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尚峰 張海燕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地區、民族之間國民素質千差萬別,歷史上有甘于貧困,墨守成規之悲苦的世代農民,也有從純粹農民轉變而來的晉商、徽商輝煌的發展史,更有延續了200多年的山東農民闖關東之壯舉,體現了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廣大農民謀生、創業的積極心態和無窮智慧,實為新型農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品質。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環境為新型農民增收創業、提高生產經營能力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也為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新型農民應當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要求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目標,塑造積極就業、勇于創業的特質,提高增收能力,為提升全面素質積累經濟基礎。一般來說,只要通過誠實勞動獲得合法收入就是就業。在當前就業途徑多元化的大環境下,通過創造就業機會獲取財富,為更多人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就是創業。我國農民不論是在就業素質,還是在返鄉再創業素質上,需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科技素質
農民的科技素質通常是指農民所具備的科技知識水平。對科技知識的接受能力、運用能力,是新型農民應具備的重要智力因素。反映在農民所掌握的科技知識的數量、質量及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上。這項內容往往被學者們作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問題而首先提出,也直接影響著新農村“生產發展”的速度。據此,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政策,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通過試點推行“綠色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制度,組織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縣鄉村實用人才工程”,多渠道開發和培育農村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農民自身素質的普遍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從總體上來講,我國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中國科協公布的2003年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城市公眾科學素養水平達到4%左右,而農村居民科學素養水平僅達到0.7%,城鄉居民之間科技素質差距極大,農民科技素質亟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農民對農業科技知識持漠視態度,沒有或很少接受相關知識培訓,即使部分人有迫切需要,但由于時間、精力、財力等原因,投師無門,無從獲得;二是部分人雖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識,但由于缺乏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在將科技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環節上駐足不前,致使科技成果僅僅停留在書面上,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阻滯了自身就業和創業能力的提升。所以從總體上來看,我國農民科技素質和現代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要求相距甚遠。
二、信息意識
就業和創業離不開獲取廣博的信息資源,獲取信息的能力成為農民增收快富的重要因素。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坐井觀天、偏居一隅只會將自己封閉起來閉門造車。新型農民要有更新觀念,發掘信息的意識。當前我國農民信息獲取源主要靠大眾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和網絡與電子版信息(但農村的占有率極小),因此這些資源的占有率標志著農民信息素質的高低,進而也反映出農民科技意識的強弱。

從表1可以看出,在大眾媒體的占有率上,農村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2003年農村比上年增加27.7%,表明農民信息意識在逐年增強。但是,在能夠獲取有效信息資源途徑上,農村農民的占有率仍停留在比城市低得多的水平上,政府的信息服務功能和投入力度亟待加強,為廣大農戶提供便利的信息獲取渠道。
三、市場意識
信息意識誕生市場意識,或者說信息就是市場。在自然經濟生產方式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約束下,農村農產品交換市場有限,農民兩眼往往只盯住本鄉本土的一小片領地,進行著簡單的商品生產與交易,與國內、國際大市場脫節,導致其市場觀念淡薄,缺乏市場主體意識和在市場中尋求發展機會的魄力,缺乏進入大市場的知識準備和心理素質。不管是資源市場,銷售市場,還是信息市場、資金市場,我國農民與之溝通的頻率都是微弱的,結果是市場參與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一是風險意識較弱,謹慎行事,不敢承擔風險,過于求穩;二是從市場獲取信息的意識不強,造成生產和銷售的盲目性;三是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創業沖動和投資意識不強;四是在未與市場溝通的情形下,不熟悉市場運行規則,尤其是國際市場上更加不適應。廣大農戶應在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大趨勢下,在公司加農戶的經營體制下,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把眼光瞄向全國、全球,獲取廣博的市場信息,放手干大事業。這也是新型農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同樣關系到農村“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同時由于我國農民在身體素質、道德文化素質、社會心理素質等方面表現出與城市居民較大的差異性,致使近年來在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上遠遠低于城鎮水平(見表2、表3),2007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5%;而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3.1%,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3%。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在收入數目及增長速度上形成強烈反差,更不用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農民群體內部個體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收入情況直接影響著農民素質的提升。出現如此懸殊的差異,關鍵問題在于農村固有的生產方式落后,農民增收渠道狹窄,農民創業素質提升緩慢。
四、城市化建設能力
建國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雙重戶籍制度將農民牢牢控制在農村。拴在相對來講為數不多的土地上。廣大農民已經習慣了農村的一切,農村的勞作方式,農村的處事方式,農村的飲食習慣,農村的思維方式、農村的道德標準。等等。對農村城市化建設雖然態度積極,但由于如上所述,在社會“斷裂”過程中,由于農民文化素質、科技素質低下,難以適應城市化建設的智力要求。基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想了一些辦法,出臺了一些政策,初步改變了農村、農民積貧積弱的面貌。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為解決耕地數量少和勞動力數量多的矛盾,勢必將大批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降下來。這就涉及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農村富余勞動力必然流向城鎮,參與城市化建設,因此提高弱勢群體特別是失地農民和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加快失地農民、農民工的就業、創業能力、適應城鎮生活、習慣城鎮文化的進程,降低群體間的文化沖突,實現群體間的和諧相處,共同致力于城鎮化建設,成為擺在政府和新型農民面前的重大課題。