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黎
摘 要:文章分析論述建立職業年金的必要性,就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制度的銜接,展開深入研究。
關鍵詞:事業單位 職業年金 基本養老制度
中圖分類號:F840.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35-02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和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使得國家養老保險進行改革成為一種國際趨勢。一些原先實行單一養老保險的國家,為了減輕國家負擔,開始或正在考慮縮減國家養老保險的責任,建立包括職業年金計劃在內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如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補充養老計劃的發展尤其令人矚目,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產生巨大影響。我國也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部分企業試行企業年金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企業年金推行的成功為我國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積攢了經驗。為了構建和諧,實現全民統一,國務院2008年2月召開的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確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廣東、重慶5省市先期開展試點,與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配套推進。改革試點的主要內容包括:養老保險費用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退休待遇與繳費相聯系,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建立職業年金制度,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等。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計劃浮出水面,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一、建立職業年金的必要性
職業年金是事業單位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在事業單位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是實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體化的必然要求。我國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已初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的復合式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確定為60%,企業年金20%、個人儲蓄依個人選擇自主決定。在一體化養老保險制度中,如果把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均定為60%,那么事業單位職業年金替代率也應該對應于企業年金20%的替代率。
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08年2月29日研究并原則通過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提出建立職業年金制度作為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形式。職業年金是加快改革現行事業單位人事分配制度,建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激勵機制的重要手段。
第一,職業年金是提高公共部門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職業年金具有實現社會養老和事業單位發展的雙重功效。職業年金是單位在自主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型的激勵機制,它與單位工作人員的工齡、崗位有關,有利于密切與本單位工作人員的關系,降低離職率,鼓勵競爭,追求效率,形成雙向激勵,形成要提高養老待遇就要在職努力工作的良性循環。
第二,職業年金制度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價值日益突出,吸引和留住人才必然成為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的核心內容。單位在激烈競爭中能否穩定骨干、吸引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單位分配激勵機制和保險福利補償機制,其中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長期措施。由于職業年金在選擇和設計上的靈活性,使得單位能夠利用差別化的設計實施有效激勵,對不同服務年限、級別、崗位及貢獻的工作人員提供不同的保障計劃,能夠激勵他們的長期行為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避免人才流失的作用。作為激勵機制的一部分,職業年金分配方案呈多樣化、差別化特征,與效率工資制度結合使用,強調效率與貢獻準則,鼓勵職工愛崗敬業,在單位長期工作,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為社會組織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根本保障。
第三,職業年金制度有利于提高單位的凝聚力和競爭力。福利水平越高的單位,越具有吸引人才的能力,也越具有感召精神,從而形成一種無形的組織文化。職業年金與單位工資收入分配和人事管理相結合,增強工作人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單位富有文化、富有前途、富有效率,使工作人員富有成就感。職業年金計劃對工作人員可起到報酬替代、福利、風險投資和養老保障的多種作用。
第四,利用職業年金解決新舊養老保險制度中企業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計發標準的差額問題。這是因為,在建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一體化過程中,如果以現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標準統一全社會的養老保險計發標準,那么新制度實施后的事業單位領取基本養老金的數額要低于以前離、退休制度規定的標準。如果維持事業單位現有的養老金標準而大幅度提高企業養老金的標準,也會給養老保險基金帶來很大壓力。如果把養老保險分為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可以參照現行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標準,同時通過職業年金體現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的特點和差別。當然,事業單位和企業在職業年金(企業年金)的平均待遇標準也不能有明顯的差別,可以對于事業單位的“老人”和“中人”、“新人”進行區別對待,對于已經退休的“老人”,可以通過職業年金的方式,這樣做有利于維持現有較高的退休金水平,而對于尚未退休的“中人”和“新人”則執行與企業年金大體對應的補充養老金待遇。這樣,既能體現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的公平,有利于各類人員在不同職業間的正常合理流動,也不損害公職人員的既得利益,便于推行。
二、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制度的銜接
職業年金屬于社會保險范疇,表明政府必須在職業年金制度的運作上應負有一定的責任,但這并不必然表示職業年金基金的經辦就必須由社保機構來負責。無論是單位社保經辦機構和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經辦,都要采取基金運營方式,其運營過程都是市場化模式,最終的目的和責任都是使基金增值。從職業年金自我保障功能較強的基本特性和避免政府保障責任擴大的角度出發,職業年金的經辦機構由單位自行選擇的原則是合適的。政府對職業年金的職責主要在于政府應進一步明確職業年金的基本政策,制定企業職業年金的實施辦法、經辦機構資格認定標準和資格認定辦法、基金監管辦法和財務會計制度等,這些政策力度主要表明我國職業年金的發展程度。職業年金既然屬于社會保險,政府就應該遵循國際上的慣例,在年金的征繳上設計、制定與基本養老保險相對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采取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分賬管理模式,本意是將社會共濟與個人自我保障機制結合起來。但從實證的角度分析,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兩者目標兼容性較低。前者屬于社會保險的范疇,主要功能是收入再分配,即高收入向低收入的轉移,以互濟性為根本特征;后者在本質上屬于個人完全積累保險,以自我保障為最終目的。兩者所占比重大小,直接影響到基本養老保險的特性,不利于公平與效率的協調,較難把握恰當的度。這正是前幾年建立個人賬戶時,“大賬戶”、“中賬戶”與“小賬戶”之間的較難抉擇的原因之一。此外,在管理上基本養老保險體系中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這兩部分是分賬核算。如果采用混合體制,社會統籌由于要支付轉軌過程中大量的隱性養老金債務,必須向個人賬戶透支,個人賬戶的空賬運行就成為必然。所以,社會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基金實行分賬管理,社會統籌基金不能占用個人賬戶基金。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側面承認了兩種基金性質上的差異。因此,在條件成熟時,可以考慮將個人賬戶制度從基本養老保險中剝離,并使之與職業年金制度在繳費、基金管理等各方面的銜接,或者直接納入職業年金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只包括低水平、廣覆蓋的社會統籌。這樣調整銜接以后,三個層次的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的比重將調整為,即基本養老保險由政府舉辦,統一由中央政府通過社會保險稅的形式征收,統一管理,統一調劑,統一支付標準;職業年金則在政府的監控下,由單位分散舉辦,基金由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并由雙方和政府代表組成基金理事會,按市場機制進行管理;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則完全歸入商業人壽保險范疇,由個人自主選擇投資方式。
在這一模式下,國家、單位、個人在養老保險方面的責任更加明確,多層次養老保險模式的構想也更清晰簡明。基礎養老金的模式是社會統籌、單位繳納、國家財政兜底;職業年金模式是單位與個人共同繳納,個人賬戶,實賬運行,國家對此予以稅收政策支持;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則按照商業人壽保險范疇市場運行。
同時,國家對基礎養老保險實行統一管理模式后,單位按統一比例繳納基礎養老金,每位退休人員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待遇相同,因此最終可將基礎養老保險這一塊變“費”為“稅”,采取稅收方式,由稅收部門統一征收。這樣,既有利于養老保險費的足額、及時征繳,又有利于基金管理環節上的制衡和高效。
參考文獻:
1.黃瑞芹.我國職業年金制度銜接問題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3(04)
2.馬英.進一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J].發展研究,2006
3.閏新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構想[J].社會科學論壇,2006(01)
4.楊良初.構建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刻不容緩[J].中國金融,2006(17)
5.魏經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勢在必行[J].中國勞動,2004(11)
6.陳頤,黃朝祥.對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幾個問題的思考[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5
7.高書生.為事業單位設計社會保障新制度[N].經濟日報,2005
8.李鷗,苗桂祥,胡明杰.機關事業單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5(06)
(作者單位:太原師范學院人事處 山西太原 030012)(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