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平
初中化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部分,內容非常龐雜,需記憶的化學符號、概念、原理等特別多,若在復習中對所有知識都靠死記硬背,肯定收效甚微。如果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部分的復習也死記硬背的話,不僅不易鞏固掌握而且還會記混,在對這些知識進行復習時,再做一些實驗可起到很好的復習效果。
一、復習可再次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對于初中化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在復習中教師可幫助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對比、歸納和總結,然后再讓學生進行記憶,可達到一定復習效果,對于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仍采取直接記憶的方法就毫無新鮮感,并影響學生的興趣,這種既費時又費力的枯燥復習是很難達到鞏固加深的作用的。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實驗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也就有了學習動力,也就能促使學生把注意力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當中,而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例如:在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時,學生自己通過幾組燃燒實驗可明顯地感覺和觀察到各物質與氧氣反應的條件和現象,從而加深對氧氣助燃的理解;在復習酸堿鹽時,讓學生再一次動手用酸堿指示劑作對比實驗,可觀察到明顯的顏色變化,也就加深了初學時的印象。真正弄清無色酚酞遇酸不變色,遇堿變色,紫色石蕊遇酸變紅,遇堿變藍,以及酸堿的性質和用途,也就掌握了區別酸堿的方法。可見,在復習中與其讓學生在枯燥中進行機械的重復,不如讓學生動手,通過實驗操作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只有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才能自覺地進行復習,才能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
二、復習中再次做實驗可進一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復習效果
學生都有好奇的性格特點,在復習中重作實驗能把學生的好奇心重新調動起來,從而去思考、去理解化學概念和理論。教師再引導學生對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現象進行思考,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復習中再做一次加熱氯酸鉀與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的實驗,能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二氧化錳在這里所起的催化作用,從而對催化劑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又如:對于實驗室中制取氧氣、氫氣和二氧化碳三種氣體,在初學時,學生對實驗的方法、步驟只知如何,不知為什么,記憶也不清楚,容易張冠李戴。在復習中教師若加以引導并做對比實驗,可讓學生弄清各實驗的相同點和區別。再如:在復習氫氣的還原性時,再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實驗,并引導學生思考盛氧化銅的試管口為什么略向上傾斜;為什么要先通氫氣再對氧化銅加熱;實驗完畢后,為什么要繼續通氫氣直到試管冷卻……。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不但鞏固了以前學過的知識,而且加深了為什么氫氣要“早出晚歸”,而酒精燈則"遲到早退"的理解。
三、復習中再次做實驗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在化學復習中,重做實驗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常用儀器及常用化學藥品的取用方法,對溶解、過濾、蒸發、結晶、提純、加熱、制氣體、收集氣體等基本操作能進一步練熟,并能加深對錯誤操作的認識,培養科學嚴謹的實驗習慣。例如:在復習酸堿性質時,通過實驗能讓學生熟練掌握試管、滴管等儀器及液體藥品的取用方法;粗鹽提純實驗可進一步加深對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操作的目的以及作用的認識,真正理解"一貼二低三靠"的操作要點。此外,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發現錯誤立即當面指正,這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規范科學的操作技能,為將來形成科學嚴謹的實驗作風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復習中再次做實驗可緩解復習壓力,提高復習效果
在復習階段,各科都會施加壓力,很多老師都是讓學生背概念、理論甚至實驗,或是一味地讓學生做卷子,認為再去做原來做過的實驗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實際上這樣的復習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為這樣的復習是平淡而枯燥的,大量的內容只能使學生的記憶發生混亂,頻繁的考試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礙,學生會出現心情煩躁、精力不集中甚至失去信心而放棄努力的現象,這種情況當然不會有良好的復習效果,但在復習中適當地讓學生再做一做實驗,不僅可緩解緊張的復習壓力,還可輕松愉快地達到復習目的,筆者曾經作過一個對比實驗,即把兩個基礎基本相同的班級在復習中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復習,最后的知識檢測得分率情況如表:
其中,初三(3)班按常規復習,初三(4)班則是采用重做實驗的復習方式。
可見,在化學復習階段,讓學生動手再做一做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復習的主動性,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容易掌握實驗操作,更易理解和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還能勞逸結合,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最終也就會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