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蓮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創新型人才,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要靠創新教育來培養。所謂創新教育就是通過有目的、有系統的創新教學與訓練,使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品質,開發創新思維,初步掌握創新技能技法,從而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一種新型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實施創新教育成功的關鍵。為此確立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課堂教學策略至關重要。創新教學的課堂教學策略,就是在實施創新教育中運用創造學、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及其變化而制定的行動方針和活動方式。根據兩年來我的創新教育實踐,總結的教學策略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是非智力因素。無數在創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決定因素首先不是他們的淵博知識而是他們的創新人格。源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求,是創新的靈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促進和提高學生情感智慧的發展。例如在物理教學中可以通過對物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科學家崇尚科學的情感和價值觀,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品格修養,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和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發揮科學史啟發智慧的功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
二、興趣策略
興趣是學生力求接觸某種事物的意識傾向,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起著關鍵作用。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是這一事物最易誘發大腦皮層的興奮,且使興奮持續,而這種興奮則是大腦對該事物認識、理解、記憶的最佳狀態。如果學生對學習對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學習效率將會得到有效提高。同時在興趣中學習,還能有效地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將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從而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動機,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
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現代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其中,教師講課時如果能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既顯得詼諧、風趣,又不乏邏輯性和科學性,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夠讓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加技能。那么,對天真活潑、好奇敏感的初中生而言,學習興趣是很容易被激發出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許多途徑,諸如:精心篩選設計實驗,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講述寓意深刻的名人軼事、物理故事;做有趣的物理游戲;看一段錄像,聽一段錄音;滲透一些STS或尖端科學技術的動向等等。
三、氛圍策略
創新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 起來。一句話就是要營造一種有利于開展創新教學的課堂氛圍。
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一是問題性。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是創新教學的前提。教師要創造性地設置問題的情境,營造一種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氛圍。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多種求解的途徑。
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傳統的教學活動以“告訴”的方式讓學生“占有”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造成了學生被動的接受方式。創新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探索的過程。教學中師生要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各抒己見,開放彼此對問題的認識、觀點、看法,闡明各種觀點、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進行討論、驗證各自不同的觀點和看法。要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
創新教學的特征之三是個性化。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就沒有特色。創新教學的課堂要營造一個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要使優生發揮特長優勢,使后進生不因為有錯誤觀點而受到冷嘲熱諷,要消除后進生對學習的“恐懼”,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在物理教學中把驗證性學生實驗改為探究性學生實驗后,自然地創設了師生平等交流、探究問題的創新學習氛圍;另外討論開放性實驗,設計實驗方案等都是創設創新氛圍的好方法。
一直以來,受“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和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影響,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一種教師凌駕于學生之上的上下級關系、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教師常常以神圣不可動搖的“圣人” 面孔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一種相對被動的地位,進而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學生的學習主人翁精神并沒有真正體現出來。老師在平時的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尊嚴,如果在教學活動中能與老師平等對話、互相尊重,而不是處于劣勢地位,而老師在課堂上做民主平等的學科上長者,做學生的引路人,這樣在課堂上就很容易形成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
四、方法策略
靈活的思維方法與創新活動密切相關。方法策略就是在實施創新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創新方法。這是訓練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介紹其結果。這樣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時它也是認識科學本質、訓練思維能力、掌握科學方法的手段。
創新思維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發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從眾,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拒絕復制型思維。創造從懷疑開始,懷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維的發散性,就是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式。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時抑制甚至扼殺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教學時間和空間“集裝箱”式的程式化,使師生缺乏個性化的選擇和自由;統一的學習方法抹煞了學生的思維個性;標準答案不允許學生嘗試錯誤,更不允許批判思維、發散思維;過分依賴演繹的教學使學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師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創新教學中要適當調整教材結構和體系,加強創新思維方法和技巧的訓練。如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對實驗裝置運用缺點列舉法、特性列舉法等創新技法進行改進;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運用大腦風暴法、力行法等創新思維方法進行解決等。
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同,學習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別。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法的指導,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在物理課上,加強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物理情境教學,加強物理過程分析的教學,在解題過程中從物理情境、物理過程去分析尋找適用的物理規律。并且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去解釋相關的物理現象。培養學生題后多思考,思考問題包含的知識點、所適用的物理理論依據,并依此把問題引申,與相關的知識進行比較,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拓寬,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問題的判斷可進行邏輯推理法、逆向思維推理法、比較分析法等,避免題海戰術。每一章節學習完后,引導學生從知識的內在聯系出發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鼓勵學生多進行階段性的學習總結活動,使學過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引導學生學會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規律;教會學生從基本的物理概念、定理、公式出發去分析問題和解決相關問題。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不斷滲透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請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談談自己的認識,也可以請本班或是高年級的學科尖子到班上談談自己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受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認識方法和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知識策略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技巧的基點,是創新素質形成的基礎。知識策略就是在創新教學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教學,而要以基礎知識為載體,把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落實在知識點的教學上。要求學生既要勤奮學習基礎知識,又要注意掌握創新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既要引導學生加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創造性地歸納和綜合,又要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方法去構建知識結構,形成知識網絡,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引導學生把初中物理、生物、地理、化學中關于環境保護的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當地環境污染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其對策。這樣以知識為載體,從“人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這樣的學生才不是“倉庫型”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