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恩華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稅制結構及幾大主要稅種對居民收入的負面影響,從公平收入分配的角度指出了稅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提出了完善現行稅制的設想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現行稅制 收入分配 累進稅率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42-02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我國不同階層間的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不斷擴大。2006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7,2007年達到0.48,2008年達到0.469,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成為亞洲貧富差別最大的國家,而且,我國基尼系數沒有好轉的跡象。如此勢必對社會邊際消費傾向產生不利影響,從而影響到應對當前金融危機刺激消費的政策效果。兩極分化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但是,為什么西方國家能夠較好地控制基尼系數的增長呢?這是因為西方國家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累進的所得稅制度這兩個重要的“穩定器”發揮作用。從財政的角度來看,造成我國基尼系數不斷增長的原因有:一方面,是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很不健全,特別是廣大的農村人口基本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保障;另一方面,是我國的稅制有弊端。筆者著重從對收入分配影響的角度分析我國現行的稅收制度的弊端,提出改進稅制的構想。
一、稅制對居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一)稅制結構不合理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稅收收入總額中,易轉嫁的流轉稅所占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仍然占據很大份額,2008年這一比重仍高達54.8%;所得稅類占稅收總額的比重僅為27.5%;尤其是對調節收入分配作用較大的個人所得稅占比只有6.9%。財產稅類及其他稅類所占比重一向不高,但近年來有所提高,占比17.7%(詳見圖1)。由于流轉稅稅負的可轉嫁,稅收負擔的歸宿不明確,高份額的流轉稅意味著我國整個稅制結構對居民收入分配調控功能不強;當流轉稅出現累退性,還會加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化。

(二)各稅種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負面影響
1.流轉稅類對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流轉稅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控是間接進行的,其并不直接對居民的收入或所得進行調節,而是通過居民在消費商品勞務時間接負擔流轉稅來影響居民的相對收入。
(1)增值稅。其所占份額相當大。增值稅的典型特征是稅收中性,2009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的是消費型增值稅。增值稅實行的是差別比例稅率,在消費環節實行價內稅,因此并非是完全的“稅收中性”,其稅負也是容易轉嫁的,其轉嫁程度取決于商品的供給狀況和需求彈性。一般來說,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比較小,奢侈品的需求彈性比較大,如對于低收入者來說,其消費的生活必需品比重相對較大,而對于高收入者來說,其消費的奢侈品比重相對較大,這意味著低收入者相對于高收入者來說承擔的增值稅負反而更重。稅負容易轉嫁的增值稅在收入分配調節上具有累退性。
(2)消費稅。目前我國的消費稅是對一些特殊的商品課征,主要為煙酒、化妝品、貴重珠寶首飾、小汽車等,大部分是屬于有害健康的商品及奢侈品。一般來說,高收入者用于這些商品消費的支出比重大于低收入者,因此對這些商品加收一道消費稅,能夠起到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但是,有學者實證研究顯示,低收入階層在煙酒的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是高收入階層的2.5倍,高收入階層在摩托車、化妝品、小汽車和珠寶首飾上消費支出占收入比重是低收入階層的2.3倍。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摩托車、小汽車以及珠寶首飾的消費稅率大致在3%-10%之間,化妝品的消費稅率在30%,而煙酒的稅率大致在25%-45%之間還要加收定額稅,消費稅對居民收入分配調節的調控效果是不顯著的。
2.個人所得稅對居民收入的影響。超額累進的個人所得稅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一大稅種,一般實行綜合課征模式。但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仍然采取的分類征收、源泉扣繳的征稅模式,雖然課征簡便,能夠節省征收費用,但是卻難以真正體現量能納稅的原則:取得同等收入的居民由于其所得來源不同而導致個人所得稅稅率不一致,從而導致稅負不同;取得同一筆性質相同收入的居民由于未能充分考慮其家庭贍養人口負擔、子女教育負擔、醫療負擔的不同而承擔相同的個人所得稅負,對個人來說,相當不公平。
研究表明,在居民的工薪所得為6600元時,其實際個稅負擔率為9.47%,還遠低于其他項目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率;在居民取得的工薪所得為21600元時,工薪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開始高于除利息、股息、紅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外的所有其他項目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率,在居民取得的工薪所得為41600元時,其實際個稅負擔率為20.7%,高于其他項目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率,在居民取得的工薪所得為121600元時,其實際個稅負擔率為31.76%,是稿酬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率的2.84倍,是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和財產租賃所得的實際個稅負擔率的1.985倍,這顯然對工薪所得高收入者來說非常不公平。
3.財產稅對居民收入的影響。財產作為居民擁有財富的一部分,它直接意味者擁有者的經濟實力大小,也直接反映居民納稅能力的高低。財產的一個顯著的特征在于其價值的可增值性或者說財產具有累積效應,居民擁有的財產越多,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一般會上漲,最終會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繼續擴大。如果對居民個人財產開征財產稅,由于財產稅的稅負難以轉嫁,可以有效調節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但是目前,我國屬于財產稅的稅種主要有:房產稅、契稅和車船稅。因為財產稅一般是作為地方稅種,其收入規模小,在全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很低,調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能力不強,而具有很好的收入分配調控功能的遺產稅和贈與稅尚未開征。
二、改革現行稅制的建議
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能夠激勵人們努力工作,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但是,過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會造成社會的不公平,阻礙經濟的發展,甚至造成社會的動蕩。為了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政府應當十分重視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而稅收作為政府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可以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當前,必須改革現行稅收制度,在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前提下,強化稅收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控職能。
為達到稅收縮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目標,就要求整個稅制結構是累進性稅制,收入越高的居民負擔更多的稅收,收入越低的居民負擔較少或者不用負擔稅收。一般而言,流轉稅具有累退性,會加劇收入分配不公;所得稅和財產稅具有累進性,可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長期以來我國流轉稅比重太高。由于個人所得稅免征額的提高及企業所得稅稅率的降低,如果不采取減流轉稅的措施,所得稅的占比今后可能出現下降態勢。改變這個格局的總思路是減少間接稅,增加直接稅。
(一)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強化個人所得稅收入分配調控職能
1.改變個人所得稅課征模式,實行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所得稅模式。我國目前采取的個人所得稅分類課稅模式弊端相當明顯。在現階段的征管條件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實行“綜合所得課稅為主、分類所得課稅為輔”的混合個人所得稅模式作為過渡。具體地講,可以將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如工資薪金所得、財產租賃和財產轉讓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稿酬所得等,列入綜合項目實行綜合征收;而對于居民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實行分類征收。
2.確定合理的費用扣除標準和調整稅率結構。對于那些實行綜合征收的個人所得項目,應設置合理的費用扣除標準。個人所得稅的費用扣除可以分成兩類:一是一般扣除;二是個人生計扣除。對于一般扣除,應在每月1600元的免征額上的基礎上,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時對其進行調整提高;對于個人生計扣除,除了考慮個人的日常開支,還要側重考慮個人在家庭方面的支出,如贍養壓力、子女教育費用、父母醫療開支等問題,也就是說,要求個人所得稅在對居民個人收入的調節上應重點考慮居民及其家庭的整體狀況,以家庭收入而不是以單個居民的收入作為調節對象。
對于個人所得稅稅率設置上,仍要突出其累進性質,對高收入者用高稅率多征稅,對低收入者用低稅率少征稅甚至不征稅。對于實行綜合征收的各項所得,按照超額累進稅率進行納稅;對于實行分類征收的各項所得依然實行比例稅率。對于實行超額累進稅率的各項所得,要適當降低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減少稅率檔次;對實行分類征收的各項所得依然實行比例稅率,建議適當調高稅率,以增加非勤勞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負。此外,應盡快開征社會保障稅,一方面可以增強社會保險籌資的強制性,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稅對居民收入分配的調控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幫助公眾形成對未來經濟生活的合理期望,引導消費和儲蓄投資行為。
(二)改革流轉稅,降低其累退性,提高其調控居民收入分配的能力
流轉稅由于其可轉嫁性的特性,其稅收負擔影響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應也相對復雜。在流轉稅占稅收總收入較高份額的情況下,其對居民收入分配調節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作用。如前所述,流轉稅有一定程度的累退性,因此,可考慮降低流轉稅的累退性。具體措施:一是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稅稅率,實行優惠稅率,一方面可以間接減少低收入群體的增值稅負擔的絕對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低收入群體同高收入群體間的稅收負擔相對水平。二是擴大消費稅的征稅范圍,達到引導消費行為,增加高收入者的消費支出,調節其過高的可支配收入。
(三)改革財產稅,盡快開征遺產稅與贈與稅,以弱化財富的積累效應
財產稅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在目前財產稅在稅收總收入比重不高、但財產稅又具有稅負不易轉嫁的優點下,應該通過完善財產稅制,充分發揮財產稅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調控作用。一是對居民購買的不動產,尤其是高檔住宅、高檔別墅、豪宅或者住宅面積大大超過居民平均住房面積,應加大購買者的稅收負擔,考慮價值的不同,建議對其實行超額累進稅率。二是開征物業稅,對評估值高的住宅和超過人均標準居住面積占有房屋者課以重稅。三是盡快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鑒于我國目前的稅收管理水平不高,公民納稅意識不強的情況下,建議采取總遺產稅課征模式,即對死亡人遺留的全部遺產總額課稅的稅制,在對遺產的處理上,即先就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財產凈值征稅,再將稅后財產分配給法定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對遺產稅的開征,建議實行超額累進稅率,課稅范圍應盡可能的包括納稅人的各類財產(動產、不動產以及無形資產等)。同時為了防止納稅人為逃避遺產稅,在死亡前就將財產贈與他人的情況下,應配套開征贈與稅。另外,由于遺產稅和贈與稅需要征收機構全面掌握納稅人所擁有的財產,還需對財產價值進行合理的評估,因此,應盡快建立個人財產申報制度、登記制度,并建立健全財產的管理監督和評估體系。
(四)建立社會保障稅,保障個人最低生活需要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籌資方式主要是征收社會保險費。近幾年的實踐證明,社會保險費的征收成本過高,征收效率較低,不僅導致了較大范圍的保險費欠繳,也使有限的保險費收入用于專門征收機構的開支和人員費用,未能真正用于社會保障。以社會保障稅促進個人收入的公平分配主要是從支出角度來考慮。因為社會保障稅給個人失業救濟、退休養老、醫療保險提供了資金來源,使個人基本生活得到社會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共編著.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胡怡建.新一輪稅制改革的特征和趨勢分析[J].涉外稅務,2004(2)
3.夏杰長著.經濟發展與財稅政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楊虹主編.中國稅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3)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