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軍 黃建宏
摘 要:城市社區社會資本對于解決社區建設中出現的許多矛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由于種種原因,當下背景是城市社區社會資本嚴重缺失,這對于和諧城市社區的構建形成極大挑戰。因此,文章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分析視角探討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缺失與重構路徑,著重分析了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缺失的根源以及以深圳社區培育社會資本為例簡述社區社會資本的重構路徑。
關鍵詞:社區社會資本 缺失 重構路徑 深圳社區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270-03
一、追溯根源:城市社區社會資本缺失的原因
社會轉型期城市社區建設出現許多矛盾,如國有企業虧損、工人下崗、貧富分化、腐敗問題、老齡化的加劇與城市流動人口的增多等。需要動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發揮社區社會資本的作用。然而,許多學者認為,城市社區社會資本處于嚴重缺失狀態,表現為城市“社區人”的“社區意識”不強,社區組織程度與管理水平低下、社區服務水平不高以及社區的外在規范不健全,社區的內在規范不成形等。究其根源,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追溯。
1.改造“城中村”,居民關系呈“原子”狀態。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的范圍迅速向相鄰的村莊擴散,致使在城市里出現了大量的“城中村”,即座落于城市中的村莊或“都市中的村莊”。比如,廣州市有139個“城中村”,分布在5個老城區,城河區有28個、海珠區有20個、白云區有58個、芳村區17個及黃埔區16個。然而,由于城市社區建設及社區管理的需要,“城中村”須進行改造,尤其是對其進行人文生態景觀的改造,如進行房屋拆遷以預留空地或綠化建設。如此一來,居民原有的鄰舍關系及親友關系被破壞,原來以家庭和親友等私人網絡為基礎的福利支持系統破裂,這種現代化所帶來的“社區解組”使新社區中的居民相互關系疏離,并呈“原子”狀態。換句話說,原有的建立在血緣或地緣關系上的傳統式鄉村關系網絡遭到破壞,在“城中村”改造成城市社區的同時,“城中村”社會資本也開始漸漸喪失。
2.人口異質性強,城市社區處于“陌生人”狀態。社會學家齊美爾在《都會與精神生活》中指出,由于受貨幣經濟的影響,大都市人在城市社區生活有一種孤獨和失落的感覺。芝加哥學派的沃思從人口的數量、密度和異質性角度也指出了城市社區人們關系疏遠,沒有人情味等。這些社會學家都不約而同地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城市社區人口異質性強,即人與人之間處于一種“陌生人”狀態。然追溯根源,城市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陌生”狀態與人口流動性密切相關,城市人口流動性增強,人口異質性將更加明顯,人與人之間也自然變得陌生。以深圳為例,外來暫住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3.5倍,市民來自五湖四海,文化素質參差不齊、風險習慣迥異。除政府住宅局開發的福利小區之外,其他住宅區都存在大量的外來暫住居民,流動人口多、空掛戶多、離退休人員多;大部分社區沒有相對固定的居民,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較差。換句話說,城市社區人口的高異質性導致社區社會資本相對缺乏。
3.居民利益所屬關系不同,社區參與呈“不積極”狀態。治理理論認為居民是理性經濟人,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受利益驅動,倘若參與活動有助于實現居民目標,體現參與價值并得到實惠,居民將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如果參與活動與居民所關心的問題無關,也無助于解決居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時,居民就會對參與活動表現出冷漠,并選擇放棄。現實中的社區剛好印證了這一理論。除“單位型”社區以外,其他社區的居民利益如福利、社會保障、文化生活、工資、職稱、聲譽等都來源于各自的工作單位,而不來自社區。社區只是承擔一些項目例如失業救濟和基本生活費等。如此一來,因居民的“單位性”利益與“社區性”利益不能一致,其對社區活動參與呈“不積極”狀態,社區社會資本也就無法獲得重構。
4.政府包辦社區,社會活動處于“臨時”狀態。在西方,政府與社區的權責非常明確,政府只是輔助社區的自治建設,社區建設的真正推動者則是社區居民本身。相反地,我國社區建設由政府直接推動,政府扮演著發動者和主辦者角色,社區行政色彩濃,社區自治功能難于落實。以社區活動為例,其政治動員手法鮮明,社區選舉時,街道辦工作人員被調動到社區做宣傳動員;社區召開的老人歌詠隊、體育隊等文娛活動也是政府動員召開的。然而,這些政治動員式的活動如選舉、藝術界、體育賽事或義務行動等具體活動明顯具有“臨時性”,動員過后公民參與便終止,由此調動起來的社區資源也隨之消失,人際關系網絡無法真正長久地形成而是處于不穩定狀態,這與社區社會資本形成的條件即建立長期關系背道而馳,社區社會資本固然無法真正形成,相反卻是長期處于缺乏狀態。
5.社會轉型過程中,社區制度規范處于“失效”狀態。社區規范是社區社會資本的一個核心構成要素,其包括社區正式規范(如社區法律或各種規章制度)以及社區非正式規范(如社區居民形成的互惠規范)。然社會轉型期間,社區制度規范明顯處于“失效”狀態,因舊的制度系統向新的制度系統轉型時,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原來的社區規范正在失去約束力,不再具有引導與制約原有社區的價值觀與社區行為,而新的社區規范尚未建立或雖已建立但卻無約束力,制度規范處于“失效”狀態。具體體現為社區服務制度、社區居民公約、社區志愿者管理制度、社區成員代表會議制度等制度規范不健全或不成形甚至完全缺乏。此外,社區尚不存在普遍性的價值規范或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以契約、互惠、誠信為主的現代道德約束,而社區居民之間缺乏互助互惠的現代規范的塑造,致使長久人際關系很難構建,也難以協調社區居民的一致行動,進而導致社區社會資本在制度轉型期嚴重缺失。
二、重構路徑:深圳如何培育社區社會資本
深圳社區建設,不僅為廣東社區建設提供一個樣本,也為全國新興城市社區建設提供了示范作用,這主要得益于深圳在社區建設方面大膽創新,突出亮點。其中一個亮點是深圳在社區社會資本培育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圳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提高居民參與度,努力構建和諧社區”。具體而言,主要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1.著力培育社區參與意識,增強社區認同感與凝聚力。社區社會資本是建立在社區參與上的。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有助于建立社區居民與社區組織間長期穩定的互動關系。換句話說,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居民參與存在密切關系。理論家普特南很早就對此做了研究,其認為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社會資本重構及政治制度績效三者之間存在著很強的關系。如今,深圳對于社區參與進行了有益探索,值得借鑒。一是培育社區參與意識。加大社區建設的宣傳力度,通過宣傳教育,加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知感。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推進社區建設的重大意義。同時,通過多種路徑如黑板報、標語、宣傳欄、社區學校及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等形式,宣傳有關社區建設的相關法律、相關消息,使居民把社區看作一個守望相助的共同體,以此增強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二是建立社區參與機制。健全、落實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制度,積極拓寬社區居民參與的渠道和途徑。在社區實行居民直選,使居民充分享有選舉權。社區居委會的居務、政務、財務和服務等內容全部對居民公開,使居民享有監督權。定期召開居民代表大會、戶代表會議等,使居民享有參與權。三是開展社區活動。成立各類社區活動組織,依托區、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和社區服務站,組建各類社區居民、外來人員興趣活動小組,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群眾性文化、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把社區居民最大限度地組織起來,參與進來,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氛圍。如福田區舉辦的“社區藝術節”、“中國國際標準舞拉丁舞大賽”;區舉辦的“深圳粵劇節”;南山區舉辦的“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周”;鹽田區舉辦的“鹽田區社區藝術節”;寶安區舉辦的“群藝杯全國攝影大賽”;龍崗區舉辦的“龍崗區文化藝術節”等。
2.積極發展社區民間組織,培育民間社會資本。社區民間組織或中介組織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力量,更是社區社會資本培育的重要路徑。因此,深圳市各區采取多種措施給予積極培育。如鹽田區為充分利用民間組織自身的優勢積極為轄區群眾提供便民、利民和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區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扶持發展民間組織,截至2005年以發展到了45家。此外,寶安區為了發揮民間組織在發展社區服務、繁榮社區文化、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等方面作用,把2006年看作是培育和發展社區民間組織的“基層基礎年”,并下發了《關于授權街道辦事處為寶安區社區民間組織業務主管單位的通知》(深寶府[2006]103號),率先在全市將街道辦事處作為社區民間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降低了社區民間組織準入門檻,形成了“雙重管理”體制。并積極引導社區民間組織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截至2006年底共培育發展社區民間組織54家,其中公益慈善類19家、社區服務類15家、文化體育類19家、促進就業類1家。而“西鄉街道桃源之家”、“鐵崗社區學習指導中心”、“新安街道海華婦女幫扶協會”等,經常舉辦學習講座、第二課堂、送書上門等活動,深受轄區婦女、兒童、外來務工人員歡迎;“沙井街道愛心一族”十年如一日,熱心幫助貧困家庭、傷殘人士,贏得上級部門和群眾肯定;“大浪街道愛心之家”積極為求助者提供住宿,幫忙找工作,延伸了民間救助渠道,增強了社區民間社會資本。
3.調動全社會力量,開展社區志愿服務。積極依托社區和社區建設,動員、吸納戶籍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加入社區義工隊伍,建立健全區、街道、社區義工服務三級網絡,緊緊圍繞社區建設各項工作,以有“服務社會、傳播文明”為宗旨,弘揚“參與、互助、奉獻、進步”的志愿精神,廣泛開展經常性的、大規模的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促進社區成員的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營造“社區服務就在身邊、社區建設就在身邊”的氛圍,形成人人關心、社會參與的局面。并嘗試義工參與社區活動小時數與升學、評優、做社區工作者等相結合的管理制度。比如,寶安區不斷組建社區義務服務隊伍,擴大居民服務居民的網絡,社區先后組建法律服務志愿者,義務治安巡邏隊、義務維修隊,腰鼓隊、合唱隊、演出隊等,免費為居民群眾提供各項服務,形成了居民自我服務的良好局面,在較好滿足居民群眾方方面面需求的同時,增加了社區居民的關系。另外,寶安區不斷積極開展有針對性的關愛服務,建立了“六個必訪”關愛服務,即重癥病人重點訪,生活困難及時訪,生病住院隨時訪,居民病故兩次訪,天災人禍馬上訪,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定期訪。針對社區出租屋多,外來勞務工多,年青人多的實際,考慮到他們缺乏家庭和親友的關系,加之工作繁忙、枯燥,青春期不安分心理渴盼人際交往、舒適安全和學習提高的機會,社區在毎周的周末晚會娛樂時間,在每次的慶典晚會、寒舍活動、義工服務等活動中,主動邀請外來工參與,增加他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投身到社區建設中。
4.“鄰里相親守望相助”,打造普遍意義的社區居民關系。傳統社會里,中國人的關系網絡是以私人關系為核心,“是逐漸從一個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的網絡”。然而,必須看到現代城市社區的關系網絡跨越了親緣關系和私人關系,是以普遍主義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居民關系網絡。為打造這種現代意義上的關系網絡,深圳在社區推行人文精神建設。如深圳羅湖區下發了《關于開展“鄰里相親守望相助”活動的實施意見》,在全區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活動,為居民搭建起了一個相識,相交、相加、相知、相逼的平臺,社區鄰里間充滿了人文關懷和濃濃的人情味。如東曉社區連續幾年每逢中秋舉辦“百家菜”活動,由社區居民每家做一道拿手菜與領導圍桌共享,從而有助于構建城市居民關系網絡。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趙廷彥.社區建設中的社會資本缺失與重構[M].理論界,2008(3)
3.黎熙元.社區建設——理念、實踐與模式比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黎熙元.現代社區建設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
5.張主鋒.現代城市社區治理結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6.鹽田區社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鹽田區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相關資料匯編[R].2005
7.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1985
8.羅湖區民政局.創新管理體制夯實基層基礎,努力開創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新局面[R].2007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廣東廣州 510053)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