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從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來看,危機仍未見底,不可低估此次衰退的嚴重程度。文章指出,建立在信貸爆發式增長之上的樂觀是站不住腳的,合理的機制設計應是國家以少量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向優勢行業流動,達到“杠桿”作用。
關鍵詞:經濟形勢 衰退 機遇設計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44-01
目前,中國經濟的樂觀情緒在“危機”的呼聲中不斷積聚,發達國家都把中國看成了擺脫危機的中堅力量,就連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全會新聞發言人也表示:“中國沒有危機,只是缺少信心。”上述的說法和樂觀情緒也并非沒有道理,中國克服危機既有經濟優勢也有政治優勢,這正是我國相比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優勢所在。另外,我國經濟運行也表現出良好的態勢。首先,我國銀行業依然穩健,沒有出現破產的情況,各家銀行的壞賬率低于3%。其次,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表現喜人,2009年初A股不管外國周邊股市狀態如何,走出了一波“眾人皆跌我獨漲”的獨立行情。再次,從2008年12月開始我國新增的信貸量呈爆發式的增長,三個層次的貨幣量均出現了強勁上揚,顯示出政府“保增長”政策開始初見成效。第四,一些標志性產品(如房地產、汽車)也出現了“小陽春”行情。由此看來,我國的經濟形勢也似乎正在好轉。
但是,筆者認為,從國際國內的形勢來看,經濟情況正在惡化,危機仍然深未見底,而國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和官員低估了此次衰退的嚴重程度。
一、建立在信貸爆發式增長之上的樂觀是站不住腳的
雖然,一月份人民幣新增貸款量突破1.6萬億大關,創出歷史天量,但是從新年首月的新增貸款構成份額來看,中長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占據七成以上。這是兩種較為安全的放貸方式,選擇這兩種放貸方式,表明了銀行對經濟形勢的看法仍較為謹慎,其“惜貸”情緒并未得到真正緩解。由于銀行的惜貸,真正用于企業生產的貸款量仍在萎縮,民營企業依然處于水深火熱的“貸款難”之中。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央行公布的M1數據看出來。一月份M1同比增長6.68%,環比下降2.38%,跌入歷史低位。一月份M1數據顯示出企業層面的經濟活動仍然較為委靡,當月信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于政府層面中長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的增加,這些項目都與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相關。
從公布的PPI和CPI數據來看,我國的數據延續了幾個月以來的走低態勢,PPI同比下降3.3%,CPI數據亦連續探底。有學者表示,未能挽住下行的CPI和PPI數據說明,企業生產環節和居民消費環節的活躍度均不太樂觀,沒有明確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經見底反彈。
二、我國出口面臨的國際經濟環境較去年又進一步惡化
中國制造將承受更為嚴峻的考驗。數據顯示,美國2008年四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3.8%,自1982年以來尚屬首次;當季歐元區GDP下降1.5%,比前一年同期下降1.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亞洲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度大幅減少,其數據以“腰斬”來形容也毫不為過。2009年1月,有我國臺灣地區出口同比下降44.1%,新加坡出口下降34.8%,韓國出口下降33.8%,就連日本,其出口額也同比下跌45.7%。中國內地出口也下降了17.5%,由于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制造業嚴重依賴出口,在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面前,外需下降以及成本提高等因素已將中國制造業推入寒冬,以珠三角、長三角、渤海灣為首的中國大世界級制造基地無一幸免。以造船業為例,經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初步分析,預計2009年我國新接訂單僅為2000萬至300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48.4%至65.6%。
三、制造業低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失業率上升
據報道,我國目前有2000萬農民工失業;而制造業發達的廣東省目前求職人數和崗位比率達到了1∶0.8,這意味著將有20%的求職者難以找到工作;與此同時,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也日益顯現,據中國社會調查所在北京等進行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應屆畢業生整體就業率僅有35.6%。解決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為目前國內各界所關注的焦點。
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持續惡化,國內私人投資的持續低迷、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短期內中國經濟形勢將變得越來越嚴峻。2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由此看出,我國最高領導層已經從分認識到經濟形勢的嚴峻性,也提出了大量保增長的措施。3月5日溫家寶總理表示: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6%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4%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為達到這個目標,將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實施總額4萬億元的兩年投資計劃。溫家寶總理表示,為彌補財政減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7500億元,地方財政發行2000億元債券。全國財政赤字合計9500億元,累計國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20%左右,這是我國綜合國力可以承受的,總體上也是安全的。
從經濟學上講,克服經濟衰退,我國政府使用的還是凱恩斯主義藥方——加大財政赤字,當然,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使用這一類猛藥確實對經濟有相當的刺激作用。但是,這類猛藥的應用本身就具有兩面性,特別是財政赤字的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如果把應對衰退的著力點放在加大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投資上的話,那就會面臨宏觀經濟政策作用和目的相悖的尷尬局面。第一,我國目前經濟結構最大的問題就是產能分配不合理,存在相當的產能過剩行業,而加大政府投資也就意味著產能過剩情況更加嚴重,這種情況在鋼鐵、水泥行業尤為突出,有經濟學家認為,對產能過剩行業應該以消化庫存積壓為主而不是加大投資。第二,政府投資對民間資本具有“擠出效應”,“4萬億”投資計劃應該是以引導民間資本為主,而不是靠量取勝,殊不知量越多民間資本被擠出得越厲害。筆者認為合理的機制設計應該是國家以少量資金引導民間資本向優勢行業流動,達到“杠桿”的作用。
所以,筆者認為,解決當前衰退問題應該從改革經濟結構不合理入手,我們目前經濟是面臨相當的困難,卻還沒有到發生毀滅性風險的地步;宏觀經濟政策出拳要重,也不應該到達破釜沉舟的力度。經濟危機讓我國經濟制度的缺陷充分暴露出來,這就為我們再一次改革創造了機會和條件。這樣的措施不是靠行政政策“三拳兩腳”一蹴而就,也不是靠服用“財政赤字”這類猛藥立竿見影,而是要靠長期的努力來推進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比如打破醫療、教育、金融等壟斷行業市場準入門檻,基礎產品價格體制市場化改革等等。日本當年經濟轉型用了20多年的時間,才將外向型經濟轉化成內需型。我國的困難顯然要比日本大得多,所以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應對衰退并不是一個簡單問題,它有其獨特的困難性和長期性,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能認為靠下猛藥來“畢其功于一役”。
(作者簡介:郭燠霖,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生,從事經濟學、金融學研究 四川成都 6100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