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馨 劉亞彬 朱亞莉
[摘要]討論IT商業價值研究的研究范圍,并結合IT商業價值模型從競爭環境和宏觀環境兩個方面對已有的研究文獻進行總結。
[關鍵詞]信息技術 組織績效 IT商業價值 競爭環境 宏觀環境
中圖分類號:F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10105-02
一、引言
IT商業價值研究IT技術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學者們采用很多方法評價IT商業價值模式并證明信息技術確實與組織績效提升有關。以往的研究多從組織管理的視角出發,即內部業務流程、組織結構和工作實踐,IT商業價值發揮的形式是借助計算機來存儲和處理單個組織內部的信息。而在互聯網時代,組織內部和組織間電子聯系不斷增強,改變了企業獲取生產要素并將其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方式以及分發產品的方式。這引起很多關于IT是如何應用以改進組織績效的新問題。
IT商業價值主要包括運營績效和組織績效,組織績效的改善表現為效率和效益。IT的組織績效包括生產力提高、收益率提升、成本下降、競爭優勢提升,存貨降低和其他績效的度量方式。該觀點從企業內部的視角評價已有的業務流程,如成本下降和生產力提高,而績效則指組織目標的實現,如競爭優勢提升等相對于其他競爭者的特殊能力。我們認為IT商業價值是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既包括企業的中間流程環節也包括組織環節,并為組織帶來效率和競爭力的雙重影響。

從基于資源的視角,我們構建出一個統一模型,總結近十年IT商業價值的研究內容,該模型從核心企業、競爭環境及宏觀環境三方面刻畫了IT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如圖1)。該框架明確而又寬廣,所有的研究文獻都可以分類到具體的某一方面,下面從競爭環境和宏觀環境這兩個方面,對已有的研究文獻的結論與觀點進行總結。
二、競爭環境
核心企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分為兩部分:行業特征和貿易伙伴。行業特征包括競爭性、行業規定、技術革新、變化速度及其他影響因素。當IT應用越過企業邊界時,競爭環境還包括核心企業的貿易伙伴,包括貿易伙伴的業務流程、IT資源和非IT資源。
(一)行業特征在IT商業價值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行業特征為企業提供了獲取IT并應用IT的環境。產品及生產要素市場的技術變革、競爭、規范、勞動力組成以及規模效益都對企業績效帶來影響。這方面的研究通常考察行業內影響力和行業結構等要素,如競爭程度和規范程度,用于更加準確的辨認出與IT相關的因素,但卻不能確定行業特征是如何制約或促進企業應用IT改善組織績效。少數研究對跨行業IT商業價值進行分析。計算機生產部門和使用部門之間存在除勞動和資本投入外的經濟增長差異,相對其它行業制造業和高科技IT應用行業具有更大的生產力加速度[1]。IT的成本收益率通常隨時間不斷增長,但在各行業的分布不均勻,并根據結構管理績效模式來看,行業結構直接影響IT在該行業中的績效[2]。
行業競爭對IT價值的影響是指,由IT應用帶來的收益在何種程度上遞延到企業和終端顧客。應用IT的下游企業獲得的剩余價值是在上游企業產生的。IT商業價值產生的收益部分會隨著產品質量改善、產品種類多樣性傳遞到終端消費者[3]。盡管運營效率提高了,但由消費者獲得的收益也足以削弱IT的企業績效,產品市場的競爭會影響企業獲得IT商業價值的程度。由于產品市場的競爭,企業獲得的IT收益有所減少。因此有觀點1A:行業特征弱化了企業為改善組織績效而應用IT的能力。
根據X無效理論,在對一些較為集中的行業研究時,發現定價機制對資源有效配置有抵減作用,缺乏競爭會帶來低效率,增加成本。銀行業較高的集中度往往需要大量的職員和較高的勞工費用,以便對市區范圍存貸需求和分支行加強控制[4]。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會更加高效地應用IT,但IT商業價值卻會流失。而在競爭較弱的體制下,企業往往在生產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還能依靠壟斷地租的累積獲得利潤。這些研究的一致結論是,生產力的提高未必能夠體現為利潤,并強調競爭壓力的兩個作用:
(1)驅動IT應用提高效率;
(2)減弱企業尋租能力。
因此得出觀點1B:行業內競爭越激烈,企業通過IT應用提高效率的程度越大。觀點1C:行業內競爭越激烈,企業獲得的IT商業價值反而越少。
(二)通過電子網絡連接的貿易伙伴的內部資源和業務流程對核心企業IT商業價值的作用
組織間信息系統(IOS)可以將核心企業與貿易伙伴聯系起來,包括電子數據交換(EDI)、協作設計系統、企業內聯網等。組織間業務流程的電子整合需要核心企業及貿易伙伴共同發展IT資源。隨著互聯網協議的標準化,核心企業需要不斷對軟件以及增值網絡(VANs)的服務進行投資,在業務流程整合的具體實施中貿易伙伴也要進行投資。傳統經濟學認為,電子交易市場將買賣雙方連接起來,降低搜索成本,擴大貿易范圍,提高交易等級。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IT對企業-市場邊界的影響有三方面:
(1)降低了市場內的協調費用,如搜索、合同簽訂、預約、預算等;
(2)簡化了對產品文書的復雜處理和流通;
(3)泛化了某些具體資產的構成。
較多文獻都認為,通過與貿易伙伴的電子連接,核心企業獲得IT商業價值是成本的降低。聯邦快遞公司通過在帳單和發貨單業務中應用EDI,減少了打印和郵寄費用,并迅速完成訂單收據和發貨單的匹配。這種成本降低源于誤差的消除、庫存減少、開單周期縮短及效率提高,減少了閑置時間,改善了現金流。這表明應用IT技術致力于業務流程整合可以使企業在供應鏈運營中提高效率。但是在資源共享的戰略實施中還存在組織間的復雜關系及戰略實施難度。
不論是否實施IT整合組織間的關系都是一種競爭優勢。競爭優勢依賴四個潛在資源:
(1)特定關聯資產;
(2)知識共享;
(3)互補資源;
(4)有效管理。
這種基于資源的觀點通常只用于研究單個企業內或延伸到多組織環境下,協調多貿易伙伴之間的資源共享。競爭優勢是核心企業及貿易伙伴共享的資源價值和稀有程度的函數[5],資源共享通過三種機制對核心公司的競爭優勢產生影響:
(1)跨組織資源的互補性,既可以帶來增效協同作用,也可以造成相反的不協調;
(2)關系尋租在核心企業及其貿易伙伴之間比例的不合理性;
(3)信息共享過程中機會主義貿易伙伴帶來的成本也許比核心企業的收益還多。
關于貿易伙伴對核心企業IT商業價值的影響的定量經驗主義研究較少。目前研究表明運營效率和競爭優勢的有多個來源。EDI網絡在企業間的依賴程度,如人員之間的溝通協作和信息的交換,認為協作程度較高的企業往往更有可能獲得戰略收益。應用EDI訂單處理系統的雙方若同時獲得IT商業價值,則該IT商業價值依賴于創建系統的一方以及系統改進效率的功能[6]。這些研究卻很少涉及效益分配問題。效益分配是根據各企業的議價能力共同分享,而議價能力則與可替代的投資機會和資產特征有關,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獨立性,即貿易伙伴對某些專業技能的擁有程度決定了IT資源的歸屬性。貿易伙伴資源(IT和非IT資源)及業務流程都是核心企業成功實施IOS標準化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組織間的關系是一種關鍵的組織間資源,它互補于組織間的IT資源。因此得出觀點2A:通過電子連接共享貿易伙伴的IT資源、非IT資源以及業務流程,會弱化核心企業獲取IT商業價值的能力。
在貿易伙伴關系環境下核心企業的優勢是控制信息和資源的力量。核心企業對于戰略和信息系統的控制至關重要。IT是一種可控性技術,由控制者為實現控制為目標而實施。組織間的IT應用的發起者往往都是對擁有主導力量的行業領頭人。在電子信息網絡中,主導力量是由于在收益分配中提取比例不均衡而造就的。強大的主導企業來組織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小供應商,主導企業依賴自身的力量迫使小供應商降低成本、改進產品或做出新的投資。而主導企業對利潤的控制往往是由于IT系統的建設出于其自身的利益需求,而本質在于主導企業與弱勢企業在議價能力上的差異。IT商業價值與貿易伙伴間各自議價能力相關,核心企業的議價能力與其財務狀況、可替補性、較低的轉換費用成正比。IT建設和實施是一個過程,并且當事各方都會影響系統的本質。因此有觀點2B:相對于通過電子信息系統相連的貿易伙伴而言,核心企業越強大,其對IT商業價值獲得利潤分配份額就更大。
三、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是國家政策影響IT應用的因素,如政府促進技術、信息產業、IT人才、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的制度,還包括信息和IT文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IT應用方面(教育、基礎設施、文化)面臨很多障礙。
(一)宏觀環境對于IT商業價值的促進作用
經濟結構以及全球企業環境都影響企業的IT決策,宏觀因素也制約企業決策,如較差的通信基礎設施會制約基于網絡的供應鏈整合,商業自由化、網上交易的財務安全以及稅收補貼會促進IT應用,從而提高運營效率和競爭優勢。但目前對宏觀特征與IT商業價值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有兩個原因:
(1)將研究重點偏于美國企業,都以美國的商業環境特征為背景,如自由貿易政策、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教育良好的勞動力素質、市場競爭較強等;
(2)缺乏對跨國的研究,很少從跨國案例中探討IT商業價值。
相對于國外的競爭對手,部分企業擁有獨特的資源和能力的原因。IT技術的普及程度是由不同國家之間IT技術的稀缺性和異質性決定的,這兩個屬性產生持續競爭優勢的前提。IT技術投資、雇用國外頂尖IT人才、與擁有互補IT技能的合作伙伴結成獨家聯盟等舉措對發展中國家企業獲得競爭優勢極為重要,如果互補性的組織創新在一國內相對他國更為普及,則前者借提高生產率獲得經濟效益。
除了不同國家的多種IT資源,其他外在因素也會影響IT的應用程度。國家的歷史背景對IT的需求類型、IT的應用方式等決策都有一定影響。已有銷售渠道的組織形式和組織間關系對于電子商務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分析宏觀環境對企業應用IT提高組織績效的影響很復雜。不同國家的宏觀特征都各有一系列IT屬性影響著企業的IT決策和最終績效。而其它宏觀因素,如科教文化水平也會影響到組織成功應用IT的能力。由此得出觀點3A:宏觀環境會弱化企業為改善組織績效而進行IT應用的程度。
宏觀環境是動態的,研究各種宏觀因素對IT商業價值的潛在影響是企業應用IT提高組織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一些研究探討了電信基礎設施的非均衡性與宏觀特征之間的聯系,發現通信基礎設施水平與經濟增長相關。其他研究則比較分析了互聯網傳播對不同國家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影響。應用IT的組織可以通過電子網絡的信息交換協調組織活動和員工互動,從內部溝通中節省出的效率可以使組織有更多精力關注外部環境,協調生產、配送和服務,從而優先提高運營效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IT商業價值差異證明了互聯網具有傳播差異。
從基于資源的視角來看,通信基礎設施在傳統意義上不是一種資源,因為它不為核心企業擁有和控制,但它可以被概念化為一種對所有企業都可用的國家資產。盡管不同國家在通信基礎設施上的差異為核心企業與其貿易伙伴之間的IT資源整合帶來不同機會,但目前還無法得出通信基礎設施對于IT商業價值一定有利的結論。觀點3B:通信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潛在的互補性共同資產和IT資源一起弱化了核心企業與其貿易伙伴的組織間的IT商業價值,弱化程度取決于組織自身和宏觀技術環境。
四、結論
目前很多研究都僅涉及IT商業價值模型的核心企業要素,各自都使用理論和實證工具來支撐其研究結論,但因為各種方法缺乏整合,往往導致歧義。通過對各種觀點的研究,我們做出如下總結(表1)。

參考文獻:
[1]Stiroh,K.J.“Invest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ductivity Payoffs for U.S.Industries,”Current Issues in Economics & Finance(7:6)2001,1-6.
[2]Morrison,C.“Asses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in the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9:3)1997,471-481.
[3]Brynjolfsson,E.,and Yang,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dvances in Computers(43)1996,179-214.
作者簡介:
田文馨(1981-),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劉亞彬(1965-),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知識表示與知識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GIS等;朱亞莉(1978-),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