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吊唁團低調訪問首爾 見李明博傳金正日口信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本報特約記者 王軼峰 陳一 谷陽
追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的朝鮮吊唁團在首爾三天兩夜的行程雖然行事低調,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除了完成追悼的任務,朝鮮吊唁團還受到了韓總統李明博的接見,向其傳達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神秘口信,這是之前很多分析家沒有預料到的。韓聯社評價說,朝鮮代表團來時是“吊唁團”,走時是“特使團”。西方媒體也紛紛猜測,朝鮮半島緊張局勢似乎有望好轉。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23日對《環球時報》表示,朝鮮派出高級代表組成吊唁團,這符合東亞人的文化,是人之常情。如今朝鮮半島關系緊張,這次給了雙方一次機會,應正面評價“葬禮外交”。
朝鮮吊唁團帶來金正日神秘口信
李明博23日接見了到訪的朝鮮勞動黨書記金己男率領的吊唁團一行。韓國總統府發言人稱,在30分鐘的會見中,朝鮮吊唁團轉達了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關于促進南北合作的口信。朝方稱,期待雙方進行合作,解決所有問題。然而,對于外界最關心的“金正日口信”的內容,雙方均三緘其口。總統府一位高級幕僚透露,由于金正日的口信過于敏感,韓國方面不會對外公開。
朝鮮吊唁團是為追悼韓國前總統金大中而來。此前,朝鮮方面通過與“金大中和平中心”的聯系,于21日派出了金己男率領的6人吊唁團。吊唁團原計劃22日返回平壤,但因為希望與李明博會面,將歸程延緩了一天。
對于這次會面,韓國媒體議論紛紛。韓《京鄉新聞》23日稱,李明博同朝鮮吊唁團面談的時間共30分鐘,比會見其他國家的吊唁團長一倍。韓國《每日經濟》稱,值得矚目的是金正日的口信是“關于南北合作進展的”,這反映了朝鮮核心領導層推動南北合作的想法。還有媒體報道說,對于見不見朝鮮吊唁團,韓國政府內部曾有激烈爭論。因為韓政府對朝鮮之前沒通過官方渠道告知韓國方面前來吊唁感到不滿。
然而,朝鮮吊唁團在首爾的日程似乎“會見”比“參加追悼”要多。21日前往金大中靈堂進行吊唁后,朝鮮官員隨即會見多名韓國政要,并商討了23日會見李明博事宜。23日下午本是金大中的遺體告別儀式,但朝鮮吊唁團當天上午會見李明博后就離開了首爾。
韓媒報道突出吊唁團“特使”身份
韓國統一研究院院長徐載鎮認為,83歲的吊唁團團長金己男是“可以不必低頭向金正日匯報的人”,以金正日名義發布的主要文獻大都經過金己男之手。今年金正日視察94次,金己男陪同視察57次。
韓聯社稱,朝中社于本月20日報道吊唁團出訪的消息時原話是:“根據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同志的委任,特使吊唁團將訪韓。”———格外將“特使”一詞放在前面。韓聯社進一步分析說,“特使”一詞含有金正日親自、特意派遣之意。而2001年現代集團名譽會長鄭周永逝世時,朝鮮派的吊唁團就未用“特使”一詞。
然而,在對朝鮮改變調門猜測的同時,很多韓國媒體也表示謹慎樂觀。韓國《國民日報》在社論中稱,在對朝韓關系有所期待的同時,也擔心這是不是朝鮮在玩戰術性的和平攻勢。
西方媒體對此也議論很多。美國《紐約時報》、英國《泰晤士報》、《獨立報》等23日分析說,“朝鮮半島緊張關系出現緩和”,“讓人們重新燃起了對朝鮮可能準備恢復談判的希望”。
“葬禮外交”能否為朝韓關系破冰?
“金大中的葬禮成了南北接觸的一個契機,可以說是葬禮外交。”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23日說。呂超認為,這次并不是朝鮮突然從搞核武器、發射導彈轉變為尋求和解,此前已經有一系列行動表達出了朝鮮頻頻示好的意圖———朝鮮高規格接待克林頓、韓國現代集團女總裁赴朝,甚至針對美韓軍演,朝鮮也沒有像過去那么反應激烈,而是有所克制。“畢竟長期、持續的對立并不符合朝鮮的政策,這就像物極必反的道理,強硬到了一定程度就意味著要有所緩和了。”
韓國漢陽大學研究教授閔貴植認為,朝鮮這次雖然沒說什么,但以派出最高級別吊唁團表明對改善南北關系的愿望,也是想讓韓國低頭。韓國政府應該抓住此次機會改善朝韓關系。金燦榮認為,雖然對于“葬禮外交”應給予正面評價,但朝韓關系改善這次是否抓到了機會,還很難說。“過去10年雙方有機會和解,韓國前兩位總統奉行陽光政策,但朝鮮并沒有抓住機會,我認為歷史并沒給我們信心。韓國如今是保守派掌權,對朝鮮猜疑大,想實現突破,其內部條件畢竟不如金大中和盧武鉉在任的時候。而且,朝核問題仍是目前的大問題。”▲
環球時報20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