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軍
化學教學的目的,除了培養學生能力,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外,還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多數學生學習成績差與意志品質薄弱有關,如缺乏自覺性、堅韌性、果斷性等。下面就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出一點看法。
一、加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
初中生正處在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多數沒有遠大的理想。教學中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如利用化學變化中產生的各種特殊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化學的主動性。根據化學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特點,利用某些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化學和生產生活實際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結合教學內容,適當介紹古今中外化學家的故事,特別是選編一些反映我國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化學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國家建設離不開化學,在心理上產生對化學學習的更高要求,逐步樹立振興中華而學好化學的遠大理想,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
二、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學生的堅韌性
意志行動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的,離開困難,磨礪意志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當學生學習發生困難時,教師應積極啟發誘導,通過學生自身的力量,使學生養成獨立克服困難的習慣。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初中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肯于獨立鉆研,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自信心,尤其是初三年級學生,他們能看懂的內容,不喜歡別人再講,自己會做的題不愿輕易問別人。為此,教師應改進教學方法,給他們提供獨立活動、克服困難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問題,培養他們的堅韌性。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閱讀一些化學發展史,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從科學家們的頑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耐心幫助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研究表明,人的動機有“趨避沖突”現象,“趨”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敗。彼此間發生矛盾,構成內心障礙,使外部行動陷入欲做不能、欲罷不甘的狀態,這是產生優柔寡斷的心理原因,同時來自周圍環境的壓力也是產生優柔寡斷的很重要因素。如在回答問題或板演時,由于過去未答好或出現錯誤而遭受同學的嘲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產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會出現有想法不敢說出來,畏縮不前現象。因此,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最好不要著急作出評判,應該在積極地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鼓勵學生丟掉“怕”字,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此外,在課下,對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和學生進行交流,讓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逐步建立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幫助學生克服片面的個性特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
學生的某些行動和消極情緒的產生,外因是來自家庭、社會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質的影響,內因是學生未能充分認識自身的片面個性特征,有的學生對自我弱點缺乏認識,在學習中對困難估計不足,認為自己一學就會,結果是一做就錯,表現在看書不認真、思考不深刻。有的學生對自我優勢缺乏認識,認為化學知識太深,自己學不好,表現在課堂上怕老師提問、怕板演,練習時不敢做題。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意志表現,應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前者不僅在解題、提問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還應在質上提出較高要求,使他們受到質的約束,而不敢草率從事;對于后者,先要求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定量的簡單題或回答顯而易見的提問,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再在質上逐步提高要求。同時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課內外規章制度,在講、練、實驗、檢查等環節中引導學生自我鍛煉,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的自制力逐步得到發展。
總之,在教學中,積極鉆研教學教法,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這種教學思路不僅可以讓學生愉快地獲取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