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英
在課堂中激發學生情感的參與;關愛、激勵、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現有效互動,這些做法有利于實現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激發情感參與,實現有效互動
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課堂,更加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的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等。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我在教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想方設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引導學生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多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或物去經歷、體驗,使課堂師生間、生生間實現有效互動。如在教《地球的清潔工》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自制與課文相關的頭飾。第二天,學生們興高采烈的帶著各種動物的頭飾(海鷗、鯽魚、烏鴉等)來到學校,學各種動物的叫聲。雖然還沒到上課的時間,學生們已進入了狀態。“只有參與才能引起互動”,一個小小的頭飾,就讓學生參與到了課文中,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他們會細讀課文,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憧憬著怎樣去表現這個動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嗎?孩子們真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小生命,擁有無限的潛力和智慧,正等待我們去挖掘和啟迪。課堂上充滿生機,他們進入角色,我像一個導演在幫助他們更好的表現自己。學生認真的讀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捕捉,努力去表現自己塑造的動物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形式讀、表演,讓學生評價,在陣陣讀書聲中,在句句評價聲中,學生們有了進步和感悟,有了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學生的閱讀能力決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不斷“悟”和“練”出來的。讓我們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化選擇出發去挖掘、拓深、拓展課堂的內涵和外延,促進學生的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
二、關愛激勵,培養自信,實現有效互動
語文課標中指出:“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自信心對于學生來說,就像一個人的耐心、恒心、愛心一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同樣需要喚醒與點燃、培養與鍛煉、實踐與堅持。在課堂上教師應運用多種激勵方式點燃與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并讓它成為一個人終生受用的能力、品質、素養。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師生之間平等對話,不僅有語言的溝通,還滲透著心靈的交融,使課堂充滿了“人情味”。學生變的樂于回答問題,敢于回答,思維開放,智慧互相碰撞,實現了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三、采用多元互動的評價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互動
為了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著力采用多元參與的互動評價,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得到全面發展。如教《地球的清潔工》時,在學生讀完課文后,讓其他的學生評價他讀的怎么樣,你認為該怎么讀?在范讀、賽讀時,師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教師。在小組互讀時,其他同學評價他們小組合作的怎樣;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讓學生評價演的怎么樣;在本可結束時,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反思。在一次次的評價中,他們互相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在教師和同學的一次次鼓勵中,他們互相有了進步和感悟。孩子們從自己的情感投入中,發現了自我,找到了自我,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感悟故事中感悟了生活,明白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每一次評價,都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呈現,使師生、生生在有效互動中增進了了解,形成了積極、友好的評價關系,同時訓練了口語交際能力,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習慣。
課堂教學蘊涵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中得到有效發揮,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只有這樣,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投入,才會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讓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用感情去澆灌、去融合,創設更多的有效互動方式,教給學生有生命的語文,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實現教學效率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