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作仁
國際貨運代理人在從事貨物運輸代理業務時,會遇到一些風險,運費收取的風險就是其中一個。本文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對貨運代理人在“運費到付”項下運費收取的風險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案例簡介
2008年5月,慈溪B木業公司與中東客商以FOB術語簽訂了木門買賣合同,合同約定由慈溪公司安排貨物運輸,運費經中東客商確認后,由中東客商在目的港提貨時付清。6月初,寧波A貨運代理公司接到慈溪B木業公司的委托,將氣個40c貨柜的木門運至迪拜港。貨物到港后40天,收貨人遲遲沒有提貨,使貨運代理公司不能及時收回運費。經多方聯系得知收貨人受當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銷售出現滯緩,希望慈溪B木業公司放單。但是礙于貨值高,不確定因素多,慈溪B木業公司沒有同意,買賣雙方的僵持使得寧波A貨運代理公司的運輸費用也變成可期不可得的“饃饃”。
二、案例分析
顯然,影響貨代公司運費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這種風險卻值得學界和業界的探究,以防范此類風險的再生和蔓延,確保貨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貿易術語是劃分運費責任的重要因素
國際商會《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規定了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當買賣雙方在貿易合同中采用FOB、FCA和EXW等貿易術語時,賣方負責辦理出口手續、承擔裝運港越過船舷前的費用和風險,向進口商提供清關單據和裝船通知;買方負責辦理訂艙和租船手續,并支付運費。也就是說買方采用FOB貿易術語時,就必須承擔貨物在裝運港越過船舷后的一切費用和風險。顯然,貿易術語是運費支付的主要因素,本案中買方因為采用了FOB術語,必須承擔運費的支付責任。
(二)提單中的約定是貨運代理人收取運費的前提
在國際貿易運輸代理實務操作中,賣方或買方作為委托方,貨運代理人作為被委托方,發貨人將貨名、體積(重量)、包裝數量和運費支付等信息以“代理委托書”的形式通知貨運代理人,一般而言,以提單形式代替貨運代理合同,并以此作為運輸合同的證明,同時在提單中約定“FEIGHT PREPAID”或“FEIGHT COLLECT”。其中,“FEIGHTPREPAID”應該由出口商在啟運港支付運費,而“FEIGHT COLLECT”應該由進口商(或收貨人)在目的港提貨前支付運費。就本案而言,既然買賣雙方是采用FOB貿易術語成交,提單中也約定了“FEIGHT COLLECT”,理應由收貨人在目的港提貨前付清運費。
(三)糾紛將直接殃及貨運代理人對運費的收取
就買賣雙方所采用的貿易術語而言,如果采用類似CIF或CFR的,則貨運代理人一般是能夠收取運費的,但就本案而言,FOB術語項下運費是“FEIGHT COLLECT”的,一旦買賣雙方發生糾紛,就會產生二種情況:出口商不放提單或進口商故意不提貨,最終導致貨運代理人收取運費的約定成為“一紙空文”,當然其通過提供服務獲取利潤的目的也就落空了,同時還可能面臨在規定的時間內向承運人墊付運費的后果。
三、貨運代理人應對運費風險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行使“留置權”
《海商法》第87條對承運人海上貨物留置權作出了規定:“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運費,共同海損分攤、滯期費和承運人為貨物墊付的必要費用以及應當向承運人支付的其他費用沒有付清,又沒有提供適當擔保的,承運人可以在合理限度內留置其貨物。推論而得,由于貨運代理人是幫助承運人攬貨并以承運人的身份與托運人簽訂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并簽發自己的全程運輸票據給托運人。因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和《海商法》第42條的相關規定,貨運代理人具有承運人的法律地位,具備了貨物留置權的資格。
雖然具備了貨物留置權的資格,一旦收貨人不支付運費,就可以實施“貨物變現”來彌補運費和其他費用。但是實施貨物留置就能滿足運費的收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貨值不足以沖抵運費情況下,貨運代理人還是不能實現運費的完全收取,還需要貨運代理人同時采取其它措施。
(二)第三方擔保
第三方擔保是指當發貨人或收貨人沒有保證,被委托運輸貨物的發貨人或收貨人以外的第三方,承擔運費支付的責任,以保護貨運代理人在提供服務后的合法利益,這屬于貨運代理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具體做法是,委托運輸的一方在辦理(二)運輸時,向貨運代理人提供一份擔保書,內容是一旦收貨方不履行責任時,由其承擔無條件支付責任。當然,接受“擔保函”時,必須高度關注+方面的問題:擔保人的資格和擔保人履行擔保責任的能力。鑒于目前沒有統一的“擔保函”格式,因此還要特別注意擔保函的書寫格式、內容、日期和地點,必要時可以咨詢相關行業的法律界專業人士,幫助推敲內容文字組成,以確保一旦實施追償時,不會引起歧義。
(三)及時關注交易信息
如今,貨運代理人收不到運費的情況屢有發生,信息不對稱是原因之一。貨運代理人不僅擁有貨物運輸方面的信息(如ETD和ETA),還擁有目的港交付貨物信息,但缺少買賣雙方交易的信息,而委托人擁有買賣交易的信息,不完全擁有貨物運輸的信息,這說明現行的外貿體制和運輸代理制形式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現象。貨運代理人在提供運輸代理服務時,時刻關注買賣雙方的交易信息,同時將目的港交付貨物信息及時通知委托人。
(四)事先簽訂貨物運輸代理合同
在貨物運輸代理制中,僅憑提單來約束出口商、進口商、承運人和貨運代理人的權利和義務,顯然是不夠的,對于FOB貿易術語項下的貨運代理,可以“合同”的形式來規避運費收取的風險,即在代理貨物運輸前,與委托人簽訂貨物運輸代理合同,具體列明一旦非貨運代理人的原因,收貨人(進口商)發生“棄貨”現象或行為時,出口商承擔支付運輸費用的責任。必要時,還要在合同中加列“貨物處置”條款,以確保貨運代理人對運費的收取,同時還要注意規避買賣雙方“隱性的道德風險”。
(五)勿忘履行告知義務
當目的港收貨人逾期未提貨,貨運代理人有義務立即通知發貨人,并采用必要措施避免損失的進一步擴大,等待發貨人的指示,并積極配合發貨人轉售或轉運,使發貨人的損失減小到最低程度,從而間接保護自己提供服務所產生的費用。另外,要盡可能防止目的港發生“棄貨”現象。
(六)采用預防性和挽救性手段
采取預防性措施,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手段。首先,崗位從業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切實履行國際貨運代理人的職責。其次,加強對現有從業人員的培訓,使他們熟悉有關國際貨運代理的標準交易條件、接單條款及相關行業術語等,具備處理索賠和進行迅速有效追償的技能,確保使用正確、規范的貨運單證。另外,一旦出現國際貨運代理事故時,應該坦誠面對委托人,積極幫助委托人降低損失,并協助委托人尋找原因,向有關方面辦理索賠事宜。最后,利用國際貨運代理責任險來轉移風險,以維護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