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耀明
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為數學教師,我們一直在努力,努力融入課改的潮流中,成為課改大潮中的真正舵手。我們現在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之處, 需要繼續努力改進。
一、多媒體的使用流于形式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而有的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因對多媒體的運用不理解,本來該板演的內容,也在多媒體上一放而過,結果學生看了個熱鬧,什么也沒記住;有的教師使用多媒體和以前使用投影儀沒什么區別,只是制作了幾張幻燈片,并且每張幻燈片上就是一些文字,沒什么特殊之處;有的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在多媒體上加一些動畫,設置一些特殊的字體等等,結果學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那些動畫和特殊字體上,看著挺好玩,結果該學的數學知識卻沒學會,這樣的教學設計喧賓奪主,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應首先考慮課件里的動畫是否對所講的數學知識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是否能為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服務。而不是盲目添加,湊熱鬧,使它缺乏實際的意義。
二、為活動而活動
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調動學生潛能的開發,領悟知識的內涵和形成應用數學的能力。同時要求課堂教學也要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自主、交流、合作與探究的多樣性。于是,很多教師在上課時,都加入了小組合作這一環節,他們認為沒有學生合作、討論,就不是一節好課。本來學生自己獨立便可完成的題目,教師也硬性地布置學生分組討論,教室里看似熱情高漲,求知欲增強,熱鬧非凡。但仔細觀察后就會發現,有的同學借機再說閑話,有的同學在搞小動作,甚至有的同學在打鬧,這些教師都視而不見,還以為自己的設計很成功。這里我不禁要問:“你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了嗎?調動了學生的好奇心了嗎?有些問題有必要去合作交流嗎?”其實,新課改倡導的小組合作交流,并不是簡單的形式,而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的活動。它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是使學生較容易接受數學知識的合作與交流。因此,教師們不應盲目跟風,不要為了活動而活動。
三、對學生的評價過于單一
新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的評價目的作了深刻闡述,明確指出評價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樂意投入到數學學習和探索中去,應建立評價目標的多元化,以及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而在現實中,有的教師對它的深刻內涵并沒有真正理解,結果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對學生評價的誤區。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在學生回答問題上評價過于牽強,甚至在學生本來就把問題回答錯了時,有的教師卻也師面帶笑容地說:“你回答得很好,請坐。”而教師對回答特別準確的同學,也是說:“回答得很好,請坐。”這就造成了回答對了也好,回答錯了也好,失去了評價應有的意義。雖然說教學中我們應多鼓勵少批評,但少批評并不等于不批評,更不是一味地鼓勵。對于學生有的錯誤,我們還是應指出正確的方法和策略,引起他們的注意,以免他們以后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就會使學生在知識上造成模糊的、錯誤的認識,與教學目的相違背。
2. 有的教師總是拿考試成績做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考試成績成了聯系老師和學生的紐帶,僅依靠學習成績作為單一的評價標準。這樣會使成績好的學生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會使成績落后的學生因得不到教師的關注而失去信心。新課程標準提出要使學生全面地發展,因此,教師應首先改變自己的觀念,對學生實施全面的評價。
總之,在課改道路上,我們應該努力研究學習數學新的課程標準,把握其內在實質,真正理解它,運用它來指導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要搞形式化的課改,而是要搞實實在在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課改,千萬不要犯“穿新鞋,走老路”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