措施,對時間和機會的正確把握,意識形態的深入人心等等,不但解決了全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而且通過改革開放使得國內經濟建設成績斐然、社會安定和諧、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國際地位逐步提高,塑造了黨的良好形象,增強了黨的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使黨積累起深厚的政治資源。
其次,黨在執政過程中提出的制度、政策、路線、方針等,很難避免不均衡現象,即制度與政策等不能完全符合或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幅員廣大,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國度內,更容易出現不均衡現象。例如,統一制定的制度、政策、在經濟文化發達地區往往是制度滯后、政策供不應求;而在經濟文化落后地區一般是制度超前、政策供不應求。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體制和政策也會產生折舊現象,需要及時更新。另外,執政黨也可能出現決策失誤、政策措施不當,甚至出現腐敗現象等等,這就使得黨在執政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已經具有的公眾對自己的認同和支持,要以支付已有的威望、凝聚力、影響力、動員力等方式,來消除上述情況造成的對執政的消極影響。
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的系統工程,要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種政治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也就是說,當國家現代化的重任歷史地落到黨身上時,黨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充分維護、挖掘黨自身的政治資源,實現黨的現代化,以達到增強黨的執政能力的目的。如果黨不能推動和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推動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最終不能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
二、通過政治資源的整合來提高執政能力
黨在執政的過程中,不僅要能夠充分而且有效地動員和組織各種現有的政治資源,而且還要善于擴大和開發新的政治資源,還要堅持與時俱進。
1.首先要充分調動工人階級、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因為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能否得到充分發揮,直接關系到黨的執政使命能否順利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其次,充分信任并調動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社會階層;而且,許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之間頻繁流動,人們的職業、身份經常變動,這處變化還會繼續下去。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引下,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因此我們黨也應成為這些階層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因為,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積極參加者和建設者,是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保護,積極性、創造性是否能充分發揮出來,直接影響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再次,要鼓勵和保護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我國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他們的愛國精神要鼓勵,對他們的合法權益要保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無窮力量。最后,黨執政的組織資源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化。黨員隊伍增大,年輕黨員已經成為隊伍主體,素質水準朝高標準發展,黨的干部新老交替,并在成分結構上,隨著社會階層的多元化,黨吸收社會各方面優秀分子的新舉措,使以住以工農、知識分子、軍人和干部為對象的成分結構發生變化;另外,基層組織范圍擴大,一些新經濟組織也建立起黨組織,從而對組織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
2.抓住政治資源的根本,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是政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物質財富是政治資源的根本,離開了政治資源的根本,其他形式的政治資源則會成為“無本之木”而毫無意義。作為勞動的物質產品,物質財富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物質財富是價值是抽象勞動意義上的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凝結,因此,任何物質財富本身都代表一定的力量,物質財富的累積就意味著力量的擴大,物質財富的占有就意味著力量的擁有。同時,物質財富又具有使用價值,這種使用價值一方面可以滿足政治行為過程中對各種物質技術及設施的要求,解決政治行為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另一方面物質財富的使用價值又能滿足人的各種生活需求,而雄厚的物質財富則可以贏得“比較優勢”,實現社會的政治力量在人力方面的擴張。
正是因為物質財富的這種根本性地位,在政治斗爭中,物質財富往往是各政治力量之間角逐的焦點。而在社會秩序穩定的時期,政治統治者為維系政治現狀,增加社會財富的常規途徑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和生產力(即物質財富)也就是社會政治資源的一個重要手段?!眥3}我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以及“三個代表”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重要思想都體現了抓住政治資源,促進執政的根本的要求。
3.鞏固政治資源的核心,爭取“民心”。“心安是國安也,心治是國治也”(《管子·心術》)。這里的“心”實際上就是“民心”,它是一定社會秩序狀態下社會政治心理的反映。把“民心”作為政治資源的核心是由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決定的,因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边@是任何一個政治家都應該明白的道理,對政治統治者來說,鞏固政治資源的核心,實現政治可持發展,就必須注意: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民貪,則奸邪生。”“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晁錯:《漢書·食貨志》)。其次,樹立政治的權威。權威不等于權力,它是一種精神上的力量,其作用主要是一種社會心理過程,它的服從是以心理與意識的認同為前提的。阿爾蒙德指出:“如果某一社會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當權者制定和實施的法規,而且還不僅僅是因為若不遵守就會受到懲處,而且因為他們確信遵守是應該的,那么,這個政治就是合法的?!眥4}因此樹立政治權威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政治的合法化過程。最后,加強轉型期社會倫理價值觀的導向,穩定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想以避免社會秩序的失范。當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型期,當今的中國人已經進入了價值多元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馬克思主義倫理價值觀的導向,灌輸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思想就顯得特別重要。
4.加強整合政治資源的能力,加強制度建設。政治資源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系統,不斷提高優化政治資源配置的能力和整合社會力量的能力,從而提高執政績效,這是執政黨應盡力達到的目的。
加強制度建設是整合政治資源的有效措施,“沒有強有力的政治制度,社會就會無力界定和實現其共同利益。”{5}在現代政治生活中,沒有健全的政治制度,就容易滋生腐敗,就會帶來政治上的無序狀態,浪費政治資源甚至破壞政治資源,嚴重的可以危及政治穩定。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之所以會發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不完善,“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闭玎囆∑街赋?“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眥6}因此,我們要汲取歷史教訓,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鞏固政治統治。
總之,政治資源是一項重要的社會資源,能否正確地認識和挖掘政治資源,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政治資源是關系到政治持久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應引起政治主體及其政黨的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執政能力,保證社會的長治久安,保證國富民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1)執政黨要提高執政的效益意識,對于自己的每一個決策措施都要自覺地從經濟學中成本與收益的角度去衡量取舍,努力提高執政能力,降低執政的負面效應,增進執政的政治資源積累。(2)分清黨、政府、社會各自的職能,嚴格依法治國,因為法治的收效要遠遠高于人治。同時,還要注意加強對民眾的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3)建設高素質的領導班干部隊伍。高素質的領導班干部能夠充分利用和發揮制度的優越性,進行科學、民主的決策,能夠充分發揮其人格魅力,增強政黨的影響力、凝聚力、號召力。(4)精簡機構,轉變職能,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5)塑造執政黨的良好形象,使公眾感到執政黨確實能夠代表自己的利益要求,使執政黨真正得到公眾的認同和支持。
注釋:
{1}王長江.現代政黨執政規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美]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華夏出版社,1988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單位: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