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宛
摘 要:群體性事件是是當前影響我國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它產生有心理失衡、歸因偏差、從眾和匿名心理等社會心理機制。處理群體性事件應該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用新思維、新角度去處理群體性事件。
關鍵詞:失衡 歸因 從眾 匿名 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47-02
近年來,我國發生了若干起群體性公共安全事件。孫志剛案、萬州挑夫案、甕安少女溺水案、云南孟連膠農案等所引發的嚴重社會沖突事件,都是非常典型的公共安全事件。激烈的沖突對抗、嚴重的破壞性后果、惡劣的社會影響,幾起群體性事件以極端表現形式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一、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機制
按照社會心理學的觀點,群體性事件屬于“集群行為”的一種,是相對自發的、不可預料的、無組織的以及在不穩定情況下對某一共同影響和刺激產生反應的行為。當前的群體性事件具有以下社會心理機制。
1.心理失衡。形象一點說,就是你鄰居有寶馬而你只有寶萊的那種心酸感覺——產生的“窮人”比絕對貧困的人還多,更致命。意思是說,當人們感知到當前享受到的生活水準低于他們期望自己應該享受的生活水準時,就開始變得不滿和具有反抗精神。改革初期,在政府和輿論界的大力宣傳下,公眾的內心小心翼翼而又充滿欣喜之情;改革中期,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公眾的心理滿意程度也相應上升;而如今,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大,貧富差距也不斷擴大,一部分人的不滿情緒愈加強烈。為什么在絕對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這些人依舊不滿呢?縱向比較的思維方式對此很難作出解釋。事實上,決定個體“滿意度”的參照尺度不只一個,而是多個。其中,同一時期中個體自身與他人的橫向比較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任何一個其他群體的相對多得和自己的相對少得,都會引起相對心理失衡感。隨著平均主義生活的消匿,這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就日益強烈了。或許公眾對自身和他人生活狀況的這種對比及結論難免有失客觀、公正,然而,我們卻能清楚地感覺到他們的這種相對心理失衡感的真實存在。
2.歸因偏差。我們在知覺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時,總是試圖對行為進行推斷和解釋,找出行為的原因,心理學上叫歸因。歸因是一種可以用來評估人們如何感知他們自己和他人行為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
每個人的判斷以及得出的結論總是與自己的身份、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歸因時往往傾向于把有利的結果歸因于自身,不利的現象歸因于他人。說到底,這些都是心理投射的表現。
從歸因偏差的角度看,利益相對受損群體往往不是從秉賦、素質機遇等自身內部尋找利益受損和挫折的原因,而是把利益受損和挫折的原因歸結為制度不公等客觀的環境,因而產生相對剝奪感、社會不公感和挫折感,形成“仇富、仇官、仇不公”等不滿的社會心態。
3.從眾心理。心理學中,從眾則是一種群體的規范形式。它指的是在社會群體的壓力下,個人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社會性的人是以群體的方式生活的,在群體中,為了維護群體的穩定,保護群體中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協調人際關系,群體會形成一定的行為規范。這種群體的輿論、風氣和規范等能形成一股催人行動的心理壓力。從眾這個名詞最早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于上世紀30年代在其劃時代名著《通論》中提出的,其表現為:當由于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識別能力的差異而使某個參與人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時,他往往從其他參與人的行為中提取信息,從而采取類似的行為。
很多人進行是否判斷的標準之一是看別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么是正確的時候。因為“當大家都以相同的方式去思考,就沒有誰會去想得太認真”。成員們草率地同意了錯誤的解決方案,接著互相反饋,使整個群體產生錯誤,悲劇由此而生。
4.匿名心理。在群體性事件中,參與者作為該群體的一分子活動,其行為被群體共同行為所“同化”,個體單獨行動時存在的對危險的恐懼心理會轉移或消失。也就是說,如果是別人知道你的身份,你也知道別人認識你,在這樣的情況下,人的行為就會更加收斂,自覺抑制自己的攻擊念頭,因為大家都知道我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反過來,一旦你確信別人不知道你是誰,你所做的事情別人也無處查處,那么就很容易脫離抑制,你的攻擊水平就會提高。于是,自我約束放松,責任感下降,旁若無人,從而導致大量非理性行為的產生。雖然,很多人事后會很后悔,也很懊惱自己當時怎么會做出那樣的事情呢?但是,在當時的情境下,人的行為是瘋狂的、盲目的,完全不受個人支配了。正是因為匿名情境的存在,產生了“法不責眾”的心理,誘發了大量不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甚至是違法行為。
二、用新思維處理群體性事件
在長期處置群體性事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已經形成了基本成型的模式和方法。但我們又應當清醒地看到,以往的工作模式的重心在于“堵”,在于“控制”,但這種模式往往會嚴重傷害群眾的感情。事實說明,要適應新時期群體性事件的發展和變化,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根據以上的社會心理現象,用新思維處理群體性事件。
1.地方政府要明確服務的角色定位,藝術化行使公共權力。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政府的首要職能。由于公共行政從統治行政、管制行政,到服務行政歷史發展軌跡,使得有些學者對服務行政存在著此誤解。他們認為管理是政府產生的本源,管理是政府的本性,如果強調服務則會出現很多弊端,諸如政府權威受損,會增大民眾對政府的依賴性等。政府注重服務并不意味著排斥必要的管制與管理,相反必要的管制和管理既是服務型政府的必要職能,也是創造發展環境的必要手段。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之中,更好地為基層、企業和社會公眾服務。”再則,服務也不會削弱政府的權威,相反政府通過服務可以擺正位置、提升效率、提高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因此,地方政府要明確服務角色的定位,將服務的理念貫穿于政府行動的全過程。
2.讓媒體成為公眾情緒的減壓閥。媒體要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助手。新聞工作者在發現和摸清當今社會存在的矛盾后,要懷著高度的社會和職業責任感,迅速及時地通過相關渠道,做到下情上達和上情下達、對于不適合公開見報的矛盾或問題,要采用內參的方式,在一定范圍內對情況進行介紹,實事求是地加以科學分析,剖析癥結所在,并提出解決辦法以供參考;對于適宜公開見報的,要選擇那些典型性強、與群眾生產生話密切相關的熱點、焦點矛盾或問題,進行解剖麻雀式或剝竹筍式的深度報道,以此引發公眾的共鳴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關注,從而形成群眾監督、輿論監督與部門監督等的強大合力,最終使矛盾或問題得以及時、有效的解決。
3.消除群體間偏見,建立平等理性的交流溝通機制。當代沖突理論認為,沒有一個社會系統是整合得十分完美的,包括群體性事件在內的社會系統中的沖突是普遍存在的。但通過釋放積聚的不滿情緒,可在新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在現代社會,對社會張力調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社會安全閥系統。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社會安全閥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內容:
(1)構建理性化的社會溝通系統。理性交往的通暢渠道是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也是現實社會穩定的重要制度之一。如果沒有理性交往的渠道,群眾沒有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群體性事件。
(2)要以開放的心態,對待社會輿論和媒體傳播。言論自由是社會開放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監督體系中強有力的因素,有利于社會健康運行。首先要將輿論監督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在法律上明確規定輿論監督的范圍、程序、被監督人與新聞工作者的權利、義務。其次,保障輿論監督的相對獨立性,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新聞工作者都可以采訪、報道,披露的內容不為法律所禁止,努力減少行政干預。再次,努力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素質,使新聞工作者敢于為人民群眾說實話,敢于碰硬。
(3)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集會、游行、示威的權利。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雖然我國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游行示威法)),但是,出于社會穩定方面的原因考慮,并沒有賦予公民完整意義上的游行、示威等政治權利,國家主要機關對公民集會、游行示威的申請,很少作出許可的決定,使憲法賦予公民的這項權利很難得以行使。集會、游行、示威是人們表達共同意愿的一種活動方式,這種表達共同意愿的活動方式,不會從根本上影響和破壞社會穩定。相反,從一定程度上將有利于社會和諧。
4.控制群體集聚,減少從眾心理的助長蔓延。從群體性事件中的從眾心理看,有思想堅定型、借機宣泄型、猶豫仿徨型;從參與群體事件人員的行為結構上看,有組織領導者、出謀劃策者、行動破壞者、起哄助威者、一般隨從者和同情圍觀者;從參與群體事件人員的性格結構上看,有強硬派和溫和派,沖動型和理智型。因此,可以根據參與群體事件人群的各種特點,采取積極措施,減少從眾心理的助長蔓延。一方面,努力縮小群體規模,分化瓦解群體陣營。采取各個擊破的辦法,削弱群體凝聚力。在制定工作方針上,要采取團結多數打擊少數,爭取溫和派分化強硬派的原則。對于組織者、謀劃者破壞者,必要時采取適當手段依法處置,以平息事態。對一般群眾,要通過宣傳教育耐心規勸,使之自覺離去。
另一方面,消除“法不責眾”心態,不讓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員受“去個性化”心理的驅使。必要時可使用法制措施,發揮強制措施的威懾作用,使“匿名者”曝光,恢復其個性特征,恢復社會規范的約束力量,并追究其責任。
應對群體性事件,除了把握社會心理特點,最根本的,則是遵照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為統一思想、應對挑戰、解決矛盾的重大契機;按照十七大要求的那樣,真正落實各項民生和民權保障,不可因暫時的經濟寒冬而延緩、停步。
參考文獻:
1.劉志紅,王輔賢主編.社會心理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李文華編著.現代社會心理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周曉紅主編.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中共瑞安市委黨校 浙江瑞安 325200)(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