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祺旺
閱讀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即讀者以視覺感知書面語言的方式去領會和把握文章的內容實質和表達形式的思維過程。科學有效的閱讀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閱讀心理的正確認識,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合理的教學模式。這對于尚未形成正確閱讀習慣的中小學生來說,是尤其重要的。
第一,對于一個閱讀材料來說,內容刺激的強度會大大超過形式刺激的強度,學生往往會被生動的內容所吸引而忽視了形式的存在,小學生的閱讀尤其是這樣。因此,閱讀教學就應該順應這種閱讀心理,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通常的做法是先由教師或其它視聽材料范讀課文。這一是為了滿足學生對材料內容的好奇和期待心理;二是為了利用“先入為主”的規律使學生對整個文本的內容和形式一開始有一個完整而正確的印象。
第二,中小學生在不同年齡段里機械記憶和理解記憶的發展水平是有差別的,應注意據此科學安排朗讀、默讀和背誦等活動。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語文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堂上形式多樣的朗讀,既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中小學生在整個青少年階段機械記憶的能力都是較強的,應當充分運用學生的這一優勢,要求他們熟記文中精美的句段,使學生的頭腦不斷豐富,不斷得到開發,真正成為信息材料的儲備庫,當運用時就會得心應手。梁衡先生說過:“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識都以記憶為基礎。”而閱讀教學的目的,除了思維和審美的鍛煉,就是掌握和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第三,學生對于閱讀本身這一活動的態度很不穩定,常常隨著興趣的變化而變化。他們大部分不會根據閱讀的要求自選方法,更不善于根據閱讀的目的來調控自己的情緒,閱讀的自我意識很差。因此,閱讀教學中應注意調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導讀,或借助多媒體手段渲染意境,激發學生閱讀欲望。例如在教讀《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時,先讓學生觀看紀錄片《十里長街送總理》,當催人淚下的哀樂響起,當人們失聲痛哭送別總理的畫面出現時,學生們的眼睛濕潤了。之后讓他們朗讀《周總理,你在哪里》,學生們會懷著沉重的心情,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意境。也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分角色朗讀、分組表演朗讀、男女比賽朗讀及配樂朗讀等。還要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這有利于開闊視野,促進閱讀實踐與理論常識結合,使學生嘗到實用和成功的樂趣,從而促進課上閱讀教學。而從閱讀與寫作的辯證關系來看,習作教學活動也會對閱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第四,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語感的培養。所謂語感,是對語言的一種豐富的、敏銳的感受能力。語感在聽讀時會表現出理解的功能,在說寫時會表現出遣詞造句的功能。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感能力,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就會逐漸走向深刻、全面、靈敏和迅速。因此,培養語感,對學生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形成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語感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多種心理功能協同活動的結果,記憶、表象、想象、聯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語感的生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多種形式的朗讀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們展開聯想和想象,經歷各種情感體驗甚至產生共鳴,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語感體系。
最后,需要明確的是,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閱讀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藝術形式從來都是多樣化的,閱讀教學的模式也是多種多樣、靈活多變的,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及條件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設計和選擇。語文教師應該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如果指望某一種教學模式來應付所有的教學活動是不現實的。但是,不管采用哪種模式,都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用心靈感悟作品,讀出個性,讀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