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鎮商業面臨艱難選擇
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25日文章,原題:中國小城鎮商業靠本能運行 在中國小城鎮,商業并不意味著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和星巴克,而是蔓生的、擁擠的市場。在這里,所有商品堆積在一起,并被店主擺到門外,顧客則騎著小車帶走這些商品。中國商業中有超過90%是由這些地方企業家、小販、店主、送貨員和經銷商經營。
在廣州西面的鶴山市,王晶(音)開了一家豪爵摩托車商店。他知道,自己的商業帝國需要快速變革,以適應中國的發展。他說:“在廣州,一些重要路段已經禁行摩托車。所以,我有可能改銷小汽車。”
中國企業家的靈活性令人驚訝。他們的目標并不過分:只要能生存就行。每天,他們都面對市場的不可預知性以及來自更大競爭者的威脅。
與西方企業家不同,許多中國企業家起步時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他們只是經營已有生意,如果碰到障礙或問題,他們會找法子避開。缺乏規劃和深謀遠慮令中國企業家更多依靠本能行事,他們也借此培養出了在不確定環境下經營的能力。
風險通常很高。在河南省洧川鎮,張華君(音)投資10萬元建了一個有20臺電腦的網吧。起先鎮上只有兩三家網吧。但僅過了兩年,他就發現情況超出預測。他現在面臨兩難選擇,為收回投資,必須繼續經營下去,但要與其他網吧競爭,就得投資購買新電腦。中國小城鎮的規則是:要么適應,要么破產。▲(王曉雄譯。本文英文原文見8月27日環球時報英文版第15版。)
環球時報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