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艷霞
摘要:語文本質上來說是藝術、是審美、是生活。通過語文學習的手段,學生與作者可以發生感情上的共鳴。語文能誘發學生的真情,真情能開啟學生的智慧。語文可以使學生情志共生,道德情操得以培養和陶冶。
關鍵詞:抓文本特點發揮語文審美功能運用生活實踐 塑造健康人格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淡泊名利的陶淵明陶醉的大自然。通過文字陶淵明將這種情感傳遞給讀者,讀者受到這種思想的熏陶,將不再為物質的得失而苦惱,生發出對大自然的贊美與熱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雄心氣魄會激發學生不怕困、勇于攀登的積極向上的精神;蘇軾雖幾經挫折,卻祝愿天下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看到了蘇軾的曠達,學生又怎會再為小事鬧矛盾,為自己的一點點委屈去實施報復呢?朱自清《背影》中老父親的形象感動了多少人,牽動起多少人去回憶往事,品味父愛……
語文本質上來說是藝術、是審美、是生活。通過語文學習的手段,學生與作者可以發生感情上的共鳴。語文能誘發學生的真情,真情能啟動學生的智慧。語文可以使學生情智共生。
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語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學生的思想品格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所以,語文教學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利用語文教學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抓文本特點,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激發學生在成長中塑造健康人格
語文教學要注重對學生語文素質(語言素質、文學素質、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的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也勢必影響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確立。語文教學在人格塑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能起到凈化感情,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語文教材中具有強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如:岳飛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滿江紅》),他的愛國精神不能不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和震撼;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這種堅強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斗精神怎能不給人強大的震撼力?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上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形,小弗朗士聽課時情感上的變化,以及所有聽課人悲憤和沉痛的心情,都將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的熏陶。這些教材中撼人心腑的誓言、生動鮮活的情節描寫對學生的感染力,是政治教材無法替代的。
語文教學還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樹立遠大的理想。《大自然的語言》中自然界的那些奇異的自然現象會使學生對大自然、未知世界產生探求的興趣;《奇妙的克隆》中所顯示出的神奇的力量,同時又喚起了學生對人類自身的挑戰。《居里夫人》瑪麗對鐳的執著的研究;《偉大的悲劇》探險隊員對南極考察的激情與悲壯,將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品質和樹立攀登科學高峰的理想。這些課文無不顯示出人類對科學的追求、對全新世界的渴望。這些課文將喚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現實意義。
語文教學能驅逐學生的虛榮心,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格。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上的擁有,學生的攀比心理越來越強,讓學生讀一讀《送東陽馬生序》(宋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余則缊袍蔽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俸不若人也。” 就會明白學習的成就取自于個人的主觀努力,而不取決于客觀條件的優劣。可見,現在學習的優越條件與作者艱苦的學習生活作對比,學生更應該勤奮、主動、努力地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使自己成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接班人。
二、發揮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功能,在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觀。中學語文教材,含有大量文學作品,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語言、人物形象、意境以及文中人物、作者的情感,指導學生辨別真假、是非、善惡、美丑,提高鑒別欣賞能力。比如: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中,皇帝的虛偽、愚蠢和騙子的狡猾演繹出一場荒唐的鬧劇。學生們在寫《皇帝的新裝》續編時,有一個學生寫道:“皇帝從此改過自新,先抓住兩個騙子就地正法,勤政為民,視察民間疾苦,教導自己的子民要敢說真話,這個皇帝成為萬人頌的好皇帝。”安徒生以《皇帝的新裝》揭示當時社會的丑陋,學生的續寫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花木蘭》是一首民歌,讀到這首民歌,學生們會受到美的啟示。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鮮活的人物形象,會成為當代青少年學習的楷模。《散步》表現出了中年人肩負的責任。用“我”和“我”的妻子扶老攜幼外出散步這件小事,以小見大,寫出了“敬老愛幼”這個傳統美德,給人以的美的熏陶;學習《故宮》,那種別具一格的建筑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偉大智慧。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使學生深深陶醉于祖國優美的自然風景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激發學生樹立愛科學、學科學,造福人類的志向。我還向學生推薦了《一碗陽春面》(栗良平),學生們感受到這篇小說的親情美、人性美:母子三人在最困難的處境中堅強奮斗、互相激勵,團結、向上、不屈、奮爭。讀后,有的學生為自己無端的與父母抗爭而懊悔;也有學生為自己曾冷落同學的關心而沮喪;多數學生為自己連生活能力都沒有而煩惱。總之,《一碗陽春面》使學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改變了學生的生活觀念。學生閱讀了《駱駝祥子》,對祥子不幸的遭遇,學生們從社會中找原因;從祥子生存的具體的環境中找原因;從祥子自己生活態度中找原因,最后得出結論:國家的富強,優越的社會制度,端正的人生態度,是人生的“吉祥三寶”。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和文學作品的閱讀領會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并在學習與閱讀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航標。
三、利用語文學科的生活性,在實踐中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來源于生活”,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每一篇文章都是生活的總結。語文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行的語文教材也注意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大多都有語文綜合活動課。如上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活動《漫游語文而世界》時,學生們走進社會大環境中,用自己的慧眼找到了好多錯別字。如“洗車打醋”,“醋”和“蠟”的字形有著相似之處,這兩個字相互混淆將會造成很大的笑話;再如“雞蛋”寫作“雞旦”,“蛋”和“旦”字音相同聲調相同,但字義不同,這些字的錯用都可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影響。通過生活中的錯字“聚攏”,學生們從實踐中感受到學習語文也要細心、嚴謹,同時也感受到自己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責任。
現在城里的學生對土壤的性能是一無所知,學習七年級下冊《黃河頌》時,學生只知道了贊美黃河的精神,也知道了黃河是我們祖國的母親河,卻不知母親河之所以有今天“黃”的原因是什么,不知人類應該怎樣對待母親河。上課前我給學生做了一個對比:在教室有兩個相同的花盆,兩個花盆中一個長著花,根系很發達,另一個花盆里只盛滿土。指派兩個學生用同樣多地水同時倒進兩個花盆中,讓學生觀察結果怎樣。等我們學習《黃河,母親河》時,學生結合課前的“對比”知道了黃河水“黃”的原因,而且還在課堂上提出來許多治理黃河地方案。有一個學生在日記中寫到:“黃河,黃土是您的肌膚,河流是您的血液。您為了我們民族的繁衍,已不再有豐潤的面龐、豐腴的體態……我要用小石子為您鋪墊河床;在河的兩岸植滿花草,讓黃土高原飄滿果香……我會使大樹做您的發簪,小草做您的衣裳,還您美麗,還您清澈……”這篇文章雖含有幾分稚氣,但已明白水土流失的原因;已明白要改變黃河,就必須改變黃河流域的植被,流露出承擔凈化黃河的責任;流露出對黃河的熱愛之情。“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多參與實踐,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也會誘發學生的愛心,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課外活動要寓教于樂,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味,使之生動活潑的性格得到發展。它可以和課堂教學適當配合,但不必處處配合。我們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方,每一次放假期回來,總要讓一部分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特點,喚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師生從家鄉的風貌中感受了景色秀美,鍛煉了觀察思維能力,了解了風土人情,陶冶了情操,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學生在課外飼養小動物,我也支持。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們必然要學習有關知識,學會觀察,提高語文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塑造學生耐心、沉穩的性格。
語文教學,應該以教學語文知識為主,但語文課堂又是塑造學生健康品格的園地。利用這門學科的特點,讓學生的思想在語文所特有的藝術特點、審美情趣、生活趣味中健康發展,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