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黎娜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學生“誦讀古典詩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并利用語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應在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引下,在深刻領會《大綱》精神和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認識詩歌教學應發揮的重要作用,把握詩歌固有的特點,從區分詩歌不同類型入手,結合學生接受現狀、自身授課能力等因素,合理運用教學形式,變換不同教學手段,精心設計不同課型模式,激發學生激情四射的青春活力。
一、詩歌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教師應利用詩歌教學,充分挖掘和運用教材的內容,借助大自然和周圍環境所提供的一切手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加強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進而去感受美、創造美。
(一)情境——營造美的氛圍
心理學研究顯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審美主體的強烈審美愉悅,而作為文質兼美的詩歌通常更能激發學生獲得審美愉悅的心理期待,這種審美期待正是教師實施美育的最佳契機。教師可運用語言、實物、音樂、畫面等手段,創設課文所需要的情境,將這種內在的心理期待外化為審美注意,只要構成了一種和諧的氣氛和情調,課堂氛圍就自然形成了。如教學《蒹葭》一詩,對于未有戀愛經驗的初三學生來說,要他們去體味詩中的情味,實在有點勉為其難。因此,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多媒體播放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畫面上配以隨風浮動的蘆葦,然后教師進行語言導入……這樣的教學,營造出濃郁的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師生在這種特定的審美情境中,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獲得審美體驗。
(二)吟誦——感知美的詩韻
朗讀吟誦是學習詩歌的傳統方法,也是審美傳情的極好手段。詩歌本身具有形之于聲的特性,較其他文學形式更適宜朗讀和背誦。如果一首詩是一塊熾熱的煤,那么,好的朗讀就能使它散發出全部的光和熱。好的朗讀吟誦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靜止的詩行行動起來,變成聽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畫面,使我們更快更深地領略到詩歌之美。比如朗讀韓愈的《左遷至南關示侄孫湘》時,可按照“二二三”的節奏,把重讀音放在“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馬不前”等詞上。在朗讀“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時,要注意“云橫”稍微平緩,“秦嶺”開始上揚,“家何在”處達到上揚的頂點,以表現心中的慘痛之情。“雪擁”處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藍關”處開始下降,至“馬不前”處降到極點,且“馬”字稍微拖長,“前”字頓收,以表現前途艱難的悲痛。學生在不斷的朗讀吟誦中可感悟詩歌的和諧韻律,受到美的熏陶。
(三)語言——領悟美的詩意
古詩語言講究形象性、色彩性、音樂性,具有神奇魅力。讓學生學會品味詩歌的語言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表達運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力,從而提高語文修養的重要途徑。教師可讓學生從語音文字、遣詞造句、標點格式等方面開動腦筋。如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教師可讓學生談談詞中感受較深的語言。有學生說“舞”字既讓人感受到舞蹈的輕盈靈動,又展示了群山綿延的秀麗之美;有學生說“素”字寫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美麗……通過對語言進行吟詠、比較、推敲、品味、辨析,學生逐漸把詩的語言內化為了自己的語言,在品味語言的同時也感受到詩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
二、詩歌教學能培育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性智慧作為一種精神能力,在人類的各個歷史階段被賦予不同的內涵,但是一直以來貫穿始終的想象性、創造性卻亙古未變。詩性智慧是一種以想象為形式的創造性思維,它的形式是想象,其結果是創造。想象力具有創造性,因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與記憶基礎上的一種表象運動,它不是物體的復現,而是對物體進行重組與再造。
(一)從詩歌的閱讀特征看,詩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欣賞詩歌的過程是一個展開想象的過程。詩歌是一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是其基本構成單位,上至原始詩歌,下至當代詩歌,都離不開意象。詩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導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詩味的成分也就越濃,有沒有意象是詩與非詩的根本區別。沒有意象,詩就成了直白的說明,也就不成其詩。讀者閱讀詩歌,也就是閱讀這個意象符號系統。意象要閃現、組合,都必須依賴于讀者的想象。因為意象的存在形態是人腦中的一種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繪畫、雕刻、舞蹈、戲劇等藝術所塑造的形象,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現于人們的面前,作用于人們的感官,人們無需想象,只需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就可以直接獲得審美感受。
詩歌中的意象,無論是人神鬼怪、飛禽走獸,還是花草樹木、湖光山色、人間仙境等等的呈現都必須借助于人們的想象才能在腦海中映現出來。通過想象,詩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疊合,直至成為意境。所以,要欣賞到詩歌的內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須借助于想象,對詩歌的意象進行閃現、組合、轉換與再創造,才能將文字符號轉化為立體畫面,把潛在的意象浮現出來,最終享受到詩歌的意象美、領略到詩歌的意蘊美。
(二)從詩歌的語言特征看,詩歌教學容易激發學生的詩性智慧
詩歌容易激發學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詩歌語詞的一個基本特征。可感性語詞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經驗和感官感受的那一類語詞,是對人類五種感官所領受到的內容的描述,這些語詞以形象戰勝抽象的方式,強化語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為一種具有強烈喚起能力的媒介物,誘導讀者展開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語詞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綠”這一可感性語詞就容易激發起讀者的想象,使讀者想到芳草萋萋、繁華似錦的一派喜人景象。總之,詩歌與想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詩歌教學可以通過詩歌閱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詩歌教學是培育學生詩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詩歌文化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詩歌是體現出來的和諧美、意境美、情感美,是無與倫比的。一首詩,是一個靈魂深處發出的樂音;一首詩,就是一種真善美的化身。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應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大綱,引導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感受優秀作品的熏陶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誦讀過程注意詩文的聲調、節湊,感受祖國語言文學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