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剛
農村中小學中大部分都離城市較遠,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師資配置都相對薄弱。有一些弱智學生一般也都隨班就讀。弱智生隨班就讀促成了一種加快弱智教育發展步伐應運而生的辦學形式。那么,我們面對現狀,該如何調整我們的日常管理和著手我們的教學呢?今對此狀,淺談一下我的幾點建議,以便和大家更好地研究交流。
一、兩到位
1.領導——教師——學生三位一體,思想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強管理,思想先行。首先領導要把弱智生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與普通教育擺放在同等位置。選配有較強責任心和事業心、在生活上能關心、愛護弱智學生、掌握弱智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善做巧做各類學生思想工作、有一定教學和管理經驗、家長放心、領導信任的教師擔任主管,擬定特教教師學習培訓計劃,訂制特教教學的相關資料,以可行有效的思想、方法武裝弱教領域的教師思想。定期組織教師走出校門到特教學校參觀學習,開拓視野,豐富經驗,提高技能。形成一師多能、一師多用的常規格局,把特教工作內化為教育工作的一抹朝霞。
特教教學根植在普通學生的教育中,讓學生理解、同情弱智生。他們在社會中是弱者,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去關心、愛護、幫助他們。他們需要微笑而不是譏笑;需要伸手而不是揮手。只要我們每人多伸一把手,獻一點點愛心,那么他們身邊就圍滿了幸福。我們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洋溢著愛,我們每一個人也都在享受著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大愛。
2.由普遍到個別,教學到位
弱智生與正常的學生一樣,也要在德、智、體等諸多方面全面發展。正常學生適用的教育方針、原則、方法、措施對弱智學生也一樣適用。在課堂中可采用一課兩用的方法(即形式上有同于復班制教學)比較有效。可以把第一教學任務分配在常規教學(即正常教學)上;把第二教學任務用來安排弱教教學。一堂課兩個任務,參差安排,互不干涉。在同一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弱智生的教學要做到“五要”:一是教學內容選擇要“適合”;二是教學目標要“適度”;三是教學方法要“適當”;四是任務分配要“適宜”;五是學生評價要“適中”。以確保完成第一教學任務,努力提高第二教學任務為原則。普遍教學與個別教學齊抓共管。
二、三培養
1.立足《意見》,培養合格人才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學校要推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合力。”堅持以人為本,教育、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日常行為和思想道德品質,通過班會、板報、廣播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集體觀念,通過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加強對班級干部的培訓,使之成為班級良好風氣形成的中堅力量。要讓學生一進入校園,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學校所做的點點滴滴都是為了他們成長,為了他們的明天,使他們自己愿意在這里接受教育,與學校形成合力,培植一顆我為社會、學校、家庭做貢獻的善良之心,為明天成為和諧社會中合格的一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立足家庭,培養自理能力
在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上,學校努力培養弱智生的自理能力。父母不會陪伴他們一生,早日學成自理能力是學校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培養目標,也是每一位家長的希望和重托。平日里的生活起居和普通學生的管理要求一致。因勢利導,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學生心理、生理的準確辨析能力,養成打掃公共衛生和搞好個人衛生的習慣。
3.立足社會,培養情趣
弱智生也將是明日社會中的一員,參與社會活動,立足社會生存,學會一項技能,成為一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公民是我們最美好的愿望。學會了技能就能生存,學會了技能就可以減小對社會的負擔,這也正是教育所獨具的功能。對弱智生的情趣培養則成為了重中之重。首先要評估準確、任務分配要適度。在勞技課堂中更應該給予他們特別的關注,協助他們達成教育目標。目標安排難易適度,個輔準確耐心,對這一群體有所傾斜,把弱智生全方位考慮周全。形式力求新穎、多樣、有趣。活動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動腦、動眼、動口。內容安排只要適合,基本能達到教學預期。情趣愛好建立起來了,為明天的學習儲備了動力,為明天學習更復雜的技能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