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李仙玉
[摘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迅速發展,網絡信息安全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我國網絡信息傳播安全的威脅來源,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剖析網絡信息安全的內憂與外患。并根據我國現實情況為建設信息安全保障提出相應措施,包括:建設合理的信息提供體制,重大事件啟用應急機制,強力部門與媒介良性互動等。
[關鍵詞]網絡信息 傳播安全 控制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045-01
一、我國網絡信息傳播安全的威脅來源
(一)不良信息入侵和污染。網絡是個開放的、甚至無國界的空間。信息網絡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給非法信息或有傷風化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英國米德爾塞克斯大學蒂姆萊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在Internet上的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內容有關[1]。這些內容不加限制地供人隨意瀏覽,不但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毒化社會風氣,阻礙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此外,網絡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常被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或傳播危害國家安全、顛覆政府、擾亂社會秩序和安全的信息,或通過信息網絡組織集會等反社會活動。
(二)網上“黑客”和計算機犯罪。黑客恣意橫行信息網絡之中,其入侵技術及后果日漸升級。他們采用各種技術手段,或攻擊政府網站或軍事機構網站,危及國家安全利益,損害政府形象;或盜取企業、金融機構的商業信息以非法獲利,危害經濟秩序;或盜取個人秘密信息,侵犯隱私權或盜取現金。這些行為嚴重阻礙著信息網絡的正常運行。除黑客外,利用互聯網實施的犯罪和侵權行為日益猖獗。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系統實施盜竊、詐騙或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較之傳統犯罪方法和工具更加隱蔽復雜,而借助網絡侵犯商業秘密、電子通訊自由、公民隱私權和毀損他人名譽等事件亦頻繁發生。網上傳銷、網上詐騙等。這些網絡犯罪己對網絡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三)網絡自身存在安全漏洞和隱患。自由、共享和開放是互聯網的精神,也是互聯網的魅力所在?;ヂ摼W的基礎是TCP/IP協議,網絡設備、具有聯網能力的操作系統存在與開放性有關的先天漏洞。另外,軟件在設計中,難免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這便成為黑客攻擊的首選目標。而軟件編程人員故意留有的“后門”也成為網絡安全的重大隱患[2]。網絡自身存在的這些弱點,給反黑客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一方面科學家很難開發出對保障網絡安全普遍有效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缺乏足以保障這些手段實施的社會環境。
二、建立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一)建設合理的信息提供體制。信源即信息發布者,也叫傳播者或主傳者。公共信息傳播的信源一般是在傳播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一端的組織或個人。如報社、廣播電臺、電視臺、雜志社及其內部的編輯、記者等。公共關系人員向外傳遞信息時也是信源或傳播者。研究表明,信息來源的特性影響到接收者對于信息的最初認可,信源的可信性放大了信息的價值[3]。信息來源的可以感知的地位、可靠性可以增加信息的份量。從信源上控制信息傳播的安全是治本之道。為了保證信息的安全,對于關涉社會的公共性話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主動出擊,以高度負責的新聞態度發布客觀真實的信息。
(二)重大事件啟用應急機制。在當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隨著國與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日益加強,世界面臨著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日益增多,重大突發性事件在速度上和數量上都有所加快和增加。由于國際傳導機制的作用,一個國家國內發生的某些重大突發性事件,會迅速輸出、波及影響到另一國。在社會的轉型期間,如果我們對重大突發事件處理不當,必然會對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全方位的影響,包括對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與外交的影響。
在重大事件發生時,政府對媒體的信息管理一般應遵從以下原則:1.安全。即在危機發生管制的時機和方式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相關政策有助于危機過后社會的穩定和再發展,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社會空間;2. 正確。即基本尊重事實。媒體報道的內容應該基本尊重客觀事實。任何歪曲的報道都逃脫不了歷史的譴責。只有如實報道大眾才會對其產生可信度那時媒體才能發揮作用;3.適當。媒體的宣傳力度要適宜,要有分寸。所報道的內容要經過選擇不是一味的盲目報道。根據需要根據現實進行播報;4.協調。要符合政府制定的有關政策和規定。與國家不利的、與社會安定不利的要慎重。做有依據的報道和政府協調的報道。
(三)強力部門與媒介良性互動。保證國家信息安全,警察等強力部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代表國家利益,運用剛性手段參與公共信息傳播秩序的維護。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警察等強力部門也應當將公共信息傳播作為一種信息交流的途徑,做好信息管理方面的警察公關。可以從如下入手:
1.利用多種傳媒手段,在政府、社會各組織中樹立信息傳播合理秩序維護者的好形象。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各種傳播媒介構成一個動態的信息傳遞網絡。在縱橫交錯的信息交流中,人們時刻都在傳遞信息和接受信息,每個人都可能是信息的發送者,同時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因此,在政府、社會各組織,公關傳播就是一場爭奪注意力的戰爭,是當代社會中政府和社會各組織取信于民的重要途徑。信息警察也是這樣,信息警察自覺地傳播信息安全意識和觀念,為公眾了解國家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提供有效途徑,公眾可以自覺對照有關規定調整自身行為。
2.利用多種傳媒手段,爭取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警察公關傳播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和傳播技術的努力,促進公眾對警察組織產生好感,從而促使他們能信任和支持自己維護國家信息傳播安全。有效的警察公關傳播能夠實現警察組織與公眾之間的溝通,融洽警察組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贏得民心,為警察組織有關信息安全方面的執法行為的合法性提供社會心理基礎,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在信息時代中,信息安全是一個國家和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的重大實踐和理論課題。我們相信,通過國家、各級政府的重視,加上各非政府組織、企業和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認真研究網絡條件下信息安全的策略,信息安全建設是可以取得明顯收效的,而以上幾個方面的舉措,將可望為我國的信息安全帶來助益。
參考文獻:
[1]楊新蕾,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其防護策略的研究[J].網絡通訊及安全,2009,5(2):331-332.
[2]祝國鑫,政府門戶網站亟需注意信息安全保護問題[J].互聯網天地,2009,1:92-93.
[3]李勇,淺談公安計算機信息安全主要風險及應對策略[J].公安研究,2009,3:51-52.
作者簡介:
王琳,女,黑龍江省人,碩士學歷,助教,研究方向:軟件工程;李仙玉,女,黑龍江省人,本科學歷,助教,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