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華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機下,會計準則的一些規定如金融工具的確認、特殊目的實體的合并、公允價值的計量,引發了人們的普遍爭論。文章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述,指出了在這三個問題上,一些準則規定所引發的弊端,并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金融危機 金融工具 特殊目的實體 公允價值
中圖分類號:F83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56-02
從2007年上半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而今已經演變為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而且這股沖擊波仍在蔓延。在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面前社會各界都在努力尋找原兇和應對的方法。對于前者,有一種觀點是:美國金融危機主要是由會計引發的。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偏頗的,站不住腳的。因為會計是對經濟活動的反映,它并不能決定經濟活動本身的好壞。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下會計準則的一些規定也確實引發了人們的爭論,如金融工具的確認、特殊目的實體的合并、公允價值的計量等。以下筆者將對這三個問題展開論述。
一、關于金融工具確認的思考
美國FAS140對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標準的規定是“是否放棄控制權”。以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CDS)業務為例,CDS是國外債券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在信用違約互換交易中,違約互換購買者將定期向違約互換出售者支付一定費用,而一旦出現信用類事件,違約互換購買者將有權利將債券以面值賣給違約互換出售者,從而有效規避信用風險。按此規定,金融機構只要不再擁有該金融資產的控制權,就會對其終止確認,而無需考慮這些業務導致的已轉讓金融資產的風險保留或回歸程度會對金融資產終止確認產生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金融機構從事CDS。但這一切不過是一場風險接力游戲,市場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在次貸借款人違約的情況下,游戲就變成了災難,破產的雷曼兄弟就是市場上十家最大CDS的對家之一。
如上所述,這種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的規定是存在弊端的,因為沒有考慮到已終止確認的金融資產仍能帶給企業潛在的風險的報酬。筆者認為可以學習IASB的做法,將控制權的轉移與風險報酬的轉移結合起來考慮,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上述悲劇的發生。
二、關于特殊目的實體合并的思考
美國的商業銀行大都是以金融控股集團形式存在。有些銀行利用會計準則的彈性把集團內部投資部門設置為特殊目的實體。所謂特殊目的實體(SPE)是指發起人為了實現特定目的或完成特定的經營活動(如進行租賃、完成資產證券化等)而設立的一個實體。SPE在組織形式上可能是一個公司、合伙或信托,可能只存續一段期間,當目的達成或未達成時,即告結束。一方面商業銀行利用傳統的商行業務出讓信貸風險,另一方面,集團的投資部門作為SPE又重新承擔了信貸風險。而這一切在企業賬面上卻看不到,也就是說沒有納入到企業會計報表的合并范圍。
筆者認為,“安然事件”后,SPE的合并問題引起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重視,在其發布的第46號解釋公告中要求“如果一公司須承擔由某一可變利益實體的活動產生的多數風險或損失,或者有權收取某一可變利益實體的多數剩余報酬,或者兩種情況兼有,那么該公司(即主要受益方)應合并該可變權益實體”,其中的“可變利益實體”包括SPE、表外融資結構及類似實體。這種基于“主要受益方”合并是對基于“實質控制”的補充,即“如果某一實體獲得了可變權益實體的主要經濟利益,同時又要承擔可變權益實體的主要經濟風險,那么它就存在對可變權益實體施加控制的動機”。但此規定雖然主張事實上的控制權,看重經濟實質,也就是風險與收益的分配,但只是原則導向,不易準確應用于實務,因此就出現了很多主要受益人與SPE實質上關系緊密而形式上獨立的現象,使其沒有納入到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范圍。因此進一步明確界定合并報表的范圍將是會計準則制定中較為迫切的問題。
三、關于公允價值的計量的思考
在金融危機蔓延過程中,美國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和國會議員將矛頭直指第157號美國會計準則。他們認為,該準則關于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是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在市場大幅下跌和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導致金融機構按市價大幅減計資產,使虧損增加,資本充足率下降,引起市場加大資產拋售力度,進而形成“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推動并加速惡化了金融危機。他們并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金融機構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金融機構不必按市值計量其金融資產,金融危機就會消退。2008年10月30日,美國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內容之一提出暫停金融機構采用“按市計價”準則。
那么公允價值計量是否是金融危機的元兇,我們是否要保留公允價值計量呢?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與金融危機無關。國際會計準則委員(IASB)研究主管韋恩·阿普頓(Wayne S Upton)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會計準則并不能給企業帶來損失,它只是跟隨市場,并非領導市場。也就是說公允價值計量只不過是企業如實反映其財務狀況的工具。
FASB發布的157號美國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報告實體所在市場的參與者進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收到的價格或轉移一項負債所支出的價格。公允價值計量運用按數據的層級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數據是反映活躍市場中同一資產或負債報價的市場數據。第二層次數據是指非活躍市場中同一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以及所有各種活躍程度的市場中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第三層次數據是除了能直接觀察到資產和負債的報價之外的市場數據,如果資產和負債為一種金融工具,則表現為利率、收益曲線、價格波動和違約率等。第四層次數據可以稱為市場印證數據,即可以觀察到的合并市場數據,不能直接觀察到,但這些資產或負債的市場數據可以用相關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取得市場數據來印證。第五層次數據是主體數據,不能通過其他市場數據進行印證,只能通過外推法和內插法得出的數據。使用主體數據時,公允價值的目標仍然不變,應從主體數據中挖掘市場參數,盡可能消除主體的特定因素。
公允價值在有活躍市場的交易價格的情況下,采用的是市場價格,在市場波動很大的情況下,按公允價值計量就會出現虧損嚴重的結果,而歷史成本計量雖沒有這種問題,但是市場確實是下跌的情況,財務報表不去反映它而繼續反映歷史成本就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面臨的風險。而當某種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躍市場時,模型也許是計價惟一的選擇,但正如金融界著名的WL羅斯公司董事長威爾伯·羅斯所言:“模型的特性就是假設未來與過去的情況相似,因此一旦多項標準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失靈。”結果就如巴菲特指出的:“許多次貸機構持有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擔保債券憑證)按模型而非市場定價,二者之間的差別可能對股東價值造成重創。”如何令報表使用者理解并信任財務報表中的公允價值是會計準則不容推卸的責任。在公允價值計量方面,IASB計劃于明年中發布征求意見稿,并應財務安全論壇的要求,于2008年5月成立專家咨詢組考慮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專家用于2008年9月發布一份《關于在不再活躍市場中計量和披露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報告,試圖為金融危機后的市場投資者找到可信賴的計量與披露方法。該報告中有幾點結論值得關注:第一,市場參與者對風險的看法在計量公允價值時必須考慮在內,即使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市場敏感可能使風險被放大;第二,活躍市場與不活躍市場之間并無明確界線,不活躍市場中的主體需在計量方面投入更多力量,以確保交易價格代表公允價值或決定對交易價格所需進行的調整;第三,遵循會計準則的不同報告主體使用模型對同一金融工具進行計量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因為不同主體所用假設及其判斷可能不同,這是公允價值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但同一主體在運用判斷方面應保持一致性。對第一點的理解是證券市場處于牛市或者存在泡沫的情況下,按活躍市場的交易價格計價可能就高估了價值,我們不妨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扣除一部分比例再對利潤進行分析,擠掉一定水分后再做投資評價,以降低、規避風險;反之在市場比較低迷的時候,可以在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的基礎上,作相反方向的適當調整。對第二點的理解是在不再活躍市場,使用定價模型應盡可能消除主體的特定因素,向市場數據趨同。對第三點的理解是同一主體在使用定價模型運用判斷方面應保持前后一致性,使得數據前后可比。
參考文獻:
1.坍檀.美國金融危機:不是會計惹的禍[J].財務學習,2008(11)
2.余毅.特殊目的實體合并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11)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天津 300300)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