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義
二十一世紀使人們進一步意識到地球日趨“減小”,時間漸近瞬時,以知識經濟為主線構成的高科技軍事、政治、經濟的人才較量戰向我們咄咄逼近。科教興國是唯一的出路,作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樹立實驗意識已成為物理教學的當務之急。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就須創設良好的物理情景,使學生在心情愉快中學習物理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效率,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如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尋求正確結論,筆者做了一定的嘗試。
一、利用故事,激發聯想
針對學生愛聽有趣的奇聞軼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寓言、典故、謎語、趣聞、諺語等,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問題,豐富聯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例:講述“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對“慣性”概念較難理解,我就以一篇故事開始,在一擁擠的公共汽車上,有一老者和一時髦少女,該車突然急剎車,致使老者向前碰到少女,少女大怒,瞪著老者說:“瞧你的德性”,其時氣氛緊張,全車人都看著他倆,只見漲紅了臉的老者說:“這不是德性,而是慣性”。這時候乘客都哄笑。通過這一小故事,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揭示了慣性的本意。這些豐富的資料若能恰當地用在物理課堂中,既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新知識,能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與教學有關的趣聞、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又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吸引學生注意力,為課堂教學成功鋪下基石。
二、設計懸念,引發思考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制造懸念,提出大多數學生看起來與本課教學內容無大關系,實則聯系緊密的典型問題,激起學生思維和探究知識真諦的欲望。物理課中可有意識地安排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與物理學科內容密切聯系的小實驗,及生活中常見的但學生又一時無法解釋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力的學習中,演示下面的實驗:
1.小車放在鋪有毛巾的水平桌面上,用力推小車才會動,不推小車就停下,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不能運動下去?請學生簡單的思考,介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演示氣墊導軌上的小車的運動,運動的小車不需要動力,就保持持續的運動,當有力的阻礙時,小車才會停下來。介紹伽利略的觀點: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的維持。
這兩種對立的觀點,引發了學生思想上的劇烈沖突,學生就有一種強烈的欲望:力在物體的運動中到底起了怎樣的作用呢?把學生的思想、精力,緊緊地吸引到了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設實例,激活思維
創設實例,不僅能幫助學生感悟“物理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而又蘊涵著一些思維力度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一次我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內容時,讓兩位學生上講臺來敲擊音叉,要求學生注意敲擊前后音叉有什么不同變化,由于音叉的振動幅度很小,后排的學生很難看清,為了驗證“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這個結論,我要求全班學生想辦法設計幾種實驗方案進行驗證。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有的學生提出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看看水花是否會向四周濺出;有的學生提出用細繩將一乒乓球拴住(用錐子在乒乓球兩頭打孔,然后用細線穿過小孔,泡沫塑料也行),慢慢靠近發聲的音叉,如果乒乓球或泡沫塑料會被音叉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還有的學生提出在發聲的音叉旁邊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如果蠟燭的火焰會隨風飄舞,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音叉振動時引起周圍的空氣振動)等。然后再讓這些學生通過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受到鼓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種情境創設,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注重學習過程的靈活性,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滿足了學生求知欲望,使他們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并樂于學習科學知識。
四、巧妙設計,發展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沒有問題的設計,就不能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必須還要設計良好的物理問題情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找出事物的共同點,抽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得出結論,在學習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如給學生設計好討論問題,將學生的好奇心引向積極的求知領域,增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自覺性,并開拓他們的視野。例如在講“大氣的壓強”一節,課本給出了“瓶吞雞蛋”的實驗,學生根據自己對大氣壓的理解解釋這種現象后,教師再及時提出一個要求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如何能將吞入瓶內的雞蛋再“吐”出來呢?這樣既活躍了氣氛,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獲取知識的情景。例如在講完“機械運動”后,先讓學生總結一下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然后問學生,歌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中的參照物是什么?因為這兩句歌詞分開與合在一起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因此能激起學生激烈的討論。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學生不僅懂得如何正確描述運動,而且也深深體會到物理學的嚴密性。
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表明:結合學生的特點,在物理教學中積極創設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于培養現代化建設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