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花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作文教學的第一點要求就是“善于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寫作的基礎和根本。傳統的作文訓練的程序是:指導—寫作—講評。這個程序中的第一環節“指導”往往變成教師提寫作要求,這種要求或簡單或具體,結果往往只是從客觀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作文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甚至使部分學生滋生了厭倦思想和套作文、抄作文的投機心理,這無疑是對學生個性的摧殘,是對作文教學的傷害,與《大綱》中強調的“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實踐”、“創新”等思想嚴重背離。因此,切實貫徹大綱精神,改變作文教學的現狀,在訓練中維護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作文教學改革的必然方向,而這項改革,應從作文訓練的源頭環節,即指導學生積淀個性的、新穎的素材開始。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技巧再高超,沒有新穎獨特的素材也難寫出好文章。作文園地,缺少了素材之水,只能是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難現生機。如能引一脈活水,涓涓流入學生的作文園地,必可育出萬千芳華,春色無限。那么,應怎樣指導學生積淀素材,指導過程中又怎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新精神呢?
筆者就教學實踐作了以下方面的探討。
一、指導學生真切體驗生活,過有意義的生活
自我生活是最具個性的素材。在學生的人生成長過程中,“無限的人都與我有關”,無數的事成為時間的信物,無數的物引起我某一刻的獨特感受,把他們記錄下來,書寫自己的真實、獨特的體驗,以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來實現作文的提升是《大綱》精神之所在。但此點卻是當下高中生的“軟肋”,近年高考作文持續刮著的“李白風”、“陶潛雨”即是最為典型的例證。
指導學生真切體驗自我生活,就是要調動學生體驗的意識,指導總結、提煉、升華的方法,培養記錄的習慣。在此過程中又要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指導可以采取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相結合的方法。
師生共同經歷(一般為學校日常生活、大型活動等)的過程是直接參與的好時機,在經歷前可明確觀察體驗的方向、要點,經歷中提醒學生觀察感受細節,經歷后設計課堂交流匯報,指導學生提煉升華,然后組織學生形成記錄,批改指點,展示學習。
比如,殘疾人藝術團應邀我校來演出,活動舉行前,我為學生布置的任務有三項:看——看演員的肢體動作,神態表情,觀眾的情緒反應;聽——聽歌詞內容,旋律特點,主持介紹,觀眾議論;感——感受表演者、欣賞者的內心情感。交流匯報時,先確定交流重點(即選定一些大家普遍贊賞的節目),再以每個具體節目為話題,從事先布置的“看”、“聽”、“感”三方面進行匯報交流,彼此補充,互相學習,使感知的印象鮮活、具體起來,同時在原來客觀的“感”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向自身感與悟(生命體驗、人生感悟)的調動與挖掘,最后布置作業,記錄此次經歷體驗到的內容。
作業完成后,可以講評形式、學習記錄的方法與技巧,也可以作業展示或作文專刊(附教師批語或創作者構思陳述)的形式提供學習范本。
間接參與的指導過程與直接參與的指導過程基本相同,只是師與生、生與生未經歷相同場景,指導的細化與深入難度更大,交流者之間實現共鳴的難度也更大,但記錄的內容則會更為個性化。
在“經歷——交流——記錄——學習”的材料積累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保護,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需要指出的是上述過程只是指導過程的最初設計,條件成熟后,可將交流過程移到課下,結組完成,直至省略。這樣,更有利于安排定期的持續的材料積累活動(如周記或日記)。
二、重視教材文本閱讀實踐,創造性地挖掘課本潛能
教材文本閱讀是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閱讀與寫作又是密不可分的兩大板塊,多角度理解教材文本,開掘其潛能,將其作為寫作素材進行積累,是以活學活用體現寫作創新的又一有效途徑。
指導學生積累課本素材,重在“開放”與“個性”。透徹理解教材文本閱讀的重點是指導的基礎,梳理可行的開放角度,是指導的關鍵環節,記錄內容的驗收與交流是積累見成效的保證。
比如,第一冊課本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文言詞語的含義、特殊文言現象的理解與鄒忌的論辯藝術。解決了第一個重點,就可以準確理解文本內容,而任何角度的解讀都是以原文情節為依托的。解決了第二個重點,學生對情節中的隱含信息就能做到準確把握,也可以生發很多合理的場景想象,這正是開放的基礎與保證。有了上述基礎,對文本材料的積累就可進入多角度開掘階段,此時,應著重引導學生轉換不同的思考的角度審視材料,并著重總結、發掘角度轉換的規律,因為無序不能讓學生感知規律,不利于學生形成創新能力與正確積累的習慣。對于此文,筆者提示學生先從閱讀教學重點入手思考,得出此文本可作“語言與藝術”、“忠言也可順耳”等論題的素材。再提示學生此類敘事性材料可從文本中不同人物的角度看事件,于是,學生又發現,從鄒忌的角度入手,此文本可作“忠誠”、“小與大”、“智者的才能”等話題的素材;從齊王的角度入手,此文本可作“虛心”、“領導者的必備素質”、“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信任”、“智慧與涵養”等話題的素材。最后提示學生在此文與同類文本《召公諫厲王弭謗》的比較中再開掘,學生指出,此文本又可作文化思考類話題“皇權與文化”等的素材。有了這樣的開掘,記錄也就變得水到渠成了,但如果教師忽略了驗收與交流環節,素材積累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督促到位,才有助于習慣的養成。
教材文本就如一座近在咫尺的寶藏,珍惜開掘這一寶藏,必可為學生的作文帶來熠熠的光芒,而開掘的過程,不僅會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幸福,獲得寫作提升的愉悅,還將給學生帶來無限深遠的影響。
三、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學生總結升華
課外閱讀,可以帶給學生無限的知識,豐富他們的體驗,拓寬他們的視野,是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陣地。《大綱》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學生三年中的閱讀總量達到300萬字以上”,就“文化經典著作”、“詩歌散文”、“劇本”等做出了眾多篇目的推薦,而學生的自主閱讀涉及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因此,指導學生積淀作文素材,不能不重視課外閱讀,它是追求寫作創新的獨具魅力的舞臺。
筆者認為,指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積淀素材,不妨注意“四個結合”。從學生閱讀的內容來看,在尊重個性的前提下,為便于指導,要必讀與自由閱讀結合;從積累的形式上看,必備要點與自選積累、書面整理與背誦結合;從驗收檢查來看,要定時與定量結合;從最終效果看,要達到積累內容與升華思想結合。
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應有專門的閱讀積累本,規定每周最少積累一次,整理的內容不少于300字,整理的形式必須包括“作品名稱”、“作者”、“字詞積累”、“文段欣賞”、“隨筆”等各項,其中,摘抄的文段必須會背誦。同時通過課上的專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整理閱讀所得的方法,指導他們在橫向閱讀與縱向閱讀的比較中學會深層次積累。
橫向閱讀,就是將同類作品或選段比較閱讀,在比較中深入思考和探討挖掘,從而獲得更具獨創性的素材。比如,我曾將2006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的大現代文閱讀《總想為你唱支歌》中關于左公柳的一段文字與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和肖復興一篇以樹為題材的文章布置給學生作橫向閱讀,要求學生注意三篇文章中共性話題“樹”,體會不同作者筆下不同樹的形象的共性與差別,把握作者不同的寫作目的,并就話題自然聯想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樹的形象。閱讀思考后以“樹”為題,表述閱讀所得,不少于150字。結果,學生的積累異彩紛呈,有的從作者筆下不同樹的共性出發,把它們的頑強生命力的表現作積累內容;有的從寫作目的出發,將畢淑敏筆下的紅柳被砍伐后的現實(原文加學生推想內容)作積累內容;有的則拓展聯想,或記錄自己身邊的樹,或以原材料為基礎記錄生命的啟示……
縱向閱讀,就是將同一作家的不同時期的作品(可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或同一題材不同時期的作品閱讀比較。在比較中,或形成對該作家整體全面的認識,或對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或發現對同一事物的認識變化過程,或通過作品對不同社會時期的現實有更真切的認識……這種閱讀常需要大量時間,為此需學生有較強的意志力和濃厚的興趣,但如能完成一項大型的縱向閱讀實踐,便可獲得一盆蘊藏無限資源的作文之土。
無論是橫向閱讀,還是縱向閱讀,都可使學生的材料積累,跳脫簡單復述內容的層面,走向了更具個性與創造性的積累領域。同時,這樣深層次的素材挖掘與積淀,也會極大程度的促使學生思維走向深入,思想得到升華。
古語有云:“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指導素材積淀,便是作文主體創新訓練的基礎,把素材積淀工作落到實處,抓出成效,作文的創新之路即使不能變成金光大道,也將不再崎嶇遙遠。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豐厚的、個性化的、新穎的素材,是灌溉作文創新園地的一脈不可或缺的活水,重視這脈活水的引入,學生的作文園地才有可能早日出現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