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拉提·米爾扎
摘 要: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一項宏觀的戰略決策,除了精心規劃和認真組織實施外,還必須要有法律的規范和法制的保障。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舉措,是一項法治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要以制定完備的法律法規,保障開發建設的有序進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與加強民族法制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
關鍵詞:西部開發 民族法制建設 二者關系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083-02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握全局,提出的一項面向21世紀的戰略決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既是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面臨的一次歷史性的機遇和挑戰,是縮小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幫助少數民族人民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和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這項宏觀的戰略決策,除了精心規劃和認真組織實施外,還必須要有法律的規范和法制的保障。西部大開發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舉措,是一項法治系統工程。因此,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民族法制建設,特別是加強民族立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要求的民族法律體系及其監督機制,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與加強民族法制建設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協調。一方面西部大開發必須要有法制作保障,離開了法制,西部大開發將不能如期實現;另一方面,法制作為上層建筑,必須為經濟基礎服務,并根據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客觀要求不斷地完善和發展,離開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脫離了西部民族的實際,民族法制建設也就脫離了實際,毫無意義。
一、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政治基礎和法律保證
民族區域自治是黨中央、國務院把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的一個創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乃至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84年制定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把黨和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固定下來。這部法律貫徹實施16年來,在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權利,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維護國家的統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財政經濟方面的一些規定已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國家對民族自治地方某些扶持和照顧的政策,也需要作一些調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于2001年2月28日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決定》。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修改,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大舉措,是在新世紀初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一項新成果,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999年修改后的憲法,在序言部分增加了關于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修改后的自治法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的性質與特點,也體現了黨和國家面向21世紀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針對我國民族地區主要是西部民族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距,提出了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中,加速民族自治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建設團結、繁榮的民族自治地方,以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精神和原則。
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修改符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把結合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現狀,把加速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建設團結繁榮的民族自治地方,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作為一項根本性的任務。
1.自治法在關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體制和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支持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自治法第三十二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在全國統一的財政體制下,通過國家實行的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享受上級財政的照顧。”同時在第六十二條中規定:“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上級財政逐步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通過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財政轉移支付、民族優惠政策財政轉移支付以及國家確定的其他方式,增加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資金投入,用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2.自治法規定了關于投資、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力度,并把這些支持規定作為“上級國家機關的職責”專章規定。第五十五條規定“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幫助、指導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和實施,從財政、金融、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幫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速發展經濟、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
3.自治法加強了對民族地區扶貧的力度。第六十九條規定“國家和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從財政、金融、物資、技術、人才等方面加大民族自治地方的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幫助貧困人口盡快脫離貧困狀況,實現小康。”
4.針對民族地區教育落后和人才匱乏的局面,自治法堅持科教興國原則。加大了對民族地區教育的支持力度,具體表現在幫助民族地區發展民族小學、民族中學,在發達地區的城市舉辦民族中學和在普通重點中學中開辦民族班,幫助培養少數民族學生;以及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教育投入、師資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幫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發展其他教育事業,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國家舉辦民族高等學校,在重點高等學校舉辦民族班、民族預科,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并對人口特少的民族在招生錄取時給予特殊照顧。
5.在原自治法的基礎上增設了關于“合理調整生產關系和經濟結構,努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款。”將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規定了基本的模式和有效運行的機制,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法制保障,注入生機與活力。
三、加強民族立法,促進自治地方法制建設,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立法,促進自治地方法制建設,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實現經濟全球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提供比較完備的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及其監督機制。
1.貫徹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促進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加強民族立法工作。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世紀之交,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法律、以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散居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法為主干、以調整民族關系的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對法律法規變通或補充規定組成的社會主義民族法律法規體系及其監督機制。關于民族自治機關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規定,早在1954年的憲法中就予以確定,并在1982年憲法中做出明確規定,在1984年頒布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法中進一步明確化。據統計,截止1998年底,我國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相繼制定頒布了129個自治條例和190個單行條例,67個變通補充規定。我國的民族法制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民族法制建設包括民族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實行法律監督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心環節和基本實質是嚴格依法辦事,厲行法制,堅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是民族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法制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和團結、平等、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在法律上的體現和保障,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規范化、法制化,也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規范化和法制化,貫徹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不僅要體現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根本要求,而且要結合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特點,加強地方法制建設和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出符合各省區和民族地區實際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3.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貫徹實施民族自治法,加強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方略,根據“十一五”計劃綱要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部署,根據各省區的立法規劃應加大民族立法的力度,根據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各民族自治地方和立法機關要進一步加深對各自治法修改決定中做出的實行特殊政策和有關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若干新規定的學習和認識,結合民族地區的實際使這些特殊政策和若干新規定,在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中得到貫徹和執行,從而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根據修改后的自治制度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按照立法的規定,及時清理不符合自治規定或者違反自治法的有關地方性法規和民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以及不合時宜的變通性或補充性規定,要盡快清理現行立法中的陳規陋習,做好法律法規的清理工作。
4.根據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要求和“十一五”計劃綱要所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結合各民族地區的實際制定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特點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十五計劃綱要提出要突出抓好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節水和開發水資源等一批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工程,民族地區應盡快出臺有關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各民族自治地方以單行條例的形式制定出有關退耕還林還草、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和加大扶貧開發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5.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貫徹實施民族自治法,加強民族自治地方法制建設,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21世紀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和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徑。民族問題和發展問題事關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大局,是構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也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必須切實確決的兩大主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總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民族法制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政治基礎和法律保證。
參考文獻:
1.馬玉祥.修改后的民族區域自治法幾個重大突破[M]北京:中國民族,2004(9)
2.吳宗金,匡愛民.20年民族區域自治法學研究回顧與展望——紀念《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20周年[J]貴州民族研究,2004(1)
3.奚云華.民族地區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幾點建議[J].今日民族,2004(8)
4.吳仕民.新形勢下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問題研究[J].中國民族,2004(9)
5.阿不都克里木·馬木提.進一步深入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J].中國民族,2004(9)
6.徐合平.論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自治立法的民族性原則[J].蘭州學刊,2004(4)
(作者單位:新疆職業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