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明富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納稅服務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論述了納稅服務的對象定位、服務與管理的關系定位、服務的內容定位。
關鍵詞:納稅服務 對象定位 關系定位 內容定位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7-177-02
納稅服務是眼下稅收工作中最熱門的話題,有關納稅服務的各種提法不斷見諸于報端,有關納稅服務的各種做法也在實踐中不斷涌現,納稅服務工作開展的可謂紅紅火火,可以說已經和稅收執法一樣深入到每一位稅務干部心中。然而,在基層稅務機關的具體工作中,納稅服務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表面化、形式化。由于稅務部門屬于政府和稅務雙重領導的性質,基層稅務機關在接受上級稅務機關領導的同時也要按地方政府的要求辦稅,納入了地方政府監督管理的范圍,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出多門,有時使稅務部門無所適從。如為了加強監督,政府部門在辦稅大廳設置監控攝像頭,以全方位規范管理稅務人員辦稅行為,但這種做法值得商榷,因為這樣做容易引起稅務工作人員的反感。稅務部門為了應付各種名目繁多的監督檢查,很多時候不得不用一些形式化、表面化的東西來應付。
二是程式化、繁瑣化。各級稅務機關制定了許多針對各種涉稅行為的規程條款,試圖用程式來規范納稅服務行為。實際工作中,這種方法一方面把人當作機器來管理,限制了稅務干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另一方面,由于要套用固定的程式,許多老套的做法與現代辦公信息化、無紙化的要求相矛盾,使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在工作中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人為地使工作繁瑣,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是擴大化、極端化。由于近年來出現行風評議、文明行業評比等一系列強化納稅服務的措施,在一些部位尤其是集中辦稅場所納稅服務被擴大化、極端化,甚至以社會服務行業商業化的服務標準來要求,過分的強調服務而忽視了稅收管理,致使部分稅務工作人員不敢行使執法權,有的在行使處罰權時受到納稅人無理的人身攻擊。極端地強調納稅服務使稅法剛性軟化,也使窗口單位部分人員因此不安心工作出現短期行為思想。
納稅服務畢竟不是一種短期行為,也不再僅僅是道德范疇的要求,而是稅務部門和稅務人員按照稅收法律規定必須長期堅守的法定職責和義務。既然是法定的職責和義務,就不能不作為,也不能盲目作為,所以,應當在大膽實踐的基礎上,對納稅服務進行準確定位,為納稅服務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一、對納稅服務的對象定位
《稅收征管法》第七條規定:稅務機關應當廣泛宣傳稅收法律、法規,普及納稅知識,無償地為納稅人提供納稅咨詢服務。據統計,《稅收征管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三部法律中關于納稅人權利的規定有42條之多。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是稅收法律關系的雙方,納稅人的權利也就是稅務機關的義務,這就是稅務機關提供納稅服務的法律依據,是法律賦予的法定義務,這一點必須明確。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主要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個方面的職能,政府部門既是公共管理者,更是公共服務者。稅務部門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之一,不僅要為政府部門履行提供公共服務職能籌集稅收資金,扮演著“征稅人”的角色,而且在征稅的過程中它還扮演著“用稅人”的角色,因為稅務部門征稅過程中的各項費用開支來源于稅收。因此,稅務部門既是“征稅人”又是“用稅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務者,必須為納稅人提供納稅過程中所必需的公共服務。
稅務部門有著管理與服務的雙重職能,管理的是“稅源”,服務的是“納稅”。實際上,把納稅人作為稅務管理的對象是一種錯位,同樣,把納稅人作為納稅服務的對象也是一種錯位。只有為納稅人提供納稅過程中所需的“公共服務”才是對納稅服務工作的準確定位。其實,把稅務部門的納稅服務定位在“為納稅人提供納稅過程中所需的公共服務”與對不同的納稅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并不矛盾。不同的納稅人其在納稅過程中所需的納稅服務在形式和內容上是有所不同的,稅務部門和稅務人員根據納稅人的不同情況為其提供不同形式或不同內容的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納稅人對納稅服務的需求,更好地把納稅服務落到實處。
“納稅服務”在稅務系統并不新鮮。回顧稅收征管改革的歷史,可以說稅收服務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在“一員進廠各稅統管”的專管員管戶制下,把納稅人的全部納稅事宜作為服務對象,在納稅上搞包辦代替,或者把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作為服務對象,開展“促產增收”工作。取消了專管員管戶制度后,又把稅務代理作為稅收服務的主要內容等等。這些都是在無償或有償地替納稅人履行其應盡的納稅義務,并不是稅務部門納稅服務工作的正確方向,只有為納稅人提供納稅過程中所需的公共服務才是對納稅服務工作的準確定位。
二、對服務與管理的關系定位
在重視稅務部門服務職能的同時,不能忽視稅務部門的管理職能。稅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將分散在納稅人手中實現的稅款集中到國庫的過程,是確保稅收資金的及時足額入庫。這是整個稅務工作的根本所在,納稅服務也應該服務于這一目的。納稅服務強調的是對依法納稅的納稅人在納稅程序上提供應有的服務,是針對誠信納稅的納稅人而言的。試想一下,納稅人都不來自覺主動納稅,稅務部門又如何為其提供服務呢?所以,管理和服務之間,既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偏廢。納稅服務必須以有效的管理為基礎,以納稅人主動納稅為前提,失去了這個基礎和前提,納稅服務也就失去了意義。而納稅服務反過來能夠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減輕稅務部門的管理難度,促進稅務管理水平的提高。
納稅服務工作使納稅人與稅務機關之間傳統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由原來的征納關系改變為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征納雙方也就處于了一種平等的地位。但是,稅務部門提供的納稅服務,決不同于商業服務。商業部門之所以把顧客當成“上帝”對待,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目的是商業利潤的最大化,是一種商業促銷行為。而稅務部門的納稅服務是為納稅人提供的公共服務,稅務部門不能把納稅人作為被管理者而居高臨下,也用不著去“迎合”和“討好”納稅人,是一種平等合作的關系。
三、對納稅服務的內容定位
納稅服務是服務于“納稅”行為而不是服務于“納稅人”本身。從稅務部門的角度看,納稅服務是要求稅務部門在納稅人辦理涉稅事宜的過程中,為納稅人提供方便和幫助,降低納稅成本,滿足的是納稅人在辦稅過程中的公共需求,而不是納稅人其他方面的個人需求,更不能因滿足某一納稅人而損害國家和其他納稅人的利益。從納稅人的角度看,納稅人到稅務機關是來辦稅的,他需要的是納稅上的服務,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服務。所以,稅務部門的納稅服務必須緊扣“納稅”這個主題,不能“跑題”。
需求與可能本身是一對矛盾,納稅人對納稅服務的需求與稅務機關提供服務的可能要適時、適地、適度。作為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首先要在思想上樹立現代化的納稅服務理念,從保護納稅人權益的角度出發,在納稅人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和行使權力的過程中,為納稅人提供規范、全面、便捷、經濟的服務?,F階段的納稅服務應該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多元化的納稅申報方式。稅務部門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現代金融支付結算手段的進步,為納稅人提供多元的、快捷的、高效的申報納稅方式,節約納稅人的申報成本。二是簡便易行的辦稅程序。我們現行的辦稅程序過分注重了稅務系統內部的監督制約和權力的分解,尚未從實質上把“是否方便納稅人”作為辦稅流程設置的主要依據。稅務部門應按照稅收信息化建設的統一規劃,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簡化辦稅程序,縮短辦稅時限。三是快捷高效的辦稅效率。對于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來講,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時間也是其納稅成本中十分重要的一項。稅務部門應該把“省時”作為要點,以“即時”辦結為目標,對涉稅事項進行時間上的量化,制定出必要的時限。四是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讓納稅人及時了解稅法,熟悉辦稅程序,是提高納稅人納稅意識的重要前提。各級稅務機關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絡等社會媒體普及稅收知識,宣傳稅收法律,傳遞稅收信息,通過稅法宣傳服務,提高納稅人的納稅自覺性。稅務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整潔干凈的辦稅場所都是時下納稅服務的具體內容。
此外,對納稅服務的考核標準也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納稅服務質量的好壞,不能單純以納稅人是否滿意為標準,也不能以稅務部門自身的感覺為尺度。衡量納稅服務質量好壞的標準應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不同的服務項目應該有不同的考核標準,要把不同的考核標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納稅服務質量考核指標體系,根據稅務機關的實際情況,客觀、全面地反映稅務部門納稅服務質量的真實水平。總體來說,衡量納稅服務工作質量的標準應該看兩方面的內容:從稅務機關的角度看,納稅服務是否充分利用了現有條件和先進技術;從納稅人的角度看,納稅人在辦稅過程中是否省錢、省時、省力、省心。
(作者單位:晉城市地稅一分局 山西晉城 048000)
(責編:鄭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