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越俊
教學語言是教師施行課堂教學時最重要的工具,同時教學語言又是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藝術。語文教師作為語言文學教育最主要的推廣者,更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升華教學語言的技巧,充分發揮教學語言在明確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思維等諸方面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就有關于教學語言的精辟論述。《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孟子曾說:“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由此可見,教學語言歷來就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所重視。尤其是語文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是以語言作為主要的憑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課堂教學往往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一種是令人欣喜、如沐春風,另一種是令人厭煩、索然無味。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排除了各種客觀因素后,我們發現關鍵就在于教師對教學語言的運用情況不同。可以說,教學活動的核心就是運用語言技巧傳達教學目標,無論你的理論水平、研究能力多深多高,在教學藝術的面前,沒有語言技巧的教學乃是失敗的教學。
那么什么是語文教學的語言技巧呢?
語文教學的語言技巧應表現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巧妙的語言技能,對教學語言能力的掌握和運用。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能嫻熟地駕馭教學語言。通過教學語言清晰準確地傳授知識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語言流暢,應當極具表現力、描繪生動、飽含真情,富有感染力,能傳達出美感。這些技巧具體而言,即:
一、科學嚴謹
雖然語文學科作為文科學科中最典型的一種,與理科學科有著很大的不同,但語文學科依然強調科學嚴謹。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指的是教學語言要準確、規范、精練,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語文教學語言表達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首先,教學語言要符合語法邏輯及修辭的規范,不帶語病,不引起歧義。其次,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還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干凈利落,杜絕廢話、套話和半截子話。再次,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要求用語文專業的學科術語講授。
二、清晰暢達
一般情況下,講課聲音一過即逝。過多重復,又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厭煩。教師的聲音質量會影響到講課的質量,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聽明白、想清楚,其語言就不但要聲音清晰洪亮,還要自然圓潤流暢,要符合人們的聽話習慣,講課畢竟不是表演,它應該使人感到親切、自然、接近生活。
三、循循善誘
人類的思維規律告訴我們,思維的啟動是從質疑開始的,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啟發性。因此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制造懸念和創設意境,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內動力。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題,就必須在課堂上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同時注重教學語言內在的啟發因素,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
四、妙趣橫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課時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一般能維持15-25分鐘,這要求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以趣味性的教學語言藝術把學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聽課上。而語文,本就是一門探究語言文學的“藝術”,所以語文教師就更應當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動和趣味性。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語言不時表現出的幽默風趣,可以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吸引力,使學生精神振奮,同時創造出一個活躍且和諧的課堂氛圍。
五、飽含真情
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講課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應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鳴的基礎上,真正做到聲發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無論講課內容有無感情色彩,教師都應全身心投入,教學語言聲情并茂、情真意切。唯有這樣才會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使語文教學達到知識傳播與情感傳遞的雙重收獲,促使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